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新疆方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

2017-01-24 05:00史明文曹立中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 2017年0期
关键词:方志文化遗产新疆

史明文 曹立中

内容提要:新疆地处丝绸之路中段,是多种文明荟萃交融之地,为东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清代新疆地方志对该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传统节日仪式等 “非遗”有详略不同的记载,这些记载对保护、研究和利用新疆“非遗”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为“非遗”的调查和保护提供参考;为“非遗”的传承提供历史资料;为“非遗”的记录提供借鉴。新疆地方志中关于“非遗”的资料值得重视。

新疆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东部,扼守中外交通要冲,是多民族聚集与多种文化荟萃之地,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起着纽带作用。因此,新疆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该地区自然环境不断变迁,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历史上战乱频仍,致使诸多城市、寺院、村落和文献遭到毁灭性破坏,无数物质文化遗产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值得庆幸的是,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各民族的生活、生产、习俗、娱乐等方式,保存至今,有一部分即属于目前我们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新疆方志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之一,记载了该地区的民族习俗、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其中就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记载对我们研究、保护和调查、开发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新疆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明荟萃之地,而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习俗和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表演艺术类、工艺技术类与节日仪式类传统文化事项”,①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4页。包含“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公约选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2页。在我国,大力提倡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十多年的事情,时间虽然较短,但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就新疆地区而言,已有6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目前已有《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木卡姆艺术、达瓦孜、西迁节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将来还会有更多项目入选。新疆各地区也积极调查、研究和保护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出版相关著作,图文并茂,如《新疆塔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喀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等。此外,还出版了具有集大成性质的成果,如《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等。这些成果基本反映了当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状况。

目前,新疆各地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申报,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会有更多的民间文学、民俗、技艺等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应该指出的是,在申报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一定要真正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清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哪些目前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时间的限制,其传承一般要在百年以上,否则就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流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世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流传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文化事项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文化事项即或非常优秀,但会由于流传时间的短暂,而无法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①苑利:《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识》,《民俗学与遗产学视域下的乡土中国》,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第297页。如果不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就会把一些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习俗和技艺,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申报和保护,既浪费大量资源,又达不到保护真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二、清代地方志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

清朝底定新疆后即着手纂修方志,在中央编纂的有《西域图志》和《大清一统志》新疆部分,在地方编纂的有《回疆志》、《新疆识略》、《回疆通志》、《新疆四道志》、《哈密志》、《新疆图志》等。这些方志记载了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其中有我们今天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方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散见于风俗、地理、民族、回务等类目中,十分零散,有的比较详细,有的较为简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传统工艺技术的记载。新疆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品加工、植物栽培、动物驯养等技术,这些技术经过变革和创新,逐渐积淀为适合本地区和本民族的文化财富,世代传承,成为人类宝贵的遗产,如新疆的酿酒技术。新疆盛产葡萄,生产的葡萄酒驰名中外。除葡萄外,人们还会利用桃、稻米、大麦、糜子、桑椹等酿造不同种类的酒。对其酿酒技术,《新疆回部志》有记载:

酒之上品者惟葡萄,系用葡萄入器内,窖久发过酿成。色微绿,味虽醇而不浓,再以造烧酒法重蒸,则色白味辣,有力,能醉人。性甚热,能治寒痞。又有以沙枣烧者,名阿拉克,味嗇而淡。其用糜子或稻米、大麦磨面,连皮盛于器内,入曲,用水搅拌酿成,连皮带面而饮者,如内地之黄酒,名巴克逊。①(清)永贵,苏尔德:《新疆回部志》卷二《饮食》,《四库未收书辑刊》玖辑影印清乾隆五十九年南屏理抄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永贵、苏尔德在新疆为官多年,熟悉当地的社会生产及风土人情,《新疆回部志》所记酿酒方法虽然较为简单,但为我们留下了珍贵史料。

2.对社会习俗、节日仪式的记载。社会习俗和传统节日是调节社会关系,维系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纽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婚姻和丧葬最受重视,围绕这两个问题的仪式和风俗也很多,地方志对此有很多记载。如《回疆通志》卷十二《风俗》有如下记述:

回民嫁娶,两家意合,男馈送牛羊布匹,邀请亲戚,并求阿浑同赴女家,议婚姻,念经为定。或数月,或月余。至婚期,女家父兄一人,抱新妇同骑马上,以帕蒙新人面,鼓吹导引,送往夫家配合。凡回女,皆垂发辫十余,嫁后一月,或数十日,回妇梳发后垂,以红丝为络,宽六七寸,长三四尺,谓之恰齐巴克。②(清)和宁:《回疆通志》卷十二《风俗》,《清朝治理新疆方略汇编》影印民国十四年(1925)外交部铅印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

对丧葬仪式及其相关活动,方志记载也比较详细,如《新疆图志》对哈萨克族丧葬过程的记载:

其俗亲死不居丧、不奠祭,惟举哀而已。死则速葬不宿。人病,延莫洛大诵依满经耳侧。(经言死后复生善地之意。③原文中的双行小注本文放在括弧内,以示与正文区别。下同。)既殁,取净水洗尸,以阿和乃哆(即细白布。),密缴而坚,絜之奠板上,覆以常服之衣。莫洛大率其家人往拱不耳,(犹汉人之义地。)掘地为长方穴,舁尸选其中,头北而足南,面向西,(亦有旁开一穴,安放尸身,墓门闭以木板者。西向者,朝汗之意也。)杜门垒土为墓,会葬者诵经而后返。(其墓或圆如蒙古包,或长如棺形,无定式。)其礼,未葬,众不得饮食,至是始大嚼。莫洛大攫死者衣物以去。既葬,四十日以内皆诵经。莫洛大多者至二三十人,少亦三四人。峻事,各酬五岁马一匹,亦有报以银者。富者初周之年,设宴会亲友,(多杀马、驼敬客。)至者赌货财,賵牛、马、羊、骆驼,量力大小。自絜氈幕,联结墓左右,为驰马斗捷之戏。是日也,童子年不盈十五者,跨马至会所报名,以次编第,萃集数十里外,整鞍按辔而立,闻角声起,馺踏飞驰,疾如惊矢,先至者居第一,以次至四十骑而止。(余不录。)第一酬银、畜值千金,其下奖各有差。远近慕嗟,以为矜宠。(近岁千户长唐古忒为其亡父千户长音萨周年,中俄亲属如期而至者四千余人。氈房三百余顶,禀请中俄官长到会弹压。其供上人,皆马、驼上品之肉,一房给羊一只,以食仆人。是日赛马者二百五十余骑,第一骑酬元宝银十枚,骆驼五只,以次皆有旌赏。是会也,费二万余金。)其俗,夫死,妇皆毁容,戚友吊唁者,对之痛哭,以爪面流血为戚,否则鄙笑之,以为无情。妇之于夫,子女之于父母,丧服无定制,类持服四十日,不出门,不宴乐。无墓祭,然时延莫洛大诵经以荐亡人,盖亦追远之意也。④王树枏等纂,朱玉麒等整理:《新疆图志》卷四十八《礼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新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修志者看来颇具异域风情,这些记载虽然带有局限性,但毕竟保存了很多信息,为我们考察和研究婚姻和丧葬文化提供了资料。

3.对传统乐舞、杂技等表演艺术的记载。

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俄罗斯族等民族都能歌善舞,有独特的表演艺术,有的表演艺术很早就传入周边地区,如维吾尔族的传统杂技达瓦孜在汉代就传入中原地区。新疆各民族的歌舞杂技等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清代新疆方志中有关于各民族乐舞的记载,这些记载有详有略,有的是概括论述,有的侧重于乐器的表演,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如乾隆年间纂修的《西域图志》设置新疆音乐专题,用一卷的篇幅记述准噶尔部和回部的乐器、乐谱和表演。

绰尔,形如内地之箫。以竹为之,通体长二尺三寸九分六厘。凡四孔,最下一孔,距管端二尺一寸三分;次上一孔,距管端一尺九寸三分三厘;次上一孔,距管端一尺七寸二分;最上一孔,距管端一尺五寸二分三厘。上口径九分六厘四毫。管末口径六分三厘,以舌侧抵管之上口,吹以成音。①(清)傅恒等修,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十《音乐·准格尔部·乐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22页。

达卜,即鼓也。以木为腔,帽以革。面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二毫,高二寸二分七厘五毫。其小者面径一尺二寸二分四厘,高一寸六分二厘。以手指击之。②(清)傅恒等修,钟兴麒等校注:《西域图志校注》卷四十《音乐·回部·乐器》,第525页。

清代新疆方志记载的各民族表演艺术和民族歌舞,有些至今仍在广泛流传,有些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消失,仅能从文献中了解一鳞半爪。

三、清代新疆地方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的价值与不足

清代新疆方志所记载的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能保留其动态性,但为我们留下了配方的内容、工艺的制作流程、活动的先后顺序等相关资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1.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提供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特定的含义,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或当今的节日、民俗、工艺、技能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摸清家底,知道哪些是濒临消失的,急需保护。调查是主要手段,调查的方法很多,田野调查是最直接的方法,从地方志中也可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索,通过方志记载,结合田野调查,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会更深刻。此外,在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方志记载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有一定历史,“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③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第4页。从方志记载中,不但可以探寻流传的时间,还可以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流传中的演变,比较当今现状与历史上存在状态的继承与流变,是否保留了其原生态。在申报“非遗”时,如果能有一定数量的历史文献作支撑,来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传承情况,将更有说服力。

2.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料,为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现在的热门话题,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无论学术界还是其他领域,都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方志中记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不但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发展提供资料,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和开发利用也有意义。如新疆古代的酿造技术,从方志记载的不同,能够看出酿造工序的变化以及与当今酿造技术的差别,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项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是保护的手段之一,记录的手段很多,可以是使用文字记载的纸本文献,,也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等手段。目前文字记录还是最易保存和传播的手段,如何才能准确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志对古代文化遗产的表述为我们提供了有效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3.方志记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足

我们对方志记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正确的认识,在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就清代新疆方志而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缺陷就比较明显,如很多描述比较简单,语言文学化,不能准确地、科学地记录技术、技能、工艺和仪式,更无法保留其动态性,而且受修志者思想观念、参与程度、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记载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我们要从方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中吸取经验教训,借鉴其写作方法和语言艺术,借助当今的技术手段和传播媒介,更好的保护、宣传和利用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搜集整理古代文献中有关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为当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申报、保护和开发利用服务。

猜你喜欢
方志文化遗产新疆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Tough Nut to Crack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