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玲,刘 影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30)
论高校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边界与担当
吴 玲,刘 影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30)
我国高校课堂作为意识形态争夺的前沿阵地并非圣地。《辽宁日报》刊发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引发的讨论,实质是怎样认识中国、解读中国、宣传中国的意识形态之争,反映了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高校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与任务,彰显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孕育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责任与担当。高校课堂作为充分意义上的公共场合与公域空间,不应成为教师宣泄个人情感的私域空间。高校课堂要有边界与规范,教师言论要有底线与原则。高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和追求,必须履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必须具有运用中国话语体系宣讲中国故事的本事与能力,必须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和边界。
高校课堂;高校教师;中国故事;私域;公域
面对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不断交流、交融、交锋,诸多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中国高校面临着诸多向度的冲击和挑战。现阶段高校课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阵地并非圣地。《辽宁日报》发刊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1],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而这一报道引发的舆论发酵,也凸显了社会各界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关注。高校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个人空间和私人领域,而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场合与公域空间。高校课堂要有边界和底线,教师言论要有界限。高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和追求,必须履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必须具有运用中国话语体系宣讲中国故事的本领与能力,必须坚守意识形态的底线和边界。
2014年10月《辽宁日报》刊发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引发了热议[1]。《辽宁日报》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广泛征集微故事,有位大学生留言指出:“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高校课堂“呲必中国”现象的存在,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警觉与重视,这一现象不仅表明了高校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更反映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此报道引发了热议,许多人表示赞同,但也有一些学者表示质疑,甚至被他们控诉为“试图褫夺大学教师的批判权”。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但也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这场纷争实际上是如何认知中国、解读中国、宣传中国的意识形态之争,反映了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也凸显了以《辽宁日报》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保护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身心健康的责任与担当。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清晰而准确地划定公域空间与私域空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社会生活空间的公域(公共领域)与私域(个人生活领域)分别属于性质不同的生活场域,有着截然不同的道德要求、社会规范、权利范畴和自由边界,必须厘清二者的边界。高校课堂是充分意义上的公域空间,绝非教师言论的私域空间,对此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决不能模糊公域和私域的界限。
高校课堂是充分意义上的公域空间与公共场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复兴,要以教育为先。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其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传承文明宏大叙事的主要场所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栋梁之材的园地与讲坛,是充分意义上的公域空间。高校教师必须遵循办学方向,筑牢思想基础,提供价值引领,完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地位的思想阵地,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有力保证,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帮助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课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做好导向工作,进行阵地建设,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抵制抹黑现实的行为,在思想教育领域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3]。通过强化教育工作中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与底线意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编进教材、走进课堂、融入头脑,使社会主义建设后继有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4]。独特的历史与文化、特殊的国情,注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高校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必须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相匹配,真正实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落实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
高校课堂教学绝非教师言论的私域空间。高校实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主体是教师,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主要通过教师进行知识传承与价值形塑。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自身要明道、信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担起指导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4]。教师的社会角色与职责规范表明,高校课堂作为实施教书育人的公域空间,教师课堂言论应该而且必须有底线、有边界、有规范、有原则,厘清公域和私域的边界。但在一些高校课堂上,少数教师模糊了公域和私域的界限,将原本属于公域空间的大学讲台变成了个人情绪宣泄的私人场域,将原本具有履职尽责的公职行为沦落为夹带私货的私人行为:一些教师公然在课堂上贬损党的科学理论成果,动辄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上升为党的理论失败;刻意夸大腐败现象、两极分化等问题的严重性,把各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必经的普遍性问题诋毁为我国政治缺陷带来的特殊性问题;无视教育教学的底线与原则,肆意地在课堂上宣泄个人工作或生活中的不满,主观化或情绪化地批判社会与国家[1]。有些学者认为高校是学术研究的殿堂,高校教师具有学术探索的自由和言论的自由,高校课堂不应设置言论禁区,课堂讲什么、怎么讲,授课教师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与言论自由,这是学术自由的体现,这一论断与理念显然有悖造就国家栋梁之材的教师使命,背离“课堂讲授有纪律、个人言论要负责”的政治纪律和道德底线。的确,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倡导“学术研究无禁区”,给予学术问题研究、探索和讨论充分的自由空间,但要遵守“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职业操守: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大学课堂;绝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绝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绝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肆意地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5]。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个人言论要负责”,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坚决杜绝有损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错误言论和不正当言论。少数教师“呲必中国”和抹黑中国的课堂言论,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丧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可能会导致其在纷繁芜杂、众说纷纭中迷失方向与目标,在懵懂中选择接受、在狐疑中选择将信,在彷徨中选择绝望,从而对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造成不良影响。
高校课堂要充分彰显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引领与掌控课堂教学的正确导向:一是需要通过系统的、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全面而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彰显课程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也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理论性;二是需要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协同配合。各类专业课程在传播专业知识、培养专业素养、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要深入挖掘和传播专业知识体系背后蕴含的价值体系,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融入到各学科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实现所有专业课程的思政化转变,避免把专业课教学变成所谓的“价值中立”教育,实现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有机融合,在各学科专业知识与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知识之间架构互动的桥梁[6],各类课程教师必须具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使命意识,杜绝课堂的无边界、无底线教学,遏制“呲必中国”、抹黑现实的教学现象,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互配合,形成各学科教书育人的协同效应,真正打造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高校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和追求。大学是一个研究学问、探索真理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的高校课堂上,高校教师该如何客观而准确地讲授中国?如何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师作为宣讲中国故事的施教主体,必须对自身肩负的教育重任有着清晰的定位,对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观塑造有着明确的认同。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而重要,价值塑造是广大教师的首要责任。大学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锻造民族希望的地方,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来自大学的孕育与涵养。因为特殊的职业与身份,教师要履行相应的职责与担当。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学子,高校教师应怀有立人和树人之心,不能敷衍了事,不能以所谓的“价值中立”立场对时政进行空泛地议论,而取代原本应该立场鲜明的价值选择;不应在课堂上过于情绪化,要做到正确把控生活压力与学术教育的关系;不应在学术探究与政治立场的互动中价值选择有失偏颇,不能用自己的情绪和企图误导学生。
高校教师必须履行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担当。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跃进,离不开知识变革与思想引领。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须在创新理论、弘扬真理、建言献策、传承德行、人才培养、开启民智等方面做出贡献;在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中续延对国家与社会的关切和责任,会讲、敢讲并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大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学生把好人生“总开关”,强化思想引领,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引导学生人格培育,努力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守住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底线,做良好社会风尚的积极推动者;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培育一代又一代年轻学生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积极传播者、坚守者与践行者。
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运用中国话语体系宣讲中国故事的能力。中国故事的宣讲离不开话语体系的运用,若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中国话语体系的表达与支持。高校教师要运用中国的理论概念、话语语汇、语法逻辑和话语规则等进行叙事,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7]。一要建构具有“说服力”话语权:通过诠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综合国力的攀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打造宣讲中国故事的物质基础;通过提炼实践发展在理论层面的新概括与新表述,构成宣讲中国故事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国奇迹”“中国道路”践行文明的多样性,构建宣讲中国故事的方法论意义。二要探索具有“说明力”的话语表达。必须实现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教师课堂表述语言要通俗化、生活化,禁止使用官话和套话,适应青年学子的理解与接受习惯。提高高校教师运用中国话语体系讲好、讲活、讲深、讲透中国故事,探索宣讲中国道路的表达模式,创新宣传中国模式的表达能力,提高传播中国奇迹的话语能力,增强话语体系的吸引力与亲和力,让大学生全面认识和准确了解中国,为中国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动力源泉。
高校教师必须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和边界。高校教师要增强高校课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意识,这是一项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铸魂工程,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意识形态的底线,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侵蚀,使高校课堂教学内容有边界,教师言论有底线。“爱之深,责之切”。高校教师应该具有批判的意识与权利,可以揭露社会丑恶现象,但不可肆意抹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绩,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可以谴责社会不良风气,但不可消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可以曝光现实困境,但不能制造对抗情绪,不能冲击社会主义稳定与和谐的发展大势。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以批判者的角色痛心于社会不良现象的同时,亦不可忘记自己作为建设者的使命感、责任感与大局意识。善意的批评和肆意的抹黑绝对不同,一定要分辨出是真情实意的告白还是心怀鬼胎的恶搞,一定要区别出是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还是造谣污蔑的恶意中伤。虚无党的历史,诋毁领袖与英雄人物,缺乏实事求是的公心与正义,批评过多而建设性意见全无,不负责任的贬低国家,实质是包藏“呲必中国”“抹黑中国”的险恶用心。高校课堂的庄严性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绝不允许无原则、无底线、别有用心的“砸锅党”们,随意抹黑中国发展现实,丑化、肢解中国历史;高校课堂绝不能给拆共产党的台、坏老百姓的事的人提供招摇的市场。因此,高校教师一定要守好课堂教学言论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和意识形态底线,确保高校课堂真正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坚强阵地。
[1] 辽宁日报致高校老师公开信:勿随意抹黑中国[EB/OL].(2014-11-18)[2016-03-27].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news/live/2014-11/18/content_29900333.htm.
[2]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2015-10-26)[2016-03-27].http://www.sinoss.net/2015/1026/65588.html.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2016-03-25].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
[4]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教育部部长: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法律、道德三条底线[EB/OL].(2015-01-29)[2016-08-25].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9/content_2811935.htm.
[6] 光明日报评论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N].光明日报,2016-12-11(1).
[7] 吴玲,于欣.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维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7):23-24.
〔责任编辑:徐雪野 田丹婷〕
2016-09-20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研究”(JGXM_HLJ_2015045)
吴玲(197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G641
A
1000-8284(2017)02-0130-04
基金成果传播 吴玲,刘影.论高校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边界与担当[J].知与行,2017,(2):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