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政治经济学教育调查研究

2017-01-23 17:47竺立军杨迪雅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在校生政治经济学经济学

■ 竺立军 杨迪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 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北京100743)

北京高校政治经济学教育调查研究

■ 竺立军 杨迪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 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北京100743)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北京地区高校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已严重下降,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础会产生危害性影响。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当在课程设置、招生考试导向、教材修订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培育和增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青年学生 理论自信

2016年7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这其中所提到的“理论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科学,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定认同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一块重要基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主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不断被引入到我国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领域,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并存的格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逐渐出现教材陈旧、学生厌学等现象[2],而西方经济学逐步大行其道,被很多学生奉为圭臬,当作是经济学的“真正主流”和“圣经”,使得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育出现了全盘“西化”的迹象。这种现象若不加以重视和扭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在我国经济学教育中失去主流地位,未来在广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知中将出现西方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固有印象和思维定势,进而影响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相关理论的认同。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6所高校在校生中进行的专题调查,分析了当前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以期改进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促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高校在校生群体的有效传播。

一、现状堪忧:调研结果的数据分析

(一)调查方式与样本概况

为更好地了解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情况,2016年11月,笔者对北京地区6所高校的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292份,回收278份,回收率95.21%,其中有效问卷271份,有效率97.48%。本文对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现状描述及原因分析,主要基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以此为基础,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师和在校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丰富了调研材料,从而形成最终的调研数据。

从有效问卷的对象看,男性159人,占58.67%;女性112人,占41.33%。大一年级97人,占35.79%;大二年级84人,占31%;大三年级69人,占25.46%;大四年级21人,占 7.75%。经济学及相关专业113人,占41.7%;非经济学相关专业158人,占58.3%。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现状

在我国高校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已经呈现弱化趋势。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高校在校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同感明显弱于对西方经济学的认同感,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影响力已经弱于西方经济学教学。其中的突出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5个方面。

第一,高校在校生群体对主流经济学认知发生偏移。调查结果显示,56.83%的高校在校生认为,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59.04%的高校在校生认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主要依靠西方经济学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有62.69%的高校在校生表示,提到经济学就默认为是指西方经济学,这说明西方经济学已经在事实上逐渐占据了高校在校生经济学学习的主流地位。

第二,招生考试导向失衡。多年来北京地区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有关经济学部分侧重于考查西方经济学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所占比例较小。一些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招生考试中,西方经济学相关内容所占考分比例超过一半,有的甚至达到80%。这种招生考试导向使得高校在校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重视程度不断下降,相当比例的高校在校生只在考试前强记课程相关知识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堪忧。

第三,课程设置相对较少。目前,在北京地区高校的经济学相关课程设置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类课程(包括选修课和必修课)一般只设置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等3-5门课程;而西方经济学类课程(包括选修课和必修课)大多设置有微观经济学、中等微观经济学、高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等宏观经济学、高等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史等十余门课程。因此,经济学相关专业在校生在学习中,必然更多地接受西方经济学类课程影响;而在选修课学习中,基于获取学分的动机和课程选修人数的限制,选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类课程的人数也少于西方经济学类课程。这就意味着不论在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学中,西方经济学类课程覆盖的学生人次数要多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类课程,两类课程对高校在校生影响力的差异不言而喻。

第四, 教学课时安排不足。由于课程设置方面的缘故,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被分解安排在多门课程中,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都较为充裕,课程教学的接受程度较高、质量也较好。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必修课中往往仅安排1-2门课程,导致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不得不在单位课时内讲授更多的内容,也就意味着学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知识点。同时课时的不足也限制了授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降低了教学质量。这些因素导致多数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必要的知识,进而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第五,配套教辅书籍资源不足。由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相对不足,相关的配套教辅书籍种类较少,因此,有兴趣进行深入学习的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教辅书籍,这就可能浇灭了他们深入学习的热情。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较为热门,西方原版教材大受追捧,相关配套教辅书籍更是种类繁多,这也是西方经济学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3]。从调查结果看,当前北京地区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毫无疑问就存在着这种情况。

二、多种因素的交汇影响:内外部原因分析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在经济学研究与教学中处于主流和支配地位,而西方经济学应属于研究与借鉴的对象,需要批判地加以借鉴和吸收。但是调查的数据显示,北京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影响力已经弱于西方经济学,主要的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苏东剧变”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和独联体国家都抛弃社会主义道路,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一些人认为“苏东剧变”意味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失败,并且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错误的、过时的,至少是不如西方经济学的。这些思想言论对广大在校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现实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些人片面地认为,这些成就完全来源于西方经济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完全“过时”了,不过是“装点门面”的东西。这些错误的思想言论不断传播,使得广大在校生不自觉地选择去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而忽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第三,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新及传播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还未真正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学说,在经济学理论的传播和教学中,缺乏占据经济学主流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当前国内学术界存在盲目推崇西方经济学的现象,事实上,在欧美国家的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依然有一席之地,特别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国家的众多经济学家包括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表了大量质疑和批判西方经济学的著作和论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但这方面的信息在高校中传播不够,多数学生还依旧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欧美经济学界的唯一“圣经”。

第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与教学形式的吸引力不够。调查显示,76.38%的高校在校生认为西方经济学更具吸引力,40.96%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缺乏吸引力;在接受调研的经济类相关专业的学生中,69.37%的高校在校生没有完整读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我国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仍保留着大量过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枯燥抽象的原理论述多,贴近现实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内容少,难以依靠教材指导来直接分析现实经济现象。比如,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物价不断上涨、房价严重过高、贫富差距拉大等实际问题,很难直接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理论来解读。而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包含大量数据模型和实证案例,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这两类教材的鲜明对比给广大在校生一种错觉,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是偏向意识形态的宣传,缺乏指导社会现实的能力和可操作性,使他们更乐于选择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

三、讨论与建议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指导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应当在我国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居于主流地位,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和认同度,这是理论自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影响力的弱化趋势如果不加以扭转,将对青年学生群体的价值认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逐步侵蚀我们对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础,进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产生危害性影响。我国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承担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任,积极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相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加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构筑和强化青年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信,牢固坚守这块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第一,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要与时俱进地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形成新的理论学说,形成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果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资本论》成书已经一百多年,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调整中,其中所呈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很难有现成的答案[4]。这就需要我们的理论研究者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体,不断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从立足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实践出发,运用科学的逻辑分析方法,脚踏实地地提炼和总结规律性成果,从而推动系统化的经济学新理论、新学说的建立,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使之能够有效地解释我国的经济现实,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5]。

第二,调整高校经济学相关课程设置和招生考试的内容导向。教育管理部门应对高校经济学相关课程的设置进行指导,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比重。我国高校应当坚持经济学教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经济学相关课程设置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要的覆盖比例和影响范围,包括课程门数、课时和学分等。同时,在经济学类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适当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比例,积极发挥考试对学生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三,加强教材的及时更新修订。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对相关教材进行更新修订,不断推陈出新。在新教材中注重增加鲜活的实证案例和形象的解释说明,特别是增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经济建设成就的有力解释,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经济现象的生动性进行有机结合,使之更加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群体的认知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比如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蔓延后,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开始重新关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方面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可以考虑引入到相关教材中来,让青年学生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在不断延续与发展的阶段[6]。

第四,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单纯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应当鼓励教师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贴近现实经济现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给学生以真实感、新鲜感,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得以具体化和形象化。同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中的经济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7]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牢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因此,我们也必须强调和重视在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要确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成效,既要防止相关理论被断章取义、歪曲误解,更要防止教学的教条化和僵化。

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文是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虽然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并且提出了改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的几点建议,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依旧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完善与深化。一是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信息不够全面。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是高校在校生,未能从授课教师和教材编著者角度开展调研,相关的分析研究不够全面。二是调查样本的局限性。因精力所限,进入数据分析的样本数量只有271份。北京地区高校较多,但样本范围内仅包含6所,缺乏一定的普遍性,有待进一步扩展研究对象的范围。

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有着间接的持续影响,是反映青年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晴雨表”,更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一块重要阵地。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特别是尝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探索协调教与学两方面的关系,在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成效上形成合力,巩固这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重要阵地。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2]丁 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思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8期。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4]刘耀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载《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6期。

[5]刘建华等:《加强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思考》,载《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6]戴青兰:《我国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尴尬困境与对策思考》,载《黑龙江教育》,2011 年第 7 期。

[7]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载《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7-05-10

竺立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干部,主要研究经济学及企业管理; 杨迪雅, 中共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政策研究与法制工作处副处长,博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在校生政治经济学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基于药学类在校生社会实践调查的人才供求探讨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