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农
(临夏市农技中心,甘肃临夏 731100)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思考*
石光农
(临夏市农技中心,甘肃临夏 731100)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文章通过分析甘肃蔬菜产业发展现状,指出甘肃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1)生产安排盲目性强,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的问题突出;(2)蔬菜的质量安全、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3)蔬菜栽培设施性能差,机械化水平不高;(4)菜农组织化程度低、安全监管难度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5点对策。(1)加强蔬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2)发展优质特色蔬菜种植、培育地方特色蔬菜品牌;(3)全面提升蔬菜生产设施性能,大力提高机械化水平;(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5)加强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和监管,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农业供给侧改革 蔬菜产业 发展思路 甘肃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求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个判断在蔬菜产业上表现尤为突出,目前全国范围内蔬菜产品总量平衡,2015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2 199.97万hm2,总产量7.852 6亿t;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500 kg,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蔬菜的季节性与生鲜特性,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指标不能保证周年均衡供应[1]。近几年蔬菜大面积滞销、菜贱伤农现象经常见之于报端,而“蒜你狠”“豆你玩”等价格暴涨的现象不时出现,蔬菜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菜放心,解决蔬菜全时段均衡数量、品种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处,是一个山地型农收益不稳,优质蔬菜供给不足、社会舆论普遍对蔬菜安全不高原区,境内河谷纵横,自然生态条件多样化。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甘肃省发展蔬菜和水果等经济作物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定的气候、地理、生产条件,决定了甘肃是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产地,蔬菜产业已成为甘肃省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2]。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甘肃省蔬菜产业如何发展,通过调查分析,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夏季冷凉、气温日较差大,冬季降水少,阴雪天少,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候条件适宜发展露地蔬菜和反季节设施蔬菜,生产的蔬菜品质好,是我国蔬菜的优势产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省各级政府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利用独特的气候、自然地理条件,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将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蔬菜生产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015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 52.72万 hm2,产量达到 1 823.14万t,总产值达到 335 亿元[2]。全省86个县(市、区)均种植蔬菜,其中,0.67万hm2以上的有6个县区,0.67万~1.33万hm2的有26个县区,0.33万~0.67万hm2的有21个县区。
甘肃露地蔬菜根据播期可以分为春播、夏播(麦后复种)和冬播两种。冬播蔬菜面积小,主要分布在陇南市武都区,是甘肃冬季露地蔬菜的唯一产区,主要生产小油菜、大白菜、蒜苗等,2015年,蔬菜面积0.26万hm2,产值3.33亿元。春播夏播蔬菜全省各地都能生产,特别是甘肃中部、河西地区由于气候冷凉,光照充足,夏季适宜各种蔬菜生长,露地蔬菜上市期在6~10月,正值南方蔬菜生产的断档期,正好可以大量供应南方市场,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兰州榆中、永登、等县大力发展露地蔬菜种植,销往南方各地,兰州夏季蔬菜由于品质优良,污染程度小,受到消费者欢迎,在全国蔬菜市场上叫响了高原夏菜的区域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后,全省各地纷纷效仿,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推动下,以甘肃中部兰州为中心,高原夏菜种植向全省快速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在兰州、张掖、武威、酒泉、庆阳、平凉、白银、天水市等地市,生产的蔬菜主要有甘蓝、青花菜、娃娃菜、百合、青笋、甜脆豆、荷兰豆等。 2015年,露地蔬菜面积达到42.32万hm2,产量1 283.59万t。产值165亿元。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杭州、上海、厦门等东南沿海地区,部分蔬菜出口中亚哈萨克斯坦、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目前,高原夏菜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高原夏菜生产成为甘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渠道之一。甘肃已成为全国“西菜东调”和“北菜南运”的重要商品蔬菜基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甘肃省开始大力发展塑料拱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在栽培,2015年,甘肃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10.40万hm2,产量 540.55万t,占蔬菜总产量的 29.6%,产值达 170 亿元。其中,日光温室3.87万hm2,大小拱棚6.53万hm2[3]。目前,甘肃日光温室主要以GN-Ⅱ型温室为主,参数为;墙体大部分为土墙、厚度1.2~2.6 m,脊高3.5~4.5 m,后屋面仰角36~41°,跨度7~10 m。骨架材料为钢架或钢竹混合结构。塑料拱棚跨度一般在4~8 m之间,拱架主要为、钢架、镁水泥、竹木结构。日光温室、大、小拱棚全省各地都有分布,大拱棚主要集中在天水、白银、定西、张掖、庆阳市等地。小拱棚主要集中在临夏州、兰州、平凉、陇南、武威、张掖、酒泉、白银、等地。日光温室主要分布自张掖、酒泉、武威、嘉峪关、敦煌、兰州、白银、临夏等地。形成了中西部日光温室,东南部大小拱棚的分布格局。大小拱棚主要以春提前、秋延迟栽培为主,日光温室以越冬反季节栽培为主,生产蔬菜主要有番茄、辣椒、黄瓜、西葫芦、茄子、韭菜、甜瓜、西瓜等,上市期在11月至第二年5月,主要供应本省及周边各省。
近年来,通过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大力推广,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高产优质品种在蔬菜生产中得到普及应用,蔬菜生产中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得到普及应用,穴盘基质无土育苗技术、日光温室反季节栽培技术、周年生产技术、塑料拱棚春提前栽培、秋延迟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同时,农业院校、科研部门、农业科技企业、农技推广部门、及农民群众共同组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发、创造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极大地提高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日光温室设计建造技术不断优化,甘肃农业大学园艺系成功试验并开发出了非耕地条件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造技术和蔬菜高效栽培技术,开创了戈壁设施农业的新领域。全膜旱作栽培技术在蔬菜栽培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旱作区蔬菜全膜双垄三沟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甘肃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由于生产安排盲目性强,产品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的问题突出,蔬菜大面积滞销现象频频发生,2012年,兰州西葫芦、娃娃菜大面积滞销,2014年花椰菜滞销,2016年青笋滞销,菜农损失惨重。主要原因为:(1)菜农对市场供求信息和蔬菜价格变化规律了解掌握的不够,缺乏合理安排蔬菜生产的能力,存在“明年种菜看今年,别人种啥我种啥”的盲目跟风种植的现象,导致蔬菜价格周期性的暴涨暴跌。(2)气候因素,高原夏菜主要销往我国南方地区,若因南方地区春季气温偏低造成蔬菜上市期延迟,则和高原夏菜上市期重合造成滞销;(3)个别地方领导为了搞政绩,不认真调研,听取专家意见,存在“不看实际学经验,外地啥好就种啥”的现象,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扩大种植规模。
甘肃蔬菜特别是高原夏菜总体上虽然品质较好,蔬菜质量安全全国抽检名次也靠前,但农残超标现象仍时有发生,各地产品品质良莠不齐,消费者“吃菜不放心、菜不香、瓜不甜,蔬菜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等问题仍然存在,蔬菜安全性、品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原因主要有:(1)近年来尽管甘肃各地大力推进蔬菜“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但普遍存在重认证、轻管理的倾向,蔬菜生产过程控制不严,农残超标的情况时有发生,产品的质量安全、品质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无法保证。(2)品种因素:传统优质品种资源退化流失,种植面积萎缩,提纯复壮工作无人重视,品种资源退化流失;国内选育的新品种中也往往将高产放在第一位,造成新品种品质不如老品种的现象;有些品种比如青花菜,国外品种虽然品质较好,但种子价格过高,且供应量少,不能满足生产需求[4]。(3)栽培因素。蔬菜栽培一般均要求使用优质有机肥,栽培管理要求精耕细作,栽培管理用工较多,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机肥使用量不足,大量使用化肥,重茬次数增多,造成蔬菜品质降低。同时大量粮农转变为菜农,生产经验不足,管理简单粗放,也是蔬菜品质降低的重要原因。(4)季节因素。蔬菜品质和种植季节关系重大。随着地膜覆盖、设施栽培等技术的推广普及,蔬菜实现周年生产,生产季节往往不在最佳时间段,造成蔬菜品质降低。
设施老化现象严重。甘肃省以日光温室大面积推广始于1993年,距今已有20多年,2000年前后建造的大部分日光温室生产中仍在使用,这部分温室骨架材料强度差,后屋面破损、墙体为土墙,受雨水冲刷侵蚀,倒塌、破损现象严重,保温性能差。抵御大雪、暴雨、极端低温等气象灾害的能力弱。塑料拱棚中竹木结构的占 30%,抗风、大雪能力差[5]。
新建的部分设施建造不合理,性能不达标,气象灾害频发。一部分菜农和社会组织自发建造的蔬菜设施,建造者对日光温室采光、保温设计原理和应用技术的掌握不够,盲目效法山东寿光等地的经验,建造了一些大跨度,短后坡、甚至无后坡的温室。第二,前些年,一些地方在行政压力下建造的一批结构性能低劣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没有按技术标准设计建造,抗大风、暴雪、强降温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蔬菜采后处理、保鲜储藏、冷链运输、加工能力弱,蔬菜保鲜储藏库容140万t,仅为蔬菜年产量的15%,从事蔬菜精深加工的企业少[6]。
蔬菜生产中机械化水平低,露地蔬菜生产中除耕地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外,其余环节均为人工操作;有 30%日光温室没有配备卷帘机,50%没有配备保温被。机械化工厂育苗、微耕机、机动喷雾器、滴灌、微喷灌等先进的设施、设备仅在设施示范园区得到应用,推广普及率不高。
甘肃目前蔬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的散户为主,个体农民种植规模小,经济能力弱,面对强势的收购商,基本没有话语权、议价权,菜农利益无法保障。直接影响到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7]。近年来,各地虽然扶持发展了一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但家庭农场、普遍规模较小,合作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组织生产者进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已成为甘肃蔬菜产业发展的短板,首先直接导致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其次,造成绿色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入户率低,农户普遍缺乏病虫害识别方法与正确的施药技能,投入品控制难以实现,生产档案记载制度无法落实,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食品质量安全无法保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中重认证,轻管理的倾向普遍存在,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可度不高,近年虽未发生大的蔬菜安全事故,但隐患仍在。
针对甘肃高原夏菜周期性滞销,菜农收益不稳的问题,要切实加强蔬菜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增强政府调控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做到产销连锁化、信息联动、均衡供应,尽量减少蔬菜大面积滞销现象的发生,确保菜农合理收益。建议省级成立专门的蔬菜信息中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各种手段,做好全省、全国大型蔬菜生产基地产能调查、监测工作,与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联网,及时掌握国内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和主要蔬菜批发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信息。定期组织蔬菜生产、蔬菜营销、农业气象等各方面专家,做好蔬菜供求信息的整理、分析、研判、预测工作,定期形成蔬菜产销情况分析报告,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及时发布;在地市级、全省蔬菜生产重点县、乡镇设立专门的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服务机构,及时调查、上报当地蔬菜产销信息,根据省级蔬菜信息中心发布的指导意见,结合当地种植情况,利用农技宝、微信、QQ等新型传媒手段,实时向菜农发布蔬菜产销信息、生产安排的意见建议,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发现有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导致蔬菜滞销的倾向时及时向菜农发布预警信息,防止某一种蔬菜面积大规模扩张,菜价大起大落,保障蔬菜产品均衡供给。
甘肃省境内河谷纵横,自然生态条件多样化。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甘肃省发展特色蔬菜提供了有利条件。(1)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独特多样、优质品种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壮大特色蔬菜种植,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结合当地种植实际,确定当地重点发展的蔬菜种类,优化蔬菜区域布局,减少本地不具优势的蔬菜面积,减少大路货,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地方优势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增加优质供给。通过优化布局,保障蔬菜品质。(2)通过收集、整理、提纯复壮地方优质品种,省内科研育种机构自主研发一批优质、稳产、高效的蔬菜新品种,向国内外科研育种机构购买优质品种使用权等方式,为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品种基础;同时各级农技部门要加强蔬菜优质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步伐,加强对菜农的技术培训,各地要大力普及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特色蔬菜基地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放心的蔬菜产品。(3)积极申请特色蔬菜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地理标志这一纽带和载体,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8]。要加大特色蔬菜地理标志的宣传力度,积极打造地方特色蔬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实现优质优价,提高蔬菜种植效益。
全面提升设施的抗灾生产性能:(1)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措施鼓励引导老旧、劣质蔬菜设施的升级改造,提升其结构性能,增强抗御至少5~10年一遇的严寒、风雪、大风、雾霾等气象灾害的性能,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验收。同时兼顾适应机械化作业[9]。(2)加快新型日光温室、塑料拱棚的设计、研发、示范、推广步伐,提高设施的采光、保温性能,在日光温室中全部配备临时加温设施,提高温室的抗灾能力。(3)坚持新建设施蔬菜园区务必科学规划设计和权威专家论证先行,确保新建的大型蔬菜园艺设施设计科学合理,建材选用正确、施工质量优良。(4)积极引进、推广应用新型装备:各地要在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滴管、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及设施,水肥一体化的技术及设施、大力引进、推广新型覆盖材料,比如高透光、高散射功能膜,新型植物补光灯。积极推广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蔬菜病虫害臭氧防治器等新型植保设施,为生产绿色食品提供设施保障。(5)全力推进蔬菜生产机械化: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占比很高,全力推进机械化,是发展蔬菜标准化生产、大幅度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蔬菜主产区要大力引进、运用蔬菜育苗机械,进行工厂化育苗,在日光温室上全部配备卷帘机保温被,在蔬菜种植中大力提高耕整、施肥、作畦(起垄)、覆膜的机械化水平,引进、研发、推广蔬菜田间管理、采收、田园清洁及采后处理环节的机械设备,努力实现蔬菜种植的全程机械化。加大蔬菜采后处理、冷链运输、保鲜储藏、深加工及尾菜处理设施的建设。
按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要求,加强培训、培育工作力度,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等手段,培育一大批蔬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加强对蔬菜种植合作社规范、管理、提高合作水平,组织生产者进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同时,采用产品直销、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多种销售方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生产者在市场中的议价权,提高农民收益。
(1)要大力推广蔬菜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蔬菜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推广普及农药科学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等知识,病虫害识别技术、提高用药的针对性,降低农药使用量。(2)依法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要加强监管,对禁止使用的农药要坚决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对限制在蔬菜上使用的农药要进行严格管理,定点销售,实名购买,建立销售台账,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等有害物品,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建立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安全追溯等5项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
(3)对恶意使用禁止、限制农药的案例,一经发现、严肃处理,按有关法律追究法律责任。(4)在蔬菜重点产区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充实检测技术人员,增加购置检测仪器,对产地蔬菜产品进行全面检测,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5)加大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菜农质量安全意识。
[1] 周振兴,李岩,刘洋.从问题导向多维聚焦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农村经济.2016,(8):49~51
[2] 王晓巍,张玉鑫,马彦霞,等.甘肃省蔬菜产业现状及推进发展对策,甘肃农业科技,2017,(7):67~71
[3] 甘肃农村年鉴编委会.甘肃农村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 张学斌,邱仲华.甘肃设施蔬菜发展对策探讨.农业工程技术HYPERLINK “http://c.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csygcjs.aspx”·HYPERLINK “http://c.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csygcjs.aspx”温室园艺,HYPERLINK “http://c.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csygcjs.aspx”2011HYPERLINK “http://c.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csygcjs.aspx”(HYPERLINK “http://c.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csygcjs.aspx”6HYPERLINK“http://c.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ncsygcjs.aspx”):26~29[5] 张如军,李占省.兰州高原夏菜青花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蔬菜,2016,(11):11~15
[6] 张学斌,刘华,祁复绒.抓住政策机遇发挥区位优势—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富民兴陇”的主导产业.甘肃农业,2013,(21)22~24
[7] 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甘肃农业,2015,(10):12~13
[8] 杨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以蔬菜地理标志保护为例.中国蔬菜,2017,(4):12~17
[9] 张真和.我国设施蔬菜产业概况与“十三五”发展重点—中国蔬菜协会副会长张真和访谈录.中国蔬菜,2017,(5):1~5
甘肃省2017年省级财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良种场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