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鹏,王 力,周祖昊,严子奇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2.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038,北京)
基于大湖视野的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内涵及特性分析
李云鹏1,2,王 力1,周祖昊1,严子奇1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00038,北京;2.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038,北京)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基于水生态文明发生的过程和要素,从自然环境、水利活动和社会经济文化层面及其相互关系,对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内涵进行解析,提出水生态文明的具体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特点。从鄱阳湖流域特点、历史发展等角度分析了流域水生态文明特征,提出应从自然、水利、社会三个层面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水利行为—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动态平衡。
大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内涵;特性;鄱阳湖
鄱阳湖流域是典型的大湖流域。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湖泊面积4 078 km2,容积约276亿m3,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鄱阳湖流域总面积16.2万km2,地势总体南高北低、边缘群山环绕,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是汇入鄱阳湖的五条主要河流。流域森林覆盖率较高,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 513亿m3,水质总体较好,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的保持在90%左右。鄱阳湖湿地是国际上重要的湿地之一。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安全对江西省乃至长江流域都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水质出现下降趋势,流域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湖区干涸、生态蜕化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鄱阳湖流域综合开发和生态系统保护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水是自然环境中最为活跃的要素,水资源、水生态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状况是大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集中表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深入地研究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内涵及特点,科学评价和指导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鄱阳湖流域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基于过程要素的水生态文明内涵
自然环境是水生态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具体包括地形、气候、水系水资源、生态系统等,人类社会在这个平台上存续,环境的变迁直接影响文明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状态也是评价区域水生态文明可持续性的表征性指标。水是支撑文明发展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也是影响自然环境变迁最为活跃的要素。水利活动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是连接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纽带。水利活动包括工程性活动和非工程性活动,通过人为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除水害、兴水利,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更多需求和更高标准,同时通过投入的增加提高水利建设、科技、管理水平。从自然、水利和社会三个层面,可以更为全面、具体、系统地认知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2.大湖的水生态文明特点
鄱阳湖作为大湖,水生态文明具有具体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全面认知水生态文明的意义、科学评价水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有效实施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具体性
水生态文明的具体性在其产生的三个层面中都有具体的表征内容。自然环境层面表现在水质、水量、水资源分布、水循环过程,水域及陆域生态系统容量、分布及质量等;水利活动层面表现在水利工程规模、数量及分布,防洪、排涝、供水、灌溉、航运等水利效能、水利管理制度、水利科技水平与治水理念等;社会经济文化层面表现在人口规模及分布、政区设置及城镇化水平、经济结构及规模、遭受的水旱灾害频次及损失等。
(2)整体性
水生态文明三个层面的表征内容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动的整体。认知和评价特定区域水生态文明的建设状态与发展水平,缺失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应统筹分析自然环境生态状况、防洪排涝供水安全等水利建设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三者之间的平衡或协调关系,避免唯生态论。流域自然环境生态、水利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三个层面保持动态平衡,才是鄱阳湖这样的大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标准。
(3)发展性
水生态文明的发展性体现在随着时代发展,自然环境、水利工作和社会经济是一个联动的变化过程。随着历史向前推进、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水生态文明面临的主要矛盾在变化,建设模式和侧重点也随之发展,建设成就难以一劳永逸。对水生态文明的认识和评价“唯古代论”是不科学的。
鄱阳湖流域作为典型的大湖流域,有其独特的水循环特点、生态特点和历史背景。
1.流域基本特征
鄱阳湖作为一个大湖流域,是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貌、水系和生态、文化单元,湖区在流域水循环、生态系统安全方面处于核心地位。流域地形分山区、丘陵、平原、湖区四个层次,其中山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36%、丘陵占42%、平原岗地占12%、湖区占10%,对应产水区—汇水区—耗散区—汇入区,水循环要素完整,作为整个流域水资源的主要存蓄和调节空间,鄱阳湖是整个流域水系的核心。
鄱阳湖自形成以来就是季节性特征明显的湖泊,俗称“洪水一片、枯水一线”,水位涨落受五河及长江来水双重影响。湖区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洲滩有沙滩、泥滩和草滩三种类型,面积约3 130 km2;全湖岛屿41个,面积约103 km2;主要汊港约20处。作为典型的碟形湖,鄱阳湖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湿地功能显著。湖区的水质、生态、环境状况是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标志性、综合性表征。整个流域生态体系完整,社会经济多元。鄱阳湖流域绝大部分在江西省境内,对流域的综合、协调、统筹发展与保护有利。
2.历史发展特征
鄱阳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时在婴子口以北、长江以南的湖口断陷区,鄱阳北湖首先形成,当时称彭蠡新泽。在唐代以前,现在的南湖地区是广袤的平原,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时在今湖中的四望山地区置鄡阳县,属豫章郡,说明当时这里的经济文化已比较发达。随着全新世以来地质构造运动导致鄡阳平原地层持续下沉,现在的南湖地区逐渐沼泽化,并最终导致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年)鄡阳县的裁撤,说明此时这里已严重不适宜人居生产。在鄡阳平原持续沉降的同时,隋朝至北宋时期即大约6—11世纪中国处于气候暖期,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增加,出现全流域性的湖泊扩展;长江干流径流量激增,一方面倒灌入湖,另一方面也顶托湖区出水。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使鄱阳湖迅速扩张,至北宋时期,完整的鄱阳湖水系格局基本形成。明清时期,鄱阳南湖继续向南扩张,在环湖形成大量汊湖。此时鄱阳湖仍表现出显著的时令湖泊特征,每至枯水期“湖水萎缩,水束如带,黄茅白苇,旷如平野”,仅余一些“鹰泊小湖”。近代由于泥沙入湖淤积、围湖造田、气候变化等原因,湖泊渐现萎缩趋势。两千多年来鄱阳湖地区自然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演变。
鄱阳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是流域水生态文明变迁的基础。与此同时,流域生态环境、水利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也在持续发展。唐代之后鄱阳湖流域森林植被急剧减少,这也造成宋代造湖地质沉陷停止之后湖区泥沙淤积问题逐渐凸显。千百年来鄱阳湖流域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十分显著。据统计,唐代时江西省总人口约140万人,至清道光年间已增长为2 651万人,至2013年已达4 522.15万人。清代江西省耕地面积约 311.435万 hm2,到2013年已达555.303万hm2。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近代工业快速发展,到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24 676.905亿元,目前城镇化也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明代以来鄱阳湖流域以陂塘、圩堤为主的水利建设发展十分迅猛。例如,明初安福有陂塘210处,到嘉靖时增长为581处;南昌和新建两县在明弘治时圩堤为108段,到万历增为345段,清康熙时又增为631段;抚州在清康熙时陂塘有1 620处,到同治时期增长为2 990处,政府对水利发展的管理越来越重视。相关制度也越来越完善。1949年之后水利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到2013年江西省已建各类蓄水工程239 758座、堤防12979.79km、泵站19566处、水闸11311座、机井155.013万眼、有效灌溉面积199.6万hm2。从历史长远发展来看,鄱阳湖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利工作都在持续变迁和发展,不同时期的水生态文明格局呈现显著差异。在当前社会发展水平下,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3.对当前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认识
(1)重要性
鄱阳湖流域的水环境、水生态安全,不仅对于本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而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都有直接影响。鄱阳湖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生态和环境功能巨大,其生态系统安全对全球生物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鄱阳湖区在整个流域中处于核心地位,湖泊水文过程规律的变化对湿地环境、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影响,湖区也是全流域环境生态状况的综合表征。近年湖区多次出现干涸,生态环境有蜕化威胁,这些现象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鄱阳湖流域范围广阔,流域地貌类型、生态条件、社会发展水平复杂多样,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历史阶段,探索科学、可行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对保障大湖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基本定位
与国内许多地区近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造成环境严重恶化、生态系统蜕化的情况相比,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情况尚属良好。但一些水质污染、山体植被破坏、水系流通受阻、生态系统蜕化等问题已经显现,局部地区甚至某些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近30年鄱阳湖区大型底栖动物密度逐渐减少、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物种种类有减少趋势,特别是近十多年枯水型年高频率发生、枯水期跨度加大,使湿地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然而当前鄱阳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迫切、后发潜力强劲,全局性的开发建设迫在眉睫。以大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保障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安全与稳定,统筹规划,提前布局,科学引领,避免过度开发、无序建设、失调发展,促进实现流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是对现阶段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定位。
(3)主要特征
①系统复杂、规模庞大。流域内地貌类型多样,分山区、丘陵、平原、湖泊四阶,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特点差异很大、关联密切;城市、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迥异;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如此庞大、复杂的巨系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有不同侧重,整个流域整体进行统筹协调。②水生态文明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广度与深度。③历史悠久、变迁剧烈、遗产众多、文化深厚,不同历史阶段的水生态文明发展经验教训值得研究、总结借鉴。④大湖核心区是重点环节。
本文基于大湖视野对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宏观分析,从自然环境、水利活动、社会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及其之间的关系来认知水生态文明的内涵。水生态文明具有具体性、
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两千多年来鄱阳湖流域水系及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剧烈变迁,水利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取得巨大发展,不同历史阶段水生态文明情况差异极大。近代以来鄱阳湖流域人口、经济、基础建设发展迅猛,自然环境演变模式、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工程技术水平相较历史时期发生重大转变,一些环境、生态问题逐渐凸现,当前开展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科学认知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内涵、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对合理评价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状况、构建科学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具有现实指导价值。■
[1]唐克旺.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3(4).
[2]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4]《鄱阳湖研究》编委会.鄱阳湖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历史资料选[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2014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张金慧
Analysis on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oyang Lake Basin
Li Yunpeng,Wang Li,Zhou Zuhao,Yan Ziqi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importa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society and economy.Based on the general process and condition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its specific connot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ayers and interrelationship of natural environment,human activities with water and social economy,as well as its characteristics mainly in corporeality,integrality and dynamic development.With the case study of Poyang Lake Basin,this paper discussed its features as great lake basin,historical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importance and fundamental orienta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research argues tha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hould be set up on the three layers of nature,water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and society,furthermore,the dynamic equilibrium should be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This paper may be reference for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great lake basin as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ance.
great lake basin;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Poyang Lake
TV+X171.4
A
1000-1123(2017)06-0012-03
2016-08-10
李云鹏,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史、水利遗产保护研究。
江西省水利科技重大项目“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研究”(KT20141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治水史”(14ZDB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