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盛,张世涛(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与工程学院,昆明 650093)
云南省上江乡七棵树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研究
蒋昌盛,张世涛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与工程学院,昆明 650093)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是仅次于地震和洪水的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云南省西部的滑坡尤为严重,本文依托云南省泸水县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对泸水县境内七棵树滑坡做了整体全面的分析。在实地勘察、打钻的基础上,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采用折线型滑面、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由于影响滑坡的因素较多,为了得到可靠的结论,本文选取了3条剖面且同时通过3种不同的工况进行计算。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七棵树滑坡在天然状态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暴雨状态下Ⅰ剖面处于欠稳定状态,地震状态Ⅰ剖面、Ⅲ剖面处于欠稳定状态。综合相关结论及该地区人文环境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方案。
七棵树;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治理
中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其中在中国的西南部地区,滑坡的类型很多,更是以其规模大、机制复杂、危害大等特点著称于世,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泸水县上江乡七棵树自然村位于泸水县城以南约22 km的怒江右岸缓坡地带,2002年7月村庄所在斜坡即发生过较大范围的蠕滑变形,造成16户民房地基下沉、墙体开裂,部分农田沟渠水利设施损坏。2011年8月,泸水县大部分地区遭遇连续强降雨天气,七棵树村所在地斜坡面变形加剧,变形范围扩大,大面积的地面和房屋建筑出现裂缝等变形迹象。影响215户居民住房,村内道路、灌溉水渠等基础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1.1 地形地貌
研究区域位于怒江西岸,呈长条形构造侵蚀缓坡台地地形,往东为怒江河谷,往西地势渐高,为高黎贡山山脉,其北面发育有怒江一级支流丙贡河。村庄所在的台地高程810~900 m,地形总体平缓、开阔,坡度5°~10°, 900~1 000 m为山坡林地,地形稍陡。S228省道从台地前缘通过并分布有边防检查站等设施,高程约824 m;村庄分布于台地中后缘地段,台地中部主要为农田耕地分布,台地后缘为缓坡起伏的山地。
研究区内地表多为含碎石粘土层,碎石成分以强风化玄武岩为主,村庄后部及台地后缘局部可见玄武岩强风化基岩露头,另外在村庄中分布的小型冲沟亦可见强风化的玄武岩基岩出露,场区内冲沟总体不发育,地形相对平整。
1.2 地层岩性
七棵树地段出露地层由新到老为第四系(Q)、三迭系中统河湾街组(T2h)、石炭系上统卧牛寺组(C3w)。其中,第四系(Q)广泛分布于场区斜坡及七棵树村平台上。成因类型有残坡积及人工堆积。三迭系中统河湾街组(T2h)主要为灰质粉晶白云岩,岩石呈浅灰-灰白色,粉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石英碎屑、极少量磁铁矿组成;藻屑粉晶-微晶灰岩,岩石呈灰-暗灰色,藻屑粉晶、微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方解石及少量铁质、极少量石英组成,该层分布在场区外围西侧。石炭系上统卧牛寺组(C3w)为灰、灰绿色,斑状结构,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岩体风化较为强烈,地表出露基岩多为全强风化岩层。该层厚度700~1 000 m。该层主要分布在场区内,为场区下伏基岩层。
1.3 地质构造与地震
研究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福贡-镇康褶皱带内。区域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主要构造以南北向为主,北东向次之,褶皱多展布在场区外围,轴向近南北向。怒江深大断裂纵贯全区,为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褶皱带与福贡-镇康褶皱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在区内的分区界线。研究区外围西侧展布有怒江断裂、田米断裂两大区域性断裂,且无断层发育,亦无褶皱发育。区内玄武岩出露地段多为全强风化岩体,多呈散体状。地震基本烈度Ⅷ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 g,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 g。
1.4 水文地质条件
研究区内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1) 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型地下水在区内残坡积分布,雨季期间该层可见稳定的地下水。该类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具有浅循环、短径流、快交替的动态特点,其水量随大气降水而有较大的变幅。在丰水季节有出露,在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残坡积物中地下水枯干。
(2) 基岩裂隙水:该类型水主要分布于C3w的基岩风化裂隙中,由于该层岩性以玄武岩为主,为相对隔水的岩层,但浅部由于风化裂隙频率大,张开度及连通情况较好,因而在地表浅部构成了一定的储水空间。该类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水位随大气降水而有较大的变幅。在丰水季节水位上升,在枯水季节水位下降。
1.5 不良地质现象
勘查区不良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
(1) 工程建设切坡。由于S228省道及边防检查站的建设开挖及后期居民在公路边开挖地基建房,在滑坡前沿形成高2~4 m的切坡,切坡的支护不及时对斜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2) 滑坡。2011年,七棵树滑坡对当地居民造成较大的影响,由于滑坡区域前缘区为耕地农田分布,灌溉下渗及雨水浸润,使得浅表层土体达到饱和,强度降低,土体向下蠕动,牵引上方村庄建筑物变形破坏。在降雨及灌溉影响下,滑坡易再次蠕动,将对村庄和省道、检查站构成严重威胁。
1.6 人类活动
据调查访问,2011年前后,滑坡前缘S228省道并无开挖,但在省道旁存在村民自建房地基开挖,形成局部开挖边坡,高度约2~3 m。开挖致使斜坡前缘原始地貌被改变,形成了人为岩土边坡,对斜坡稳定有一定影响。对场区土体影响较大的为场区内耕地农田的引水灌溉工程,采用漫灌方式,对场区土体含水量、饱和度影响较大。
2.1 滑坡空间形态
2.1.1 地形地貌
七棵树村所在属于构造侵蚀河谷岸坡地貌。七棵树滑坡位于怒江西岸的近岸坡缓坡平台地带。平台地形相对平缓,地面标高824~900 m,缓坡平台宽约500 m、长约800 m,总体坡度9°~12°。平台外围北侧为丙贡河,南侧为缓坡延伸至怒江,外围东侧为怒江。北侧丙贡河及南侧怒江距离村庄均在500 m以上,且地形延伸平缓,坡度在8°~11°;其东侧距离怒江距离在400 m左右,地形也较为平缓,整体坡度小于15°。整体来说,场区所在地形较为平整,地形起伏不大,冲沟切割浅,场区无高切坡,地形相对完整。
七棵树村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主要分布在840~885 m高程缓坡台地上,村庄内无深冲沟切割,地形相对完整,地形坡度为7°~11°。村庄往东侧即为耕地农田分布(早期为水田),现阶段多改为旱地,一致延伸至S228省道边,高程约为824 m,正对村庄东侧分布有边防检查站等设施,场地相对开阔平整。村庄往上(西侧)为山坡林地,灌木、乔木分布,部分为旱地,整体地形坡度约10°~13°,往高处平缓延伸,为林地分布,植被较好,局部地表可见玄武岩基岩出露。
2.1.2 滑坡形态及规模
滑坡变形主要表现在村庄建筑物的变形破坏。根据现场走访调查还原部分地表变形分布位置,综合确定滑坡的范围和形态。七棵树滑坡平面呈宽短扇形 (图1)。其前缘部位大致在S228省道边坡西侧,中部高程824 m,北端高程约826 m,南端高程约为820 m。滑坡后缘高程884 m,相对高差约60 m。滑坡左侧边缘在村庄北侧的缓坡耕地中,前端高程826 m,后部855 m。滑坡右侧边缘在村庄至检查站水泥路北侧缓坡耕地中,前端高程820 m,后部高程846 m。据七棵树平台及其斜坡建筑破坏情况调查结果,确定滑坡后缘位于七棵树村内,存在较为明显的拉张裂隙。滑坡体前缘剪出口迹象不明显,据滑坡体拉张裂缝及地表变形调查结果,确定滑坡主滑方向为79°。滑坡滑面中前部可能发育在坡积粘土层和全风化花岗岩层中,后部为土层内部拉张裂隙面。
滑坡区中后部地面发育较多拉张裂缝,这些拉张裂缝走向大多呈南北向,缝宽1~3 cm不等,尚未见有明显阶状错台,裂缝倾角一般大于45°,延伸长度5~20 m不等。对地面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刚性设施的损毁,多数表现为开裂,局部塑性地段表现为松弛下陷。滑坡变形形成拉张裂缝规模一般不大,部分硬化地表可见其发育形态,多数土质地表裂缝均已被填埋掩盖。在村庄中部公路路面仍然可见多条拉张裂缝,长度10~20 m不等,宽度2 ~3 cm,平行公路走向,近南北向发育。七棵树滑坡体纵长约280 m,横宽平均590 m,平面面积约14.2×104m2,钻孔揭露潜在滑体平均滑体厚度约5.5 m,总体积78.1×104m3,属于中型浅层土质滑坡。
2.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七棵树滑坡变形以浅层土体小幅度蠕动变形为主,由于深度浅,其小幅度的蠕动变形对地表建筑物的破坏相当明显,但其整体尚未发生明显的大规模滑动位移,滑坡特征不典型,滑坡周界不明显,滑坡并未形成完整的滑面,滑坡调查未见有明显剪出口,钻孔及探坑也未揭露明显滑动带和滑面。根据现场调查的滑坡体特征及钻孔、探坑揭露的地层情况,推测滑坡潜在滑面发育在坡积层与下伏全风化玄武岩层中,滑体物质组成主要为坡积层和全风化玄武岩层,滑床为下伏玄武岩层。
2.2.1 滑体
七棵树滑坡滑体土自上而下由含腐殖质粘土和含少量碎石粘土组成。上部为浅褐色、灰色含腐殖质粘土,潮湿,可塑,未见水平层理。植物根孔及虫孔较发育。主要分布在村庄下方缓坡耕地区域表层,厚度0.5~1.5 m不等。在该土层上修建的引水渠局部发生裂缝,变形较大位置可达3~5 cm。下部为浅灰、灰黄色含少量碎石粘土层,潮湿,中等密实,可塑状态。所含碎块石呈棱角状,多为强风化玄武岩,粒径一般2~4 cm,占土体总量约1%~5%。该土层分布于整个滑坡范围,在滑体后部ZK1钻孔揭露厚度4.45 m,滑体中部ZK2钻孔揭露厚度3.60 m,滑体前部TK1揭露厚度4.3 m。
2.2.2 滑带
由于滑坡体位移幅度小,并未形成完整连续的滑面和滑动带层。实地勘测工作中,通过地面工程地质测绘及钻孔、探坑揭露,未发现明显的滑坡滑面和滑动带层。经综合分析推测七棵树滑坡潜在的滑面发育在坡积层与全风化玄武岩层层中。
2.2.3 滑床
滑床岩性为石炭系上统卧牛寺组(C3w)玄武岩,灰、灰绿色,斑状结构,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基岩整体风化较为均匀,自上至下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3个风化带。基岩面起伏不大,相对平整。其顶面坡度与地表地形坡度大致相当,滑坡范围内基岩面形态在纵向上呈平缓折线型。
2.3 滑坡水文地质
七棵树滑坡处于斜坡地带,总体坡度平缓,滑坡区无地表水体分布。
受地表土体(以粘土为主,为相对隔水地层)及地形地貌(总体地形坡度9°~12°)控制,大气降水多以地表径流形式排出区外,部分补给地下水。下伏基岩玄武岩层为相对含水层。受滑坡区宏观地形地貌控制,滑坡区在浅部地下水富集条件较好,可以形成稳定地下水位,在长期降雨或人工因素影响下,在滑坡体内形成较高的地下水位,对七棵树滑坡的稳定较为不利。钻探施工时值雨季,场区内钻孔均有揭露到稳定地下水位,且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平均埋深约3 m。上述情况表明,场区内岩土体富水性好,储水能力强。滑带土在雨季时基本处于饱水状态,对滑坡稳定不利。
据滑坡体内水样分析资料,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根据水质分析报告和GB50021-2001,判定滑坡区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
2.4 滑坡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由于七棵树滑坡体滑面、滑带不明显,整体上属于未形成连续贯通滑面的变形体,本次勘察对场区内分布的土层均取样进行土常规及直剪切试验。
滑床为玄武岩层。勘查中,钻孔揭露的岩心裂隙较为发育,岩心镶嵌碎裂,未取到满足试验要求的柱状岩心。场区附近有较多的工程建设项目均涉及石炭系卧牛寺组玄武岩层,有丰富的工程资料可供参考。
3.1 滑坡类型及变形破坏模式
七棵树滑坡属地表坡积层土蠕动变形。七棵树滑坡体纵长约280 m,横宽平均590 m,平面面积约14.2×104m2,钻孔揭露潜在滑体平均滑体厚度约5.5 m,总体积约78.1×104m3,属于中型浅层土质滑坡。
滑坡变形方式为自前缘向后部牵引式蠕滑,对地表破坏主要表现为差异性水平位移,对地表设施破坏性较强。
3.2 滑坡影响因素及变形破坏模式
从七棵树滑坡产生、发展的过程分析,大气降水及人类活动(引水灌溉)是其产生的主导因素。局部工程活动也是七棵树滑坡发展的重要因素。地面调查及勘探揭露结果表明,七棵树平台整体地形平缓,地表及两侧无深切冲沟发育,往东侧怒江延伸,岸坡平缓。下伏基岩分布稳定,风化较为均匀,场区内构造不发育。上部坡积层土体层次清晰,分布连续,场区地质条件不复杂。厚度较大的第四系古坡积层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滑坡区域内,第四系坡积物厚大于3 m,其岩性以粘土和含少量碎石粘土为主,这种地层结构为易滑坡地层。地形坡度条件为滑坡形成与位移提供了临空面。滑坡整体为斜坡或缓坡平台,滑坡区域内局部为地基开挖形成的小型人工切坡,高约3~5 m不等,为滑坡体局部变形提供临空条件。水的作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激发因素。区域内降雨量大,并且集中,同时场区内耕地农田的灌溉用水较多。雨水的下渗,不但降低土体的抗剪强度,还提高滑体重量。
3.3 滑坡稳定性判断
通过野外勘查表明,七棵树滑坡周界不连续,未揭露连续贯通滑面,滑坡区中后缘地表拉张裂缝较发育,滑体土位移量较小,无明显错台断阶发育,滑面特征不明显。滑坡总体变形以缓慢蠕动变形为主,滑面不贯通,滑坡体整体现状为基本稳定状态。研究区的平面图如图1所示。
3.4 滑坡稳定性计算[2,3]
3.4.1 计算剖面
选择对应滑坡主滑方向的Ⅰ-Ⅰ′、Ⅱ-Ⅱ′、Ⅲ-Ⅲ′工程地质剖面进行计算,剖面位置如图1平面图中所示。计算模型见图1~3,由于滑坡体滑面不确定,采用自动搜索最危险滑面计算。
3.4.2 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
折线形滑面,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
计算公式:
ψj=cos(θi-θi+1)-sin(θi-θi+1)tanφi+1
Ri=Nitanφi+ciLi,Ti=Wisinθi
Ni=Wicosθi,Wi=Viuγ+Vidγ′+Fi
式中,Fs为滑坡稳定性系数;ψj为传递系数,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时的传递系数(j=i);Ri为作用于第i块的抗滑力(kN/m);Ti为作用于第i条块滑动面上的下滑分力(kN/m);Ni为第i条块滑动面的法向分力(kN/m);ci为第i条块的粘聚力(kPa);φi为第i条块的内摩擦角(°);Li为第i条块滑动面的长度(m);θi为第i条块底面倾角(°),反倾时取负值;Wi为第i条块自重与建筑等地面荷载之和(kN/m);γ为岩土体的天然容重(kN/m3);γsat为岩土体的饱和容重(kN/m3);Fi为第i条块所受地面荷载(kN/m)。
图1 上江乡七棵树平面图
图2 工程地质剖面Ⅰ-Ⅰ′计算简图
图3 工程地质剖面Ⅱ-Ⅱ′计算简图
图4 工程地质剖面Ⅲ-Ⅲ′计算简图
3.4.3 计算工况的考虑
为了全面的分析七棵树滑坡的稳定性,主要考虑持久工况、短暂工况、偶然工况3种类型。
(1) 持久工况:主要为滑坡体天然状态时的工况。
(2) 短暂工况:暴雨工况,主要考虑持续暴雨的影响。暴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计算的方法主要是考虑暴雨引起的高地下水位产生的静水压力及对坡体的浮托力的影响。本报告将暴雨作用考虑为土体饱和,在暴雨的影响下,地下水水位的升高必然增加坡体内部的孔隙水压力,对滑坡的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3) 偶然工况:主要考虑地震的影响。地震对滑坡稳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坡体内产生影响滑坡稳定的附加应力,包括向上的和水平向的不利外力作用。根据2001年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中的相关规定,计算采用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 g,考虑0.25地震作用效应折减系数。
3.4.4 计算条件及参数选取
考虑野外取样时对试样的干扰较大,室内试验制样时对试样的干扰也比较大,由于上述原因,室内试验的岩土样的物理力学指标可靠性一般。本次滑坡计算参数同时参考六库地区同类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经验值(表1)。
表1 稳定性计算参数取值综合确定表
现滑坡体上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滑坡体中、后部,居民房屋多为1~2层的土房或砖房,在稳定性计算分析时地表荷载在建筑范围内按10 kN/m取值。
按上述计算工况对七棵树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如表2。
表2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规定,其判别标准见表3。
表3 滑坡稳定状态划分表
注:Fs为滑坡稳定性系数
据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七棵树滑坡在天然状态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暴雨状态下Ⅰ剖面处于欠稳定状态,地震状态Ⅰ剖面、Ⅲ剖面处于欠稳定状态。
综合判定,七棵树滑坡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暴雨状态下局部地段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地震状态下局部地段处于欠稳定状态。
5.1 发展变化趋势
七棵树滑坡表层覆盖层厚2.95~7.95 m,呈8°~10°单向东倾,滑动带不明显。七棵树滑坡主要为人类活动诱发,在强降雨及人为改变土体含水条件下加剧变形。滑坡整体处于间歇性蠕动阶段,在不利条件下欠稳定。
如再遇较长期强降雨,滑坡将进一步蠕动变形,另外,滑坡东部耕地的引水灌溉亦可诱发滑坡进一步变形滑动。若滑坡进一步滑动,滑坡区后缘斜坡上居民和周围的居民将会沿倾斜的拉剪面发生牵引蠕滑,滑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产生更大的危害。
5.2 危害性预测
据野外实地调查,七棵树村建筑物密集,人口集中,一旦七棵树滑坡发生滑动,危及滑坡区内215户852人,威胁滑坡前S228省道约620 m,威胁边防检查站一座,所涉及的财产总值在2 000万以上。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七棵树滑坡为大型地质灾害险情。
七棵树滑坡失稳将威胁滑坡体上居民及建筑物、滑坡前缘的S228省道及边防检查站的安全,其危险性极大。滑坡前缘距怒江约500 m,滑坡失稳不会对怒江造成影响。
6.1 防治方案
由于七棵树滑坡所影响的居民人数多、涉及的财产数额较大,建议采用工程治理方案处理。
七棵树滑坡治理,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稳定性影响因素来综合考虑,并应贯彻以下原则:①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②综合治理与长期监测相结合; ③支挡工程与排水工程相结合。
支挡工程:根据滑坡的稳定情况、纵向剩余下滑力的大小及分布,采用支挡进行防治。
用抗滑桩进行支挡,桩位建议设置在地面高程834~842 m一线,即村庄东侧外围沿线布置。
排水工程:水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治滑的关键是治 “水”,所以排水工程对滑坡的稳定性起十分重要作用。首先建议村庄东西两侧的耕地,改变灌溉方式,引水漫灌方式引起场区内土体饱和,降低岩土体力学性质,对滑坡稳定性影响极大。建立完善地表排水系统。对现有明、暗水沟作修补、防渗处理,对排水能力不足的水沟重新规划改造。
6.2 工程支挡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支挡轴线高程约834~842 m,处在滑体中部位置,距滑体前缘水平距离(S228省道水平距离)约100 m,如工程轴线选在此处,将对村庄的保护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且无建筑物影响,相对便于施工,同时可保证有足够的抗滑段;工程轴线处滑体厚度约3~5 m,主要由含少量碎石粘土层组成,其分布较为均匀,沿工程轴线方向整体厚度变化不大;支挡处滑床岩体为全强风化玄武岩层,受风化影响,滑床岩体完整性较差,岩体多呈碎块状镶嵌结构;支挡处存在稳定地下水,且埋深较浅,施工期间应尽量选择旱季地下水位相对较低时期,并注意地下水的影响;支挡处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发育,岩体风化分布均匀,建议支挡工程抗滑段深入强风化-弱风化岩层,确保工程强度。
综上所述,工程轴线处滑体总厚度约3~5 m,整体地形倾角较缓(约8°~10°),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构造简单,岩体风化较强烈,如工程线向上移,则不能控制村庄范围,达不到治理效果,如工程线向下移,则难以控制滑坡内局部土体饱和产生的小范围蠕动(次级变形)对村庄的影响。
7.1 结论
七棵树地段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地层组合相对简单,其周边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平台整体基岩埋深较浅,七棵树滑坡主要是地表第四系坡积层的滑动变形引起,其诱发的主导因素是人类生产活动,大气降雨是进一步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滑坡主体是牵引式土质滑坡,纵向滑面呈平缓折线形,滑带不明显,后部拉裂缝较多,但位移不明显。滑坡体纵长约280 m,横宽平均590 m,平面面积约14.2×104m2,钻孔揭露潜在滑体平均滑体厚度约5.5 m,总体积78.1×104m3,属于中型浅层土质滑坡。七棵树滑坡现状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遇强降雨局部地段处于欠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局部地段处于欠稳定状态。
7.2 建议
根据滑坡的稳定情况、纵向剩余下滑力的大小及分布,采用支挡进行防治。用抗滑桩进行支挡,桩位建议设置在地面高程834~842 m一线,支挡工程与排水工程相结合。
[1] 黄润秋.20 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J].岩土力学与工程力学,2007,26(3):433-45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S].西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4] 李东,杨华舒,等.片马镇国门小学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方案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6,27(3):7-12.
[5] 段鹏飞.七泉村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稳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4,40(7):8-1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1.
作者简介:蒋昌盛(1991- ), 男, 汉族, 云南曲靖人,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研究。 E-mail:389377076@qq.com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LAND SLIDE STABILITY IN QIKESHU OF SHANGJIANG VILLAGE,YUNNAN PROVINCE
JIANG Chang-sheng, ZHANG Shi-tao
(Faulty of L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093,China)
Land slide is a kind of glide geologic phenomenon that rock mass slip down at the slip curve surface, which is a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 after earthquake and flood disaster, especially at the west of Yunnan Province. This essay is based on the 1∶50 000 general explor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ogram in Lushui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and fully analyze about Qikeshu of Lushui County. With the reconnaissance and drill help, we try to analyze the land slide stability by limit equilibrium theory and calculate by mansard sliding surface and transfer coefficient method. Because of the many influencing factors, we use three different profiles and calculate in three different ways to get the reliable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Qikeshu land slide is under basically stable to stable. Profile 1 stays understable at rainstorm, profile 1 and 3 stay understable at earthquake. According to relative conclusion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is essay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Qikeshu; land slid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anagement
1006-4362(2016)04-0013-08
2016-06-18改回日期: 2016-09-08
云南省1∶50 000地质灾害详查资助项目(DZXC2013-21)。
P642.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