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层级护理管理用于康复科中的效果

2017-01-20 15:49刘畅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康复科层级护士

刘畅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蒙古包钢医院)康复医学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

探讨层级护理管理用于康复科中的效果

刘畅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蒙古包钢医院)康复医学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

目的分析在康复科中实施层级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康复科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其实施常规方法的护理管理以及层级护理管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满意程度评分以及护士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层级护理管理的方法可明显提升护理效果和安全性。

层级护理管理;康复科;效果;探讨

在康复科中,患者往往有着年龄较大、病种繁多和难以治疗等特点,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时使用常规方法并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导致其疾病出现恶化,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影响[1]。因此,更加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开始得到了诸多关注。该次研究中,分析了在康复科中使用层级护理管理方法能够起到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内在康复科中收治的患者200例。男女分别为122例和78例,年龄在52~79岁,平均为(68.56±7.54)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该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且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将所有患者使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100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61例和39例,年龄在52~78岁之间,平均为(68.13±7.27)岁。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61例和39例,年龄在53~79岁之间,平均为(68.92±7.8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需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其方法如下。

1.2.1 合理设置层级 首先需对康复科中的护理层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设置。该次研究中需要结合康复科中护理人员的职称、工作经验和学历等进行设立,将其分为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和护理人员。护士长的主要工作职责为对康复科层级管理进行流程负责,并且需要制定出科室管理的具体方案,讨论层级管理实施中的各项目标,分析开展效果。护理组长的主要工作职责为帮助护士长进行排班的相关工作,需要保证的每班要有1名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并且要对护理工作中的护理质量进行分析,不断改进护理工组的情况。对于责任护士而言,需要使用岗位竞争和考核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级,将责任护士分为高级和初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临床护理的相关内容,需要有着对复杂事件和高危事件的处理能力。高级责任护士也需要对护士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护理人员主要是需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康复指导、病情观察、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等相关基础护理。

1.2.2 进行层级培训 在对层级进行设置完成后,可对每个层级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需要结合对护理人员的分级情况,整理和制定出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2]。护士长和护理组长需要对康复科中护士层级管理以及内涵进行培训,高级责任护士也需要对基础护理人员和初级责任护士的工作情况进行管理。在培训的内容上,对护理组长的培训的主要内容为管理能力,护理组长需要有着自主找出工作中危险因素的能力,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实施及时有效的处理,制定出解决方案。通过培训可让护理组长能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培训高级责任护士需关注到对其带教能力进行培养,让高级责任护士可掌握到难度比较大的专业操作技能,而针对触及责任护士则需对其基本专业技能进行培养[3]。在培训的方法上,该次研究中选择组织学习的方法进行,让所有护理人员通过定期培训的方法来掌握到实际护理过程中的诸多工作要点。尤其是需要让护理人员进行自我观察,改善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疏漏等,提升临床护理效果。

1.2.3 评估和考核方法在对护理人员进行评估以及考核的过程中,该次研究中需要让护理组长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其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护理操作技能以及护理理论知识[4]。根据当前该院康复科的实际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可合理的对考核时间进行安排,尽量在层级护理培训后的1周之内开始进行考核。在考核中,高级责任护士可在现场进行监督,及时对其中护理人员的操作错误等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于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也可将考核成绩作为日后晋升的参考资料。

1.2.4 层级护理管理的实现 针对层级护理管理培训考核后出现的问题,可对其实施相应的处理。可针对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护理组长和护理人员等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层级有针对性的改进,尽量将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较好的改进,保证在实际的护理中能够取得较为完善的临床护理效果[5]。在实际的护理中,也需要找出每个层级护士出现的问题和疏漏点等进行收集,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可避免在临床护理中出现的问题,改善护理效果。

1.3 疗效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消失。对其实施病理检查后显示其疾病完全消失。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好转,但没有完全消失,同时在对患者实施病理检查后显示其疾病仍没有完全消失。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病理检查后显示仍然没有任何好转,甚至更加严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患者+有效患者)/所有患者。同时需对护理差错率进行收集和对比。最后需对患者和护士的满意程度进行收集,使用该院自制的护士满意程度评分表和患者满意程度评分表进行比较和统计。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对比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中显效患者为67例,有效患者为28例。对照组中显效患者为46例,有效患者为37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4 4,P=0.006 7<0.05)。

2.2 护理差错率对比

观察组中共出现3例护理差错的情况,护理差错率为3%。对照组中出现11例护理差错的情况,护理差错率为11%。观察组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5 5,P=0.026 6<0.05)。

2.3 护士和患者满意程度对比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评分(8.42± 1.3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评分(4.32±0.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03 8,P=0.000 0<0.05)。观察组护士满意程度评分(8.16±1.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满意程度评分(4.58±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44 7,P=0.000 0<0.05)。

3 讨论

康复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之一,其中的患者主要是老年患者。对于这类患者而言,其基础疾病较多,在实际的治疗和护理时需要接受诸多治疗以及护理。因此在康复科中护士会承受相当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工作任务,而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以往在康复科的护理中往往无法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甚至会导致诸多护理差错事件的出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6]。

基于这一特点,通过使用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护理管理非常重要。通过对以往护理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后显示,其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就是无法针对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中出现的差错进行处理[7]。因此可使用层级护理管理的方法进行护理管理。通过使用层级护理管理的方式,能够对康复科中的护理人员进行分层,并针对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和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8]。值得推广使用。

[1]张积慧,姚文英.层级护理结合PDCA循环法在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9):1387-1389.

[2]高纪攀.关于层级护理联合PDCA循环法在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5上旬刊):2635-2636.

[3]邝慧薇,刘新娥,梁燕崧,等.医护一体层级护理模式在预防经皮肾镜取石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6,22(4):70-72.

[4]项群利.层级护理管理在中医康复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0):265-266.

[5]王娴,张洁,方谊,等.层级与绩效相结合的护理管理模式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6):742-746.

[6]杜易芳,王晓春.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护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20-222.

[7]罗运文.科室内护理组长在护理层级管理实施中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5下旬刊):51-52.

[8]林爱桃,邹利芳,蔡克文,等.实施层级制引导责任制护理模式前后患者满意度调查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9中旬刊):238.

R473

A

1672-5654(2017)04(b)-0132-02

2017-01-10)

刘畅(1979-),女,内蒙古包头人,本科,中级主管护理师,主要从事康复护理工作。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11.132

猜你喜欢
康复科层级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康复科和护理部的区别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优质护理应用于康复科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