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斌
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64年说过一句话:“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 这句话表明“数与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表明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一、“数”与“形”
“数”指数学中的数值、函数、等量关系,“形”指函数的图像、平面几何图形、立体几何图形等.数形结合是指根据数的基本结构特征,构造出与数相对应的函数图像或几何图形,同时利用图像或图形的性质来解决数的问题,或反过来将图像或图形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利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
二、数形结合的优点
数形结合思想,充分体现了数与形的的优点.数可以使解题步骤程序化,便于操作;几何图形或函数图像可以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便于理解.纵观历年高考数学试题,不难发现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考察屡见不鲜.数形结合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高考中的重点与难点.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结合高考真题,来引导学生,让考生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下面结合2016年高考中出现的与数形结合相关的试题,具体探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希望对一线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思想课程中有一定的指导.
三、真题讲解
例1 (2016年山东理科,15)
已知函数f(x)=|x|,x2-2mx+4m, x≤m,x>m
其中m>0,若存在实数b,使得关于x的方程f(x)=b有三个不同的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3,+∞)
解析 由题意画出函数图像为图1时才符合,
图1要满足存在实数b,使得关于x的方程f(x)=b有三个不同的根应有4m-m2 解得m>3,即(3,+∞). 分析 题目中给出的是一个分段函数问题,单纯的依靠题目中的信息来求解问题,难度很大,要是能够画出函数的图像,结果就一目了然,所以说画出函数的图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这道题的难度较小,可以作为在教师传授数形结合思想的伊始之用. 例2 (2016年北京理科,14)设函数f(x)=x3-3x,-2x, x≤ax>a. ①若a=0,则f(x)的最大值为; ②若f(x)无最大值,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2,(-∞,-1). 图2 解析 如图2做出函数g(x)=x3-3x与直线y=-2x 的图象,它们的交点是A(-1,2),O(0,0),B(1,-2),由g′(x)=3x2-3,知x=1是函数g(x)的极大值点. ①当a=0时,f(x)=x3-3x,-2x,x≤0,x>0因此f(x)的 实际上就是解方程的根,将方程转化为二次函数即可求解;对于恒成立问题,需要考生结合基本不等式、以及函数的导数来进行判定. 综合分析以上几道2016年高考中出现的恒成立问题,我们不难发现,这类问题往往会包含参数和变量,会用到导数的知识,考查思维灵活性、创造性,思维性、技巧性较强,一般会将不同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考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时候,要善于将恒成立问题与函数联系起来.考试的题目虽然千变万化,但是考生在平时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不要退缩,要敢于尝试、敢于挑战,老师也要引导学生去总结解题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考察形式. (收稿日期:2016-08-10) 最大值是f(-1)=2; ②由图象知当a≥-1时,f(x)有最大值是f(-1)=2;只有当a<-1时,由a3-3a<-2a,因此f(x)无最大值,∴所求a的范围是(-∞,-1),故填:2,(-∞,-1). 分析 这道题考察的是最值问题,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画出函数图像,则图像的最高点纵坐标就是最大值,最低点纵坐标就是最小值. 例3 (2016年全国卷理科,4) 若平面区域x+y-3≥0,2x-y-3≤0,x-2y+3≥0夹在两条斜率为1的平行直线之间,则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A.355B.2C.322 D.5 答案:B 图3 解析 如图3,画出不等式在 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的平面区域,由 x-2y+3=0x+y-3=0得A(1,2),由2x-y-3=0x+y-3=0得B(2,1). 由题意可知,当斜率为1的两条直线分别过点A、B时,两直线的距离最小,即 |AB|=(1-2)2+(2-1)2=2. 分析 这道题考察的就是利用函数的图像来求解两直线之间的距离,如果采用解析法来求解这道题目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例4 (2016年全国卷文科,20) 已知抛物线C:y2=2x的焦点为F,平行于x轴的两条直线l1,l2分别交C于A,B两点,交C的准线于P,Q两点.图4 (Ⅰ)若F在线段AB上,R是PQ的中点,证明AR∥FQ; (Ⅱ)若△PQF的面积是△ABF的面积的两倍,求AB中点的轨迹方程. 解析 (Ⅰ)如图4,连接RF,PF,由AP=AF,BQ=BF及AP//BQ, 得∠PFO+∠QFO+∠AFP+∠BFQ=180°,所以∠PFQ=90°;因为R是PQ的中点,所以RF=RP=RQ,所以△PAR△FAR,所以∠PAR=∠FAR,∠PRA=∠FRA,又因为∠BQF+∠BFQ=180°-∠QBF=∠PAF=2∠PAR,所以∠FQB=∠PAR,所以∠PRA=∠PQF(同角的余角相等) 所以AR//FQ. (Ⅱ)设A(x1,y1),B(x2,y2), F(12,0),准线为x=-12, SΔPQF=12PQ=12y1-y2, 图5 设直线AB与x轴交点为N, SΔABF=12FNy1-y2, 因为SΔPQF=2SΔABF,所以2FN=1,所以xN=1,即N(1,0). 设AB中点为M(x,y),由y21=2x1y22=2x2得y21-y22=2(x1-x2), 又y1-y2x1-x2=yx-1, 所以yx-1=1y,即y2=x-1. 所以AB中点轨迹方程为y2=x-1. 分析 这道抛物线问题包含很多图像、直线、角之间的关系信息,而题目又没有给出相应的图形,如果教师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单纯用代数方法讲解题目,学生可能会一头雾水,所以教师在讲解习题的时候,可以结合抛物线的图像,在图像中标出函数、直线、角之间的关系,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学生就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习题来开展.而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思想方法,如果单纯的给大家讲思想,对学生来说很难入门,所以最好能够结合习题开展教学.综合以上几道2016年高考中出现的关于数形结合的试题,可以发现高考关于数形结合的考察是多方面的,从函数到集合均有涉及.以上几道高考真题可以作为教学的引例,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形结合的概念,把握数形结合的思想. (收稿日期: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