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论》课中怎样讲好“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2017-01-23 17:27文芳玲
考试周刊 2016年103期
关键词:概论马克思主义

文芳玲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政治学说,于十九世纪末传到中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和朴素唯物史观分不开。

关键词: 中国人民 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哲学

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能够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最终成为我们占主导思想地位的意识形态。我在高专院校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是课程的重点问题,而“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疑难问题,只有深刻讲解这个问题,才能使学生克服思想上的逆反心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一、问题的提出

1842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在近代西欧得到广泛传播,随后传入俄国、日本等国,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传入时马克思主义只是当时中国众多思潮和“主义”中的一个流派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谁强迫中国人去选择接受它。

第一次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序幕,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国门被打开,各种传教士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各种宗教思想交织碰撞;而且整个社会“主义”丛生,比如改良主义、立宪主义、复古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法西斯主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民族主义等。在这些纷繁复杂、形形色色的宗教和“主义”中,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自然选择。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缘由

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使中国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找到了思想认同。

中国是世界上以无宗教信仰为主流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历史,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1700多年历史,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也有1300年历史,天主教自公元7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基督教(新教)于公元19世纪初传入中国,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28年,明朝万历年间1582年来到中国传教,与人谈论天主、灵魂、天堂、地狱,同时编撰新书。1601年,其带着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等贡品16件进北京见万历皇帝。皇帝只对他带来的大小两架自鸣钟感兴趣,对宗教礼物兴趣不大。小的自鸣钟被皇帝带在身边把玩,大的被放在精美的阁楼中,在宫内报时。利玛窦在中国一直拥有朝廷的俸禄,直到临终。但中国的朝廷根本没有注意到,利玛窦来北京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的。两千多年来,宗教在中国一直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当今世界60多亿人口中有近50亿人信仰宗教,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剩下的不信仰宗教的人大多数生活在中国。可见,华夏文明不崇拜那些虚无的神。

中国是一个以“无神论”或“弱神论”为主流的国家。传统文化基因中对中国主流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包含“无神论”或“弱神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和“人本主义”的人文化。强调修炼,但是儒家不修炼神通,修炼的是德行,儒家的学位次序是小人、君子、圣贤。中国古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存在鄙视鬼神思想的思想倾向,在他们写的文章和诗句里有所体现,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写了《神灭论》,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东汉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著《订鬼》,王充反对人死后能变成鬼的观点,指出:“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同时,他斥驳了鬼有知、能害人的说法,指出人死并不是鬼害的,人死亡的原因是疾病,与鬼无关。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人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等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2.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使中国民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中国古代哲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表达了事物的对立统一观点。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居于核心价值观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儒家辩证法思想的核心就是“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人们说话办事不偏不倚,既不能“过之”又不能“不及”,认为“过”与“不及”这两端都是不合理的、有害的,应该去掉两端以达到“致中和”、“守中庸”理想状态。

更神奇的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孕育了人们脍炙人口的日常生活教化,这些教化通俗易懂被广大人民群众代代相传,深入人心。比如“美酒饮当微醉候,好花看到半开时”,隐喻做事必须恰到好处,不能过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朴素地反映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朴素地反映了福祸相依的对立统一的思想,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反映了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只有通过一点一滴量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变;而“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表达了人们在爱情问题上绝妙的辩证法思想,告诉人们不应固守某种东西,和欧洲中世纪通过决斗的方式来解决争端相比,中国辩证法思想显得更为智慧。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辩证发展的”、“是对立统一的”等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3.中国传统哲学中蕴含的朴素唯物史观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意思是说: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继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就是说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君王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可以使船行驶,也可以使船淹没。儒家思想的经典文集《尚书》也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说的是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了。这些思想都体现出了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主体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和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史观还描述了“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提出“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可见儒家大同社会理想憧憬的是: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和谐安定的集体富裕社会。陶渊明著的《桃花源记》也描述了一个安定和谐、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毫无疑问,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关于社会大同的朴素唯物史观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诸多描述。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到中国后,和其他形形色色的各种“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少了一层认知障碍,使马克思主义得以根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精华的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特性,使两者虽然相隔两千余年,但在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继承性上是统一的。所以说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自然选择。

猜你喜欢
概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