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淮安水利工作的思考

2017-01-20 08:34尤其中
治淮 2017年10期
关键词:洪泽湖淮安水利

尤其中

对新时期淮安水利工作的思考

尤其中

淮安,这个与淮河息息相关的城市,近年来该市水利部门围绕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提升站位拓展视野,勇于改革善于创新,不断拓展水利发展承载空间,推动水利发展成果普惠,积极探索水利健康持续发展新路径,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强基固本,兴水富民,淮安水利续写新的篇章

淮安位于淮河下游,水系发达,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水面,是典型的河网地区,历史上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境内有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湖泊,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洪泽湖承接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经淮河入江水道、淮沭河、苏北灌溉总渠和入海水道等流域性河道分泄入江入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情市情,决定了水利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防洪工程按照“蓄泄兼筹”的治理原则,围绕洪泽湖这一核心,初步构建了“六横两纵五湖”的骨干水系总体格局(“六横”:淮河干流、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古黄河、盐河;“两纵”:京杭运河、二河—淮沭河;“五湖”: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里下河湖荡区),水利工程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为淮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两大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

1.安全水利建设牢牢夯实基础设施

兴建了大中小型水利建筑物10万余座,先后实施了治淮、南水北调、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涵闸加固改造、水库除险加固、区域治理等数百项重点项目,水利工程体系日臻完善,综合效益愈加显现,水利保障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全社会水利投入累计达197亿元,2016年完成投资32.5亿元,连续6年投资突破30亿,一大批水利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目前洪泽湖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规划远期提高到300年一遇;城区防洪堤长230公里,城市防洪标准规划为100年一遇,为淮安加快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2.民生水利建设不断惠及全市百姓

先后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农村饮水安全、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小型水利重点县和千亿斤粮食等项目工程,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4个,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8个。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500万亩以上,中小型水库126座,大中型抽水站8座,各类提水泵站3000余座。新开和疏浚了53条骨干排涝河道、4万余条大中小沟。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逐步实行水旱轮作,扩大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农作物面积,实现了耕地养用的良性循环。2016年,洪泽“小水改”入选“中国2016十大民生决策”和水利部“沃源杯”2016年基层十大治水经验,得到江苏省委李强书记批示肯定。金湖县闵桥镇农民用水协会获批“国家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

3.生态水利建设持续改善城乡环境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创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纳入国家试点范围,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纳入省级试点市。持续深化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的“利剑行动”和“铁拳行动”,及时应对处理市区水源地出现的蓝藻问题。重拳打击洪泽湖非法采砂行为,洪泽湖管理基地顺利建成并启用。实施完成主城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井封填、白马湖退圩还湖及清淤工程、洪泽县城市尾水收集处理与再利用等内容,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实施里运河防洪控制、大运河城区段景观道路等内容,城区34条主要河道全部纳入3年一周期的生态清淤范畴,改善了城区水环境,打造了一批水景观。《淮安市古淮河保护条例》作为该市拥有立法权后首批制定并获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4.智慧水利建设有力助推行业发展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成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基地、淮安市水利院士工作站、水利部淮安水利科技推广综合示范区等平台,“十二五”以来,获得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2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1项,省水利科技进步奖23项。成功研发“防汛快e通”,全面升级市、县、乡三级防汛防旱指挥视频会商及“智慧城防”系统,决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正视问题,破解难题,淮安水利面临新的挑战

兴水利、除水害,为民利民惠民,促进人水和谐,一直是水利人的光荣职责和崇高使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绿色发展已成为鲜明主题,各方面各层面对管水、治水、护水、兴水的要求越来越高,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越来越大。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淮安水利改革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

1.流域性工程建设日趋完善与区域防洪除涝短板众多不相适应

在国家和地方持续不断加大投入和众多项目工程推动下,淮安市淮河入江水道整治等流域性工程相继建成,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实施在即,洪泽湖防洪标准将达到300年一遇。但占全市总面积98%的沂南、渠北、洪泽湖周边、高宝湖、里下河5个重点易涝区域,仍存在堤防标准低、排涝动力不足、灌溉保证率低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该市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2.水利工程建设持续加强与工程管理能力凸显不足不相适应

多年来水利建设持续高位,水利的防洪除涝、资源保障等能力显著提升,但水利工程管理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管理人员结构老化,信息化水平偏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有效运行。

3.水利建设管理主体单一与功能日趋多元不相适应

如今,水利工程在满足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正在从以往的“保民工程”向“惠民工程”“润民工程”等转变。但目前水利建设管理主体单一,非政府水利投资主体缺位,资金来源单一,与加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4.水利建设管理任务繁重与基层基础能力弱化不相适应

特别是基层乡镇水利站发展,虽然出台了加强乡镇基层水利站管理的决定,但基层对水利站所性质、编制、人员、经费落实不到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严重影响水利政策的落地落实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三、深化改革,持续创新,推进淮安水利再上新台阶

1.增强全局意识,以更宽视野谋划水利工作

重点关注国家“一带一路”、省“两聚一高”、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战略,密切关注中央和省委的顶层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中国经济新方位的重大判断,正确理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突出前瞻性,增强主动性,多思考水利改革发展的大问题,从工程、资源、环境、生态、文化、景观等诸多方面,以更宽视野在更大维度上谋划水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2.注重功能提升,以更高标准提升水利工作

长期以来,水利的防洪排涝、农田灌溉等基本功能倍受重视,但管理服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有所弱化。为此,淮安将坚持服务大局,突出理念更新、思路转型,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审视水利工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出发推动水利工作,紧紧围绕“安民、为民、利民、惠民”的要求,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注重行政管理向坚持两手发力、突出创新驱动转变,加快调整和完善水利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式,致力使水利既满足防洪、排涝、供水等基本功能,又体现城市生态、旅游景观、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既确保河湖安澜,又实现碧水长流,让更多人民群众从水利发展成果中得益受惠。

3.坚持传承创新,以更大力度推进水利工作

在长期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中,历代水利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资财富,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期治水实践中,水利人应充分做好传承与创新的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有力的水利服务和保障。淮安是一座绿水生态城市,水文化底蕴丰厚,在今后水利工作中,将坚持“生态+绿色”理念,进一步挖掘放大资源禀赋,将“水脉、文脉、绿脉”植入城市的建设发展,传承好城市的“根”和“魂”,全力打造以“生态水城、绿色枢纽”为特色标志的水润淮安,全力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绿色极核”和江淮生态大走廊的“绿色枢纽”,不断拓展水利发展空间。

4.推进“水利+”实践,以更新举措拓展水利发展空间

坚持“生态+绿色”理念,全力谱写“水利+”的新篇章,加快推进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升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挖掘水文化,打造水景观,使淮安真正实现活水绕城、清水润城。

5.弘扬铁牛精神,以更实作风展示水利行业新风貌

“镇水铁牛”是淮安水利的形象标识,为提振士气、汇聚能量,淮安市充分挖掘具有淮安水利独特元素的镇水铁牛丰富内涵,提炼了“坚毅、勤勉、笃行、奉献”的铁牛精神,激励系统上下不断提升学习力、执行力、战斗力,推动水利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谆谆教诲,认真贯彻新时期治水新方针,紧盯“十三五”水利发展目标,奋力拉动淮安水利大船驶向胜利的彼岸。切实增强淮安水利发展的危机感,始终保持不骄不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创造水利新的业绩。积极践行兴水富民的服务理念,围绕“三进三帮”大走访大接访大化解活动,针对帮扶对象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积极推进帮扶措施贯彻落实,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力弘扬镇水铁牛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崇善尚义的精神,继承老淮安水利人的厚德精神、至善品质,扛起主体责任,履行“一岗双责”,坚守政治担当,严守纪律规矩,全力保障工程、资金、干部、生产“四个安全”,着力打造水利事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作者系淮安市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

(专栏编辑:杜红志)

猜你喜欢
洪泽湖淮安水利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洪泽湖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