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研究
——新媒体的视角

2017-01-24 05:10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党组织基层群众

一、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历史演进

(一)变革与回应:党在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上的顺势而为

传统媒体时代,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一种至上而下的管理活动。计划经济时代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主要集中在政治宣传等方面。改革开放后,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逐步转变为宣传落实上级政策、组织常规性的选举活动、开展基层社会管理等方面。此时的基层党组织在功能发挥上呈现单向度的特性,普通群众要表达自身诉求的渠道较为狭窄,参与政治活动的机会有限。

这种单向度的管理模式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逐步显现出封闭性和不适应性。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个体、基层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诉求蠢蠢欲动,双向互动、广泛参与、深度进入的现代政治生活模式开始萌芽,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改革呼之欲出。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变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要求,初步定位了基层党组织的基本功能。201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确立,表明党更加注重与群众的沟通互动,实现了单向管理向双向治理的执政理念的转变。至此,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党有效回应了关于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第一次挑战。

(二)兼顾与融合:党在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上的摸索前行

新媒体在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互联网+”形式的政治生活愈发成熟起来。在享受了网络参与带来的快速政治民主进步、网络监督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反腐败等各种利好之后,新媒体影响下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问题逐步显现。在新媒体带来的各种信息、新方式的强烈刺激下,在新旧媒体的共同渲染下,全社会突然陷入一种“盲目”的状态——即过于强调“治理”、“服务功能”,无意甚至有意忽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动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到位、不敢教育群众和引导群众、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等方面。这是新媒体冲击下党在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方面遭遇的第二次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着力点是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功能上的一个要求,但总的是战斗堡垒,不能变成纯服务的组织,它的政治功能要充分发挥。可见,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和政治功能是一致的、统一的,服务功能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根本保障,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保持正确前进方向的根本所在,政治功能寓于服务功能之中,服务功能是政治功能在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具体体现。在过于强调服务功能弱化政治功能的现实境遇中,党中央敏锐捕捉到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中的不足,提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就要兼顾并融合政治和服务功能。这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党在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上的再一次摸索前行。

(三)突出与强调: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的新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媒体蓬勃发展、日新月异,政治生活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首先,政治信息呈碎片化传播。梅罗委兹认为:“媒体是以特殊方式容纳并排斥,连接并分割各种人的诸多社会语境。”[2]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发布自己个性化的政治观点,新媒体对诸种社会语境实现了更大的容纳排斥和进一步的连接分割,导致政治信息呈碎片化的形态进行传播。其次,政治生活呈交互性展开。新媒体不仅拓宽了互动的广度,更加深了互动的程度,实现了政治生活的交互性展开。最后,公共政治空间呈多维度延展。新媒体具备隐匿、开发、不分国界、全球交互等的术特点,使得政治活动轻易突破了国界、地域的限制,从而促使公共政治空间进一步延展开来。

新媒体引发媒体环境的巨大变革,在带来政治生活互动的同时,也带来信息发布混乱、多元思想意识交汇、非理性政治参与等诸多挑战。作为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基层党组织,需要进一步夯实功能建设,突出政治功能的发挥,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3]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媒体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是党中央对新挑战做出的最新回应,提出的新的建设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媒体环境变化对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形成的挑战

(一)对掌握领导话语权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为话语权而不断博弈的过程中,在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之间出现了一个低成本、便捷而又十分有效的变量——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特别是随着“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几乎人人手持“喇叭”和印刷机,从而可以自由进行自我表达,群众的话语诉求也谋求到一种新的可能,这对基层党组织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首先,新媒体造成信息生产、加工和传播格局的改变,促使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各种思潮交汇涤荡,这对党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传统话语优势造成巨大冲击。其次,新媒体环境下,群众通过信息“拼图”的方式促使事件真相浮出水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党在媒体运用和消息来源方面的关系状态,官方运用媒体的强势地位和主导地位受到冲击,人民群众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得以凸显,实现了个体话语权对垄断传媒话语权的技术消解。最后,新媒体突破了地域和交通所带来的物理限制,同时为人民群众的话语表达创造出宽松、自由的环境,人民群众可以利用新媒体自由发表个人观点和利益诉求。因此,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政策的下达和执行这一层面,而需要为民情的上传做出努力。

(二)对维护社会稳定的挑战

亨廷顿认为,公民政治参与程度与政治系统的稳定有着密切关系。抑制政治参与,强调高水平的投资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并容忍分配上的不平等,造成低政治稳定,最终导致“参与爆炸”。[4]传统媒体时代,公民政治参与主要表现为选举、投票、结社、游行等合法的非暴力活动,可以将其视为“抑制政治参与”,政治稳定性较低。新媒体时代,开放性和平等诉求迅速弥漫开来,传统政治参与的身份、地域、渠道等制约被打破,公共政治空间维度被极大的延展开来。

传统媒体时代基层党组的社会管理功能受到猛烈冲击,“参与爆炸”出现,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增多,公共突发事件频发,局域性的社会事件引起全国性的群众关注与参与。新媒体时代的基层党组织,对人民群众诉求的回应却还不那么灵敏,因此面临着更为巨大的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挑战。

(三)对和谐党群关系的挑战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良好的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根本。传统媒体下,基层党组织与广大群众沟通、交流是面对面的,是基层群众意识形态的主导者,是基层群众政治参与、政治监督等活动的第一见证者。可以说,基层党组织是传统媒体时代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最直接的载体。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从思想深处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了法理依据,是党执政的基础。

新媒体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着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媒体为群众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群众有更多、更便捷的途径了解到国际、国内的信息,如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垮台、某地爆发的突发事件等信息,影响到群众对执政党甚至于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任。同时,由于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的碎片化、快速化、隐匿化等特点,西方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渗透更加隐蔽且广泛,在西方思想渗透的影响下,不明真相的群众价值追求出现偏差。面对新媒体引发的此类问题,基层党组织往往不知如何应对,就算有所应对往往也是乏力、无效的,造成人民群众与党的感情疏远,造成政治认同的弱化。此外,新媒体在增强了政治生活交互性展开的同时,往往减少了基层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如网上开展的结对帮扶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的疏远。这些都对新时代和谐党群关系的构建形成了挑战。

(四)对扎实“微权力”监督的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正是由于其“微”和“小”,使得对基层党组织权力的监督成为公共社会中“被遗忘的角落”。新媒体的到来,推动对公共权力的“无缝”监督的要求和实践。

首先,新媒体改变了公众在议程设置中的被动地位,各种政治类敏感议题经过新媒体的酝酿和传播后,传统媒体会陆续介入,从而引起执政党的关注。其次,新媒体实现了对“微权力”的“逆向”监督。新媒体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倒逼“微权力”监督机制的逐步完善,在传统的权力制约权力的道路上,开辟了权利制约权力的新路径。最后,新媒体创新了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党务资源,是群众感受最深刻且最为关注的。新媒体增强了整个社会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促使群众对扩大党务公开范围、加大“廉洁”这一公共政治产品生产和供给的诉求日渐强烈。基层党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党务公开多样化方式,以回应新媒体时代人民群众的诉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媒体时代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路径

(一)应对媒体融合引领互动话语权,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5]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是一场关乎党能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深刻变革。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应对媒体融合,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引领新媒体语境下的互动话语权。

首先,树立融合意识。正如玛丽·兰金所定义的:“公共领域的舞台往往十分狭窄,最好设想成为国家和社会活动两个圈子相互渗透的巨大交叠,而不是国家和个人两极之间的一条界限。”[7]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桥梁和纽带,不应将新媒体时代政治参与视为一种外化存在的、与官方对立的批判力量,而应该是一种包容的、融合的、和谐的、共同进步的新的政治生活方式。基层党组织要树立融合发展的新理念,通过融合互动,从而引领掌握话语权。其次,强化帮扶,做好政治宣传。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为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其能够转变思维主动参与话语讨论。帮助基层党组织能够建立自己的网站、微博、博客等,运用新媒体开展政治宣传和营销。帮助基层党组织熟练使用新媒体客户端,如微信、微博、数字电视、手机APP等,准确的传达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和信息。最后,加强基层党组织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上级党委政府应为基层党组织加强信息人才的配备,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基层党组也要从其内配发掘、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伴随着在信息传播中的快速化、信息量大、范围广等传播优势,新媒体还存在着信息传播混乱、失真、盲目的劣势,以及少数舆论领袖影响甚至控制舆论走向的困境。与此相反,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及信息量上都比不上新媒体,但却也具有更加真实、客观、理性等方面的优势,因而具备更高的权威性。基层党组织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同时,要敏锐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场域的交集,通过分析新媒体所设置的议题,及时将其纳入传统媒体视域之中,而后再依靠各级党组织官方媒体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发挥传统媒体的“喉舌作用”,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主动适应新媒体语境下的基层政治生态,维护社会稳定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的新判断。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现状还是不平衡不充分,除了发展不充分之外,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这同人民群众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更要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基层党组织要主动适应新媒体语境的基层政治生态,通过有效回应来消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矛盾,以维护社会稳定。

亨廷顿主张,公民参与政治的程度越高,政治体制要求公民的反应就越灵敏,从而提高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政治系统越稳定。[9]同时坚持认为:“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政党的力量。一个强大的政党能使群众的支持制度化。政党的力量反映了大众支持的范围和制度化水平。凡达到目前和预料到的高水平的政治安定的发展中国家,莫不是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10]对新媒体的应对和回应能力,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反映,是我们党的力量的一种反映。

基层党组织对新媒体语境多样化、深层次、“爆炸式”政治参与的有效回应,能够提升群众的支持度,增强社会安定系数。首先,提升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互动的意识和技能。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面对涉政突发事件时,群众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提高,盲目的、非理性的政治参与逐步减少。基层党组织要把握这一新趋势。要“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11],树立起与主动与群众互动的意识。“要增强学习本领”[12],掌握运用新媒体的技能。不断提升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科学处置涉政突发事件,引导舆论走向,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建立健全基层民意征集、反馈制度。要充分吸纳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政治偏好,在做出决策时候,充分考虑群众的诉求并使其在决策中有所体现。要观察决策实施后群众的反应再进行相关调整。第三,完善基层信息公开制度,如新闻发言人制度、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等。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做到信息的透明、公开,避免信息在传播中的混乱和失真,让群众能知晓真相。

(三)科学运用新媒体优化联系方式,密切党群关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13],新媒体语境下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建设,就要充分运用新媒体,不断提高密切党群关系的新本领。一是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联系的载体。如利用新媒体,实现群众对基层党员发展和评议、对基层干部选拔、对基层党组织评议等活动的有效参与。二是创新群众工作方法。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许多基层党组织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与底气,出现了“本领恐慌”,在群众工作那里陷入“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境地。党的十九大要求,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14]做好新媒体语境的党群工作,就要更多利用新媒体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如利用网络及时做到党务公开;对党务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及时维护,避免其“僵尸化”;学习掌握好网络语言,与群众有话可谈。

科学运用但不过度依赖新媒体,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过度依赖新媒体减少了基层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的疏远。对于密切联系群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提出,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一方面,充分运用新媒体搜集民意诉求,可以通过网络回复解决,对于不能网上解决的,应在现实中解决。另一方面,不能唯“新媒体”论,完全摒弃传统的联系方式,而应将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如开展新时期的“下基层”活动,将现场走访调研和网络远程座谈结合起来,将网络信访和现场接待结合起来等形式。

(四)把握新媒体语境下监督新动向,扎紧制度笼子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15]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监督作用,是实现群众“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

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微权力”监督的媒体机制。及时公开“微权力”运行过程,打造阳光基层党务。如建立基层党组织“阳光党务网”,及时公开党员发展、干部选拔、党费收支等党务信息;如建设数字电视平台,便于基层人民群众通过电视或手机查询党务开展情况,对“微权力”实现有效监督。真正“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16]

猜你喜欢
党组织基层群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清华党组织公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