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王 静,彭海源
(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433100,潜江)
汉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探讨
李文芳,王 静,彭海源
(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433100,潜江)
水资源是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状况及汉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较多需要厘清和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深度剖析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助推汉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提速、换挡和升级。
汉江流域;水生态文明;水资源管理;流域管理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为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障,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为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提供重要支撑。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古时亦叫沔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汉江全长1 532 km,河道曲折,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
汉江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直辖市)的20个地(市)区、78个县(市),流域面积15.1万km2,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汉江流域中下游工业、农业都比较发达,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全国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汉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经济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
1.工业、农业、城镇排污严重
①汉江污染主要来自沿江两岸众多排污口排入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不规范的船舶码头、沿江而建的水渠泵站以及非点源排放污染物。随着经济发展和沿江城镇化规模的扩大,排入汉江的废水总量逐年递增,而且上游地区部分高污染企业的工业废水未经严格处理就直接排江。根据统计资料,2012年汉江流域废水排放量达53 900万t/a,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 000万t/a,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7 800万t/a,COD排放量达14.7万t/a,导致汉江中下游水质恶化。
②近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确保农作物丰产丰收,沿江群众大剂量、高频率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水体质量不断恶化,部分水体使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丧失,加之农田渍水排放,对流域内农村饮水造成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约95亿m3,这就要求蓄水高度从120 m增加到170 m,导致汉江下游水量减少。虽然引江济汉工程每年从长江引入25亿m3江水注入汉江,但远远无法“解渴”。水量减少后汉江中下游纳污能力减弱,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汉江中下游沿线控制污染的难度增加。同时工程形成的库区与支流交汇能力变弱,上游污染物沉淀库区,造成汉江中上游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2.河道非法采砂对岸线生态与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防洪法及《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明文规定禁止在河道内非法采砂和从事非法采砂经营活动。当地政府和河道管理单位高度重视河道禁采工作,但在高额利润驱使下,汉江沿线河道非法采砂屡禁不止,汉江河道“千疮百孔”,汉江中下游河势演变加剧,对防洪工程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同时采砂船只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油污、生活垃圾对汉江水质和渔业资源造成污染和破坏。
3.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
汉江流域年降水量 873 mm左右,年径流量为577亿m3,水量较为丰沛,但存在上游少下游多、春冬少夏秋多等时空分布不均现象,其中5—10月径流量占全年 75%左右,年际变化较大(如1964年径流量为1 135亿m3,1966年径流量仅为250亿m3),是长江各大支流中变化最大的河流。当遇到干旱年份降水量不足时,极易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
据水利专家研究,汉江流域水量自1991年发生突变,由持续的丰水期转入枯水期,到2005年径流量减少了近30%。2011年汉江下游支流东荆河流量降至2~3 m3/s,多处河道干涸,几近断流。兴隆水利枢纽建成后,沙洋以上水位抬高了1~4 m,处于该枢纽以下的天门、潜江、仙桃等下游河段水位则降低了1~2 m。再则流域沿线城镇农业用水模式属粗放型,没有大规模综合利用现代化灌溉手段,这也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之一。
4.水资源管理模式存在错位缺位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将城市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等分割管理,导致一些城市和地区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上游用水不顾及下游,左右两岸不衔接。这种水资源管理体制使水资源的循环规律与整体性被人为隔离,各类用水难以统筹规划,取水、用水状况无法有效监控,没有专门机构对水资源问题承担责任。
目前尽管新修订的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但现实工作中却存在河道、航运、环保、渔政、交通、电力等多个部门分别管理相关事务,呈现区域分割、各自为政现象。各行业和部门管理职责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错位、缺位现象,导致在河道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事纠纷等方面上存在主体责任不明确、监管缺位等漏洞,难以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汉江流域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和维护水的自然规律,统筹考虑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各项工作,特别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降低人类对水生态系统的胁迫作用和负面影响。所以要迅速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同时要适应新形势,加强智能信息化建设,推进“安澜汉江、生态汉江、富强汉江、智慧汉江、文化汉江”建设步伐。
1.深化体制改革,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结合中央关于机构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相关精神,推动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系,打破行业、部门、地区分割、职能交叉和缺位的“老格局”,将水资源由多部门管理转变为专业部门系统管理,健全部门内部水资源管理协调机制,特别是要强化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建设,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同时要建立起以土地、矿产和水资源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平台,促进汉江流域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2.完善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完善制度、执行制度、落实制度。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不仅要健全水资源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更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
(1)切实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汉江流域目前出现的水生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下对水资源的过度索取、低效利用和高污染排放造成的。要科学总结国内外流域管理的先进经验,实事求是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在实际操作中,切实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三条红线”,严格实行“四项制度”,从源头上规范供水、用水、排水行为,保护和改善水生态文明系统。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汉江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生态补偿协商机制,推动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可以科学严谨划分源头水、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水功能区,满足不同功能对水质的不同要求,提高污水排放的处理级别,减少污水排放量。
(2)深入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进一步加强汉江水资源节约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建立健全汉江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积极推广《用水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规范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配合节水技术研发和推广,重点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倒逼高耗水企业加强节水管理和技术革新;尽快扭抟农业粗放用水模式,大力开展农田综合改造,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全方位推广喷灌、滴灌、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系数和灌溉保证率;加强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构筑雨洪资源利用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实现雨洪资源利用最大化;节水理念要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校中大力开展节水知识教育,并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节水宣传周”等活动,全面开展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节约等宣传活动,从根本上树立节水意识,达到全社会节水的目的。
3.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生态水利工程
在汉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要以汉江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引领,把汉江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沿江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审批、立项、施工及维护等各个环节,致力于保护汉江水源、汉江自然景观,改善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提升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保护水体环境,建设生态型、环保型、景观型现代水利工程。要设置环境保护、河流保护的各类宣传、警示牌,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河流保护的意识,持续保持水利工程的生态性。
4.建设水利风景区,助推水生态和环境保护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提出要构建旅游四区开发格局,即打造世界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区、生态农业风情体验区和汉孝都市文化旅游区。汉江流域水利风景区建设要把握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弘扬水文化精神的原则。比如汉江遥堤旅游风景区建设,要坚持人水和谐、生态效应与景观效应相结合理念,配合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防浪林、防护林的资源优势,兼顾防洪、生态、经济效益并举,既有效保护了汉江水生态环境,又合理利用了自然资源,称得上是汉江流域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
5.建设智能体系,确保流域水安全
加快汉江流域水利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非工程措施体系,是管水治水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汉江流域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打破信息壁垒,强化联通共享和分析研判,力求敏锐感知汉江流域各类风险隐患,实现防汛抗旱、水体污染、水生态系统等各类工作的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要建立覆盖汉江流域的排污、取水、工程管理、河势演变、水文气象、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大数据库和监控监测体系,实现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及其他基础工作的智能化。
6.实施河湖连通,推进生态水网建设
湖北是“千湖之省”,汉江流域湖泊众多。要牢牢把握水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线,结合地理环境、城市规划、湖库分布等因素,以汉江为纽带,单个或多个湖库为支撑,抓紧出台汉江流域河湖连通工程总体方案,着力构建流域性、科学性、持续性的生态水网。借助现有水利设施,通过工程措施将江河、湖泊、湿地连接起来,存蓄过境洪水资源和区域内灌区灌溉回归水,发挥湖泊调蓄作用。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可以使湖泊、水库、池塘水量得到补充,提升地下水水位,水多时可以存蓄起来,防洪时错峰调度、缓解防洪压力;水少时用于农田灌溉,减少旱灾损失。
7.加强湿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汉江流域湿地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南部与湖北省北部,诸如陕西汉江湿地、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都初步形成了集观光农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园,既提高了水域生物净化功能,又促进了水质改善。湖北房县投资6亿多元,完成兴建湿地人工湖17座,湿地景观带44 km。这些湿地发挥着天然的“调节器”和“净化器”作用,不仅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环境保护,更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内涵。汉江流域要借鉴湖北房县的做法,按照“全面保护、突出重点、严格管理、科学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和规划建设湿地保护区,充分发挥“地球之肾”的生态功能,维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科学利用湿地资源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生态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8.严格考核管理,切实落实责任
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地方政府综合考核指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因此在汉江流域必须严格实行水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使水生态文明建设真正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切实将水资源保护责任落实到地方行政首长肩上。
汉江既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要保护好汉江珍贵的水资源、文化资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汉江这条母亲河继续造福流域人民,造福社会,造福中华子孙后代,让源远流长的汉江碧水长流。 ■
[1]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R].2013.
[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R]. 2015.
[3]唐传利.关于开展河湖连通研究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利,2011(6).
[4]陈书奇.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践与经验[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李建章
Taking ecological-friendly approach for restoration of Hanjiang River Basin
Li Wenfang,Wang Jing,Peng Haiyuan
Water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system improvement that closely rela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Currently,issues related to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Hanjiang River Basin need to be figured out and put more emphasis.Therefor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ased on in-depth analysis so as to accelerate and upgrad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basin.
Hanjiang RiverBasin;waterecologicalcivilization;waterresourcesmanagement;riverbasin management
TV+X171.4
B
1000-1123(2017)06-0009-03
2017-02-21
李文芳,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