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舆论越发受到重视,也在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在此针对新媒体舆论中公众媒介素养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媒介认知、媒介解构和媒介建构三个方面,对如何增强公众素养进行了探讨,以期提升新媒体舆论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舆论;公众;媒介素养
一、新媒体舆论现存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崛起,网络舆论在赋予公众话语权、推动政府解决问题、促进社会民主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现实中网络舆论依然存在诸多不可回避的严峻问题:由于缺少把关人的环节,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网络的匿名性使网民忽略身份的顾忌,往往会流于情绪化的宣泄,而导致网络暴力事件频发;“沉默的螺旋”效应更加明显,并进一步加剧网络舆论话语权的失衡…… 缺少区分和辨别,失去理性与客观,可谓是网络舆论存在问题的一大特征,一方面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另一方面,有鉴于网络舆论主体的大众性、互动性,公众媒介的素养水平亟待提升。
二、公众媒介素养现状
公众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随着传播科技与资讯媒体的加速发展、运用和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并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能力的提出要求公众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互联网环境,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接受信息。面对日益发达的网络媒体,在网络舆论中,公众的盲从和非理性的表达更是将其媒介素养的缺乏暴露无遗,增强公众媒介素养能力,培养公众成为媒介工具理性驾驭者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三、增强公众媒介素养,提升网络舆论水平
培养公众关于媒介素养的正确意识,也就是如何培养他们对于各种媒介信息确的认知、解构和建构能力,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提升新媒体的舆论水平和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一)在媒介认知上,构建媒介传播知识体系
网民的身份匿名,使得原本由大众媒介塑造出来的“拟态环境”中构建出来的“真实”变得更加良莠不齐,“不可避免出现许多网络暴力事件。有人提出实行网络实名制,但网络媒体受到青睐很大的原因恰恰在于它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与其“堵”不如“疏”, 一方面进行积极的网络监管,更关键的还在于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加强媒介信息的识别能力。通过不断列举、评价媒介的负面信息,指出其对社会的危害性,提升公众的媒介道德水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通过不断提升的知识体系,正确认知媒介及其提供的信息,这是网络舆论下公众媒介素养提升的前提。
(二)在媒介解构上,树立健康媒介批判意识
在我国,长期以来传媒比较呆板、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媒体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这对公众的主体意识和信息批判能力的培养都是无益的,而对于现代社会提倡的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识是不利。而公众要想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素养的人,就必须具有识读、理解不同形式的信息的能力,此外,他们还应当具备健康的批评思维技能。
(三)在媒介建构上,鼓励公众完善和发展自我
媒介建构所要解决的就是反思和行动了,其目的在于引导公众思考“我们应该想什么、做什么”,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认知能力的高低分别进行相应的媒介产品制作。鼓励公众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己,正是当下提倡媒介素养的目的所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媒介信息、媒介产品的不断探究和识读,一方面公众的媒介素养提高,媒介参与权、表达权得到赋予;另一方面,媒介的体制创新、内容创新、节目创新也在不断加强,双向互动、良性循环就此形成,这是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
在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必须贯穿始终。媒介素养的倡导不仅要有媒介知识的供给,还当自觉承担起培养公众社会责任感的使命,促进公众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任务,还应当自觉承担起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任务,引导和培养公众成为具有时代忧患意识、高度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何回避媒介现实的态度都是消极的。有鉴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兼容性和互动性,在网络舆论中,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应对媒介现实,树立健康的媒介素养意识,建立起公众与媒介、信息之间的平等、互利关系,以公众对各种媒介认知、解构、建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提升为突破,实现网络舆论整体水平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展江.舆论监督在中国[J],青年记者,2009年12月上.
[2]马艺.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今传媒.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