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卫娟+刘俐
摘要: 本文依托对城市共同配送内涵的界定以及国内外典型的共同配送案例,结合城市特点,对城市共同配送模式进行有效设计,并提出了各模式实施的要点,以促进城市共同配送发展。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common distribution connotation and the typical cases of common distribu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ies, this paper designs the common delivery model of c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points of each mo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mmon distribution.
关键词: 城市共同配送;模式设计;实施要点
Key words: urban common distribution;model design;implementation points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099-02
0 引言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共同配送作为一种可以实现货物整合、减少社会车辆、缓解交通压力的一种方式在城市中越来越受到推崇。然而人们对于共同配送的研究多集中在具体运作上,即如何进行共同配送路线的优化、如何进行共同配送中心的选址、如何进行共同配送利益的分配等,即使研究了共同配送的模式,也都集中于企业的应用,并没有根据城市的特点及需求进行专项研究。本文以城市需求及服务适应性为立点,凭借城市共同配送模式影响的关键要素分析以及借鉴国内外典型的共同配送案例进行分析,力图总结梳理出适合城市发展的各种模式,并赋予实施要点,以为能指导城市共同配送更富有成效的实施做出贡献。
1 城市共同配送的内涵界定
按日本运输省的定义,共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我国关于配送发布的国家标准(GB/T183542006)中对共同配送的定义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其核心思想是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建立企业联盟。
共同配送是城市配送中的一种新型模式,结合城市和共同配送的概念,城市共同配送可以理解为:在城市范围内,根据用户的配送需求,由多个企业之间为达成共同的配送目标所联合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系统学观点,城市共同配送从系统主体上讲,包含了配送主体与配送客体两部分,其系统构成图如图1所示。其中,配送主体是指依据服务客户的要求为配送服务客户提供配送服务的企业,可能是货主企业本身,也可能是外包的物流企业。配送客户指配送企业形成统一服务平台后的共同服务对象,共同服务水平需能满足配送客户的需要。政府作为系统环境的主导影响力量,主要指其通过政策和规划的制定而发挥作用,对共同配送起着引导、规范、监督、激励的作用。
2 国内外典型城市共同配送
2.1 日本东京商业区的共同配送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国内大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和神户等。东京都位于关东地区南部,是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是亚洲地区金融、贸易等交流活动的中心。在东京的中心市区,集中着大量的商业设施,一方面大量人口聚集,另一方面由于对商业设施和业务设施的物资的发送,物资也大量聚集。因此,在被限定的空间内人和物混杂。为了回避步行者、巴士和轿车等和终端物流的混在一起,提高中心区的可通过性和提高城市的魅力,东京对于繁华的商业中心进行了按照商业集群性质进行分区集中配送的有效管理。
该区域由穿统一制服及统一标示的车辆进行共同配送,并通过实施人物空间和时间的分离的政策,避免了人流、物流,客货混杂的局面,减少了货运车辆无序频繁进出,且停车占道搬送造成的交通堵塞和交通安全等问题,大大提升了城市的魅力。
2.2 北京新发地共同配送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北京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位于南三环玉泉营立交桥南二公里处,京开路(106国道)丰南环岛西侧,里面商户林立,且物流多为自我服务,使得人流、物流混杂,交通压力较大。为了缓解这种状况,新发地市场在鲜活区域建设了占地面积300亩左右的城市鲜活农产品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内建场内智能配货系统,购置500辆小型绿色环保电动运输车,实现新发地市场内货物的集中调配工作,规范场内运输秩序。
2.3 美国企业的共同配送
美国的共同配送萌芽始于“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1961年,美国哈灵顿仓储服务公司就将Quaker公司、General Mills公司、Pillsbury公司以及其他公司的日用食品杂货订单整合成整车运输发往同一个销售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美国沃尔玛也要求供应商集中大量商品送到配送中心,由公司统一接收、检验、配货,再从配送中心向各个门店集中配送,其卡车在返回配送中心的途中又顺带捎回沿途从供应商处购买的商品;美国柯达公司也在实施不同产品间的共同配送,即在配送胶卷、数码照相机等产品时,将药剂、复印用纸等其它产品也汇集到一起,实行共同配送。
3 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的实施要点
3.1 以区域为组织的共同配送模式
3.1.1 模式介绍分析
上述以商业集群、社区、高校、写字楼为代表的城市配送有以下共同特点:第一,区域集中性。商业、居民、高校及写字楼通常在一固定的范围内中较为集中,人流较为密集,物流需求量较大也较为集中。第二,交通压力大。这些地区一般都在较为繁华的商业区或住宅区,人流量较大,如果再加上大量的车流的话,对周边环境、居民生活都有较大影响。第三,配送收货方集中。这些区域的商户或居民基本都为货物的需求方,货物到末端需求会更加呈现多频次少批量特征,收货频率高。根据以上特征可类比日本东京商业区共同配送,构建以区域为组织的共同配送模式,区域间各需求方共享收货平台,实现区域共同配送。
3.1.2 实施要点
①搭建区域共同配送信息平台。搭建区域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实现各共同配送绿色车队组织系统与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完全对接,做到资源共享、数据共享、共同调度。②建立商圈集货分拨平台,试行推行夜间配送。加速推进区域商圈商贸流通设施的功能提升和物流配套,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规划一批用于临时集货、中转、接货的小型物流结点,促进货物的有效分拨、卸货。也可以试推行夜间配送进行错峰出行,降低白天堵车、等待成本。③促进“便捷配送塔”服务方式快速发展。鼓励购物网站、快递企业等与社区便利店、社区物业、高校收发室、商业写字楼收发室等开展合作,将零售终端打造成电子商务配送的全天候实物交付基站方便消费者自取和自送,满足消费者收发货便利性及收发货时间个性化要求,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及满意程度。④推广面向学区和写字楼的快递智能自助项目。引导具有基础设施条件的高校、大型企事业单位、写字楼群、住宅区等规划快递收发设施,采用自提快递专柜模式等其他更为便利、自助的收寄模式。
3.2 以节点为组织的共同配送
3.2.1 模式介绍分析
上述以配载市场、大型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城市配送有以下共同特点:第一,属于封闭集中地,有特定归属。配载市场、大型批发市场有明显的地域边界,属于一个物流节点,物流量较大也较为集中。第二,交通压力大。这些地区货车较为集中且活动频繁,车流量较大;特别是在大型批发市场中,加上区域繁华和人流集中,交通压力更大。第三,配送发货方集中。这些物流节点中的物流企业或商户(这里只指向下游售卖部分)基本都为货物的发货方,货物运送之前都会在此节点进行配货作业。根据以上特征以节点概念构建以节点为组织的共同配送模式,节点内各物流企业共享发货平台,实现共同配送。
3.2.2 实施要点
①组建共同配送绿色车队。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模式,重点扶持发展服务于本区域的共同配送企业,组建共同配送车队,实施共同配送试点项目。②搭建共同配送信息平台。搭建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实现各共同配送绿色车队组织系统与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完全对接,做到资源共享、数据共享、共同调度。
3.3 以企业为组织的共同配送模式
3.3.1 模式介绍分析
上述以连锁企业、物流企业、快递企业为代表的城市配送有以下共同特点为这些企业每一家企业的的配送组织者都分别为多家企业提供配送或送货服务。根据以上特征可类比美国沃尔玛的共同配送,构建以企业为组织的共同配送模式。企业型共同配送为多家企业共同参与配送环节,建立公有的共同配送中心,各企业之间成立物流配送战略联盟。较常见的企业型共同配送模式有:①大型连锁企业为主导的共同配送;②第三方共同配送;③大型商场建立共同配送。
3.3.2 实施要点
①建立共同配送中心。可以让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全部参与进来,比如连锁超市、批发零售业以及各种生产企业,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统一规划,建立一个统一的物流共同配送中心,利用一个配送系统进行服务作业,按照企业与客户对物流需求进行统一的定期的物流配送方式。②进行配送信息共享或搭建共同配送信息平台。搭建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实现各共同企业之间配送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共享、共同调度。或者可以针对各企业的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共享,共同完成配送任务。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城市共同配送系统结构进行分解,找出决定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的关键要素——服务主体及客体,并对其内容进行需求及特点的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国内外城市配送典型案例,总结设计出适合城市发展和实施的城市共同配送模式,以弥补原来仅有企业共同配送模式的理论不足,以促进城市共同配送的高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卫娟.城市共同配送协同效应研究[D].2012.
[2]卫振林,孙剑青.面向中小电商企业城市共同配送模式探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段沛佑,殷世钢,杨军武.我国城市共同配送物流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