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国
[摘 要]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的发展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就目前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农村教师的教育专业化水平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此,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是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新时期 农村教师 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98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的今天,对于农村教育而言,一些根本性的深层次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1)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不到及时提高,而且逐年呈现退化趋势,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长期处于简单机械重复的“一二一”状态,更谈不上高层次的教育教研活动。(2)部分教师专业化意识淡薄,精气神不足,仅满足于做地道的“教书匠”,缺乏事业责任感和职业幸福感。(3)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心浮气躁,得过且过,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化教学媒体面前手足无措。公开课、优质课大多是花拳绣腿,矫揉造作,真可谓名副其实的“观摩课”。(4)兄弟学校之间、学科教师之间的专业化水平也参差不齐。大多学校没有多媒体,如电子白板、计算机等,教师见都没见过,谈不上使用和网络资源共享,也不可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呢?
一、更新理念抓突破口
1.定位崇高的职业理想。什么是职业理想?顾名思义,就是其奉献教育教学的源泉和动力。对教育事业是否忠诚,能不能持久地保持对农村教育事业的热情并全身心投入其中,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很难设想一个不能吃苦,对农村教育工作缺乏坚守精神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会积极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因此,要千方百计地增强农村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从而自觉树立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
2.端正奉献的职业态度。影响教师工作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职业态度。农村教师职业态度的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奉献意识。作为一个农村教师,有很多很多的理由让我们陈述农村教育的艰辛和困难,但任何理由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对教育疏忽的借口。我们常说,教育是一个良心工程,这个良心就是一种对农村教育深刻的认知。这种认知之后的无私和自觉奉献是教育所需要的。其次是严谨的作风,即坚守、细节、负责。也许这三个词中有许许多多重复的地方,但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
3.崇尚神圣的职业情操。职业情操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规范。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物质激励在当今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不是万能的。农村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精神操守,不能把教书单纯地当成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应把教书当做一种乐趣,把工作看做生活的一部分。
二、 切准关键促发展
1.好读书。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更何况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很广,其信息占有量毫不逊于教师。因此,农村教师必须要有自我更新知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长期使自己保有满桶“活水”。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发展了学生什么。这决定了仅仅依靠“苦干”的教师未必能启发学生,农村教师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学中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与创新。
2.乐寻求。教学发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途径,也是专业发展的得力助手。教学发现是指教师就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结果进行总结而有所发现。有总结就有提高,有总结就有发现,从而实现“经验+反思=成功”这一期待。教学发现为教师的再创造提供了沃土,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兴趣,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创建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机制,打造民主平等的师生教学新环境,使教学永葆青春。教学发现对于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必须很好地利用教学反思这一有效手段,发展自己,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3.善团队。乐于团队就意味着成功,预示着发展。乐于团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理念和行为。课改的实施,新理念的逐步接纳吸收,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和现代技术的整合等已经大力要求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乐于团队能实现知识与经验的互补,资源与智力的共享,达到教师专业化水平共同提高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乐于团队,乐于合作,同事之间要专业切磋、协调配合、团结互助,教师中要倡导合作探究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4.喜研究。好于研究是指教师基于教学中生成问题的解决需要,以问题为研究对象,将问题发展成研究课题或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要与合作、发现相随,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回顾与反思,通过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实践—解决—生成,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教师的专业的成长,好于研究必不可少,要每天每节乐于研究,通过行动研究,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现代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构建新的教育理念体系,并使之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成功的动力。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