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仁
(河南省鹤壁市农业植保植检站,鹤壁 458030)
辣椒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李建仁
(河南省鹤壁市农业植保植检站,鹤壁 458030)
辣椒具有调节味道、开胃的作用,另外还具有丰富的维生素,它是人们经常食用的蔬菜之一。文章对辣椒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旨在提升辣椒的产量与质量。
辣椒 病虫害 防治技术
文章对于辣椒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分析方法是将这些病虫害进行归类,然后根据病虫害的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防治手段。当前,辣椒的主要病害有青枯病、疫病和病毒病,主要虫害有蚜虫、棉铃虫和烟青虫。
1.1.1 表现症状
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细菌性土传维管束病害,多发生在辣椒结果之后,尤其是夏天[1]。发病初期,辣椒顶部叶片会出现萎蔫下垂现象,然后下部及中部叶片会相继枯萎,也会有整株叶片同时萎蔫或一侧叶片先萎蔫的情况。最初是白天萎蔫晚上有所好转,2~3 d后全株均萎蔫死亡,但颜色仍为绿色。发病的辣椒植株根部会变成褐色,并出现腐烂症状,能看到褐色斑点,而病茎中下部会增生不定根,横切茎部用手指挤压会有白色粘液,纵切可看到木质部淡褐色。
1.1.2 防治技术
针对青枯病的防治措施,可以采用2种方法,即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可选用琥胶肥酸铜、络氨铜、甲霜灵和百菌清等药剂。发病较轻,可结合对炭疽病的防治喷洒50%的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的络氨铜水剂300倍液;病情严重时,可选择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农业防治,首先要根据实际地貌及土壤条件进行栽培抗病品种,在具体的选择上,应选择地势较高且排水良好的地块,若地势较低,则应进行高畦栽培的方法;其次,在栽培密度上应额外注意,并做到及时的搭架、整枝打杈,对于非寄主作物与重发地进行2~3年的轮作,在前茬收获后,要及时对田园进行清理,对土地进行耕翻,且做到合理施肥。
1.2.1 表现症状
辣椒疫病对于辣椒的危害极大,严重时可导致绝产。一旦疫病发生,辣椒的整个生长期都会受到侵害,其表现症状为:在苗茎上会出现不定形的暗褐色斑块;在成株的根部,主根会出现淡褐色的斑块,并且会由于病症的加重而变成黑褐色的湿腐状;在成株的茎部,首先会出现湿润且暗绿色的不定形斑块,且略有凹陷,而后变成褐色;在成株的叶片上,病斑基本呈圆形,直径大约为2~3 cm,边缘呈黄绿色,中间部分呈暗褐色;在辣椒果实上,受害多从蒂部开始发生,起先是暗绿或暗褐色病斑,最后会通过蔓延使局部甚至整个辣椒果实都发生腐烂症状。
1.2.2 防治技术
辣椒疫病的防治,前期主要是需要注意在雨天抢晴时进行喷药,通过25%烯肟菌酯乳油、25%阿米西达悬浮剂、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72.2%普力克水剂交替喷洒,在喷洒药剂时,需注意喷洒全面,且茎基部位需要多喷,周围的土壤也需要一定地喷洒。
表1 预防辣椒病毒病药剂使用及方法
1.3.1 表现症状
辣椒病毒病可分为3种,即辣椒黄化条斑病毒病、辣椒枯顶病毒病和辣椒苜蓿花叶病毒病。前者病症表现为病株叶片上有褪绿或花叶现象,之后会变为轮纹,有褐色条斑,纵剖维管束为褐色;在辣椒果实患病时会有花斑,生长点会枯死。辣椒枯顶病毒病的表现症状为整株萎缩,蕨叶黄化,结出的辣椒果实较小或没有果实,人工接种叶会有枯斑出现。辣椒苜蓿花叶病毒病的表现症状为出现暗褐色1~2 mm的斑点,进而引发坏死,且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茎部或叶脉会有条纹坏死的情况出现,辣椒果实上也会产生褪绿花斑。
1.3.2 防治技术
对于辣椒病毒病的防治,需要加强栽培管理,提升抵抗病毒的能力。目前,防治病毒病还没有特定的药物,使用药剂的作用主要是进行预防,具体药剂使用原理及方法、药效可见表1。
2.1.1 主要表现
蚜虫能够造成病毒的传播,而它本身出现表现为叶片卷缩,发生变形,且叶面上会出现因蚜虫造成的蜕皮和排泄等污染现象。
2.1.2 防治技术
对于蚜虫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在辣椒果实收获后,需要及时对残叶及整个田间进行清理。由于蚜虫本身具有繁殖能力强的特点,所以在蚜虫刚出现时,就需要及时的进行施药。蚜虫会引起辣椒病毒病,在蚜虫出现情况较少的辣椒苗期就需要用药剂进行控制。
2.2.1 主要表现
棉铃虫的幼虫会蛀食花、果,其表现症状为苞叶张开时会变为黄绿色,2~3 d后会发生脱落,果实会出现脱落、腐烂现象,导致辣椒减产。
2.2.2 防治技术
对棉铃虫进行防治时,可以利用药剂防治的方法,在百株卵量为20~30粒时用药,可以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 000~3 500倍液或5%定虫隆乳油1 500倍液进行防治。
2.3.1 主要表现
烟青虫这一虫害的主要表现症状为叶子腐烂、辣椒减产,其蛀果率在30%以上,烟青虫的虫卵多产于辣椒嫩梢叶正面。
2.3.2 防治技术
对烟青虫进行防治时可以采用栽种诱集带的方法,对成虫予以诱集并消灭,同时,在发现被蛀果实后,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摘除。
[1] 马红红.辣椒病虫害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