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初期规划及治理成效

2017-01-20 08:34王先达
治淮 2017年10期
关键词:行洪洪泽湖淮河

王先达

治淮初期规划及治理成效

王先达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把治理淮河当作治国安邦的大事,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60多年来,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进行了五轮淮河规划(治淮初期规划、1956年淮河流域规划和1957年沂沭泗流域规划、1971年规划、《淮河流域修订规划纲要(1991年修订)》以及《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前四轮规划已经实施,第五轮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后正在实施。

原淮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王先达撰写的《新中国治淮五轮规划及实施概况》,记录了新中国历次治淮规划的背景、编制过程、主要成果、实施情况及工程效益等。本刊将陆续刊出,以飧读者。

治淮初期淮河水系治理由淮委负责,沂沭泗水系治理由华东局领导。治理规划也分别进行。淮河水系治理规划以《关于治淮方略的初步报告》(简称《方略》)为代表,还包括《1951年度治淮工程计划纲要》(简称《纲要》)和《关于进一步解决淮河流域内涝问题的初步意见》(简称《意见》)等。沂沭泗水系规划包括“导沂整沭”“导沭整沂”和《沂沭汶泗洪水处理意见》等。

一、淮河水系规划背景与工作过程

新中国成立前,黄河夺淮对淮河流域的破坏基本上没有得到治理,淮河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新中国十分重视淮河治理。1949年4月南京市军管会接管了国民政府的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政务院任命了总局领导,健全了组织机构,1950年组织了淮河干支流水库查勘、淮河中游和入海水道查勘。通过查勘选择了16处水库坝址、17处调蓄湖泊,利用洪泽湖拦洪蓄水和开辟入海水道等。这些水库坝址、调蓄湖泊和洪泽湖均列入其后提出的《纲要》和《方略》。由于采用的防洪标准偏低,没有开辟入海水道。

1950年6~7月,淮河大水,洪水决堤漫溢,灾情严重,受灾面积达4687万亩,灾民1300万人。在党中央、毛主席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领导下,水利部于8~9月召开治淮会议,对淮河水情、工情、治淮方针及1951年应办工程等作了反复分析和研讨。政务院于1950年10月14日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决定成立治淮委员会。淮委成立后,编制了以《方略》为代表的治淮规划,主要包括《纲要》《方略》和《意见》。

二、淮河水系主要规划成果

以《方略》为代表的淮河水系治理规划,主要治理目标是防御1950年、1931年和1921年洪水。为使再发生这类大洪水时能安全下泄入江入海,规划采取了上游修建山谷水库、洼地滞洪区、中游洼地蓄洪、建洪水控制工程、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利用洪泽湖蓄洪、下游整治入江水道、开辟苏北灌溉总渠等工程措施;为了减轻漴潼河水系的洪涝灾害,规划在五河以下淮河干支流分流入洪泽湖的治理方案。1952年发生严重涝灾后,提出了淮河治涝规划,确定了治涝方针、标准、计划,并要求对淮河支流进行治理。

1.1950年、1931年洪水分析计算与洪水流量的分配及控制

通过洪水分析计算,确定了1950年洪水和1931年洪水正阳关、蚌埠和洪泽湖的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据此,经淮河中游湖泊蓄洪及淮河干流整治后,得出正阳关、蚌埠、浮山、中渡和高邮的最高水位和最大流量,以及相应正阳关以上和以下湖泊洼地的调蓄水量。

2.山谷水库和滞洪区

规划选用大坡岭、南湾、独树村、龙山、猴儿岩、石漫滩、板桥、梅山、盛家店、鲇鱼山、佛子岭、长竹园、下汤、曹楼、紫罗山、白沙等16处山谷水库坝址。总控制流域面积16347km2,蓄水总量为31.5亿m3。后来,猴儿岩改为薄山,长竹园改为响洪甸。

规划的滞洪区有泥河洼、老王坡、蛟停湖、吴宋湖和潼湖等5处。

3.润河集蓄洪控制工程

该工程的作用是控制淮河正阳关以上的淮河洪水,配合上游蓄洪工程,使颍河口以下淮河流量不超过6500m3/s,正阳关水位不超过24.4m;将过量洪水存蓄在濛洼等沿淮湖泊洼地里,待汛期过后下泄。

4.中游加固堤防,整理河槽

淮河中游干支堤大都低矮狭小。经1950年洪水,几乎全部漫决,亟需加固。根据当时的条件,规定北岸颍东涡西为麦秋两收区,润东颍西及涡东浍西为争取麦收区,南岸为麦收区,河心圈堤不予修筑。蚌埠市筑圈堤保护,淮南矿区老应段加高培厚保矿区安全。堤顶高程低于设计洪水位1m的堤防被称为行洪堤,其保护范围称为行洪区。规划提出四种整理河槽的办法。

5.洪泽湖蓄洪工程

规划利用洪泽湖拦蓄洪水,但最高水位不要超过14.0m。规划修建三河闸、高良涧闸,整治入江水道,开辟苏北灌溉总渠,培修湖堤,把洪泽湖建成为湖泊型水库。

6.五河内外水分流工程

《淮河中游五河以下干支河分流工程规划概要》要求内河(漴潼河)经峰山切岭、窑河、下草湾引河入洪泽湖(溧河洼);淮河则开挖泊岗引河以沟通原有淮河,并筑坝以分隔干支流河道。规划淮河和漴潼河在五河的水位分别为18.6m和16.5m。

7.入江水道

规划认为,为使三河下泄之水顺利入江,降低高邮附近的水位,以增加运河东西堤之安全,应开辟入江水道。

在三河闸工程规划时,比较了淮河与洪泽湖分开与河湖不分两种方案。其结果是,河湖分开,洪泽湖水位稍低于河湖不分;但古河开挖土方甚巨,工程大不经济。经中央水利会议研究决定:河湖不分,洪泽湖洪水总量800亿m3,上游有效蓄洪量87亿m3,自然蓄洪量17亿m3,洪泽湖最高水位为15.32m,出湖洪峰8500m3/s。入海部分,苏北灌溉总渠设计泄洪700m3/s,入江水道担负7800m3/s。为安全计,最大设计流量采用8000m3/s。

8.治涝规划

《意见》指出,1952年内涝受灾面积2500万亩的原因,研究了蓄水除涝,排水除涝,以蓄为主、以排为辅除涝等三种方案。采用以蓄为主、以排为辅方案。

9.淮北支流治理

规划在洪汝河上游兴建薄山、板桥、石漫滩水库和老王坡、蛟停湖等滞洪区;治理小洪河、汝河,扩大大洪河排水能力,由400 m3/s增加到1000m3/s。

汾泉河治理标准是,干流按3年一遇疏浚河槽,按1954年洪水复堤,支流按5年一遇涝水治理。

治理西淝河,将上游支流清水河引入涡河;中游在母猪港堵塞,使芡河不能流入,河道裁弯取直,培修堤防,建立排水系统;下游疏浚河道扩大排水能力,利用焦岗湖等洼地蓄水;河口建闸。

芡河、泥黑河治理,按照高低水分排的原则,调整水系。

北淝河规划治理标准为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将上中游截入涡河、澥河,并在四方湖出口建控制工程。

为改善濉河的排水条件,1950~1951年,疏浚了濉河部分河槽,培修了堤防,堵死南股河,开新河入东汴河,并由北濉河、老汴河入洪泽湖。1954年濉唐河治理规划:濉河中下游利用老汪湖、唐家湖滞蓄山区洪水,疏浚河道培修堤防。在唐河蒿沟集开挖引河,截引中上游来水入北沱河,并按3年一遇标准治理唐河上游,按5年一遇标准治理唐河下游及北沱河。

三、淮河水系规划实施情况

淮河上游 淮河上游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目标,1950~1956年,修建了石漫滩、白沙、板桥、薄山、南湾等5座大型水库和泥河洼、老王坡、蛟停湖、吴宋湖、潼湖等5处洼地滞洪工程。洪汝河整理了三岔河以上的洪河、汝河及三岔河以下的洪河干流,使洪河干流排洪能力从400 m3/s扩大到1000 m3/s。颍河以疏浚河道培修堤防为主,汾河对本干及支流进行了全面治理。

淮河中游 在淠、史河上建成了佛子岭、梅山两座大型水库。建成了濛洼、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4处蓄洪区及童元、南润段等17处行洪区,以及润河集蓄洪控制工程。修筑了淮河干堤、行洪堤和淮南、蚌埠两市圈堤。1950~1951年和1955年冬~1957年春两次培修淮河堤防。五河以下实施了内外水分流工程。淮北支流:1953年以前治理了西淝河、濉河、唐河、沱河、安河、赵王河、港河、奎河、拖尾河等;1953年以后,对淮北平原各支流进行了全面勘察和规划,对濉河、北淝河、泉河、芡河、泥黑河、西淝河及港河进行了全面治理,初步改善了淮北平原的排水条件。

淮河下游 建成了三河闸,整治了入江水道,开辟了苏北灌溉总渠和渠北排水渠,加固了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堤,疏浚了废黄河。

四、治理成效

1954年淮河发生了出乎预料的特大洪水,降雨量之大、之集中都超过了1931年和1950年,正阳关和蚌埠的洪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治淮工程在防御和战胜1954年洪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淮北干堤、运河堤防以及绝大部分支流农田没有遭到1931年和1950年那样的洪水泛滥的危害;还保住了交通干线(津浦铁路)、工矿和重要城市(蚌埠、淮南)的安全。除个别被冲毁的以外,所有的治淮工程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甚至超额地负担了洪水。

河南省境内的洪汝河、沙颍河流域,1954年洪水大于1950年洪水。由于水库和滞洪区拦蓄洪水和河道增大了排水能力,使受灾面积比1950年减少近400万亩。

安徽省境内治理了濉河、沱河,实施了五河内外水分流工程,加大了河道排水能力,降低了河道水位。宿县专区1954年比1950年重灾面积减少了600多万亩。北淝河流域受灾面积比1950年减少近百万亩。佛子岭水库入库洪峰流量 6050 m3/s,仅下泄 600 m3/s,水库最大蓄洪量达4.1亿m3;由此,既保障了淠河下游的安全,也减轻了正阳关以下淮河的洪水负担。4处蓄洪区超额蓄滞洪水,蓄洪总量达104亿m3,洪泽湖拦蓄洪水76亿m3;行洪区行洪降低了淮河水位,减缓了洪峰传播的速度,加上全面加固了淮河堤防和城市圈堤,经防洪抢险,除了禹山坝和毛滩两处决口外,保住了淮北大堤和城市圈堤,使淮北平原免遭1950年那样(51处决口)的洪水灾害。

江苏境内,由于上中游拦蓄了部分洪水,三河闸可控制淮河洪水下泄,经过整治,下游河道入江入海能力加大约1000多m3/s,1954年洪泽湖最高水位和入江水道最高水位都低于1931年,运堤安然无恙,从而保证了里下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农业的丰收。

1954年以后完成的治淮工程,继续提高了淮河的防洪能力,使淮北大堤可以防御1954年洪水。

五、沂沭泗河水系规划、实施概况及治理成效

规划治淮初期,沂沭泗流域的治理由华东局水利部领导,苏、鲁两省分别治理其境内河流。按照“苏鲁两省兼顾、治泗必先治沂,治沂必先治沭”和“沂沭分治”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了“导沂整沭”和“导沭整沂”规划。

山东省规划“导沭整沂”工程,包括从大官庄起切开马陵山、开辟新沭河,导沭经沙(河)于临洪口入海,全长80km,设计流量 3800m3/s;按临沂站6000m3/s、分泄1000m3/s从彭家道口向东南开挖分沂入沭水道,兴建沭河大官庄坝和人民胜利堰;整修境内沂、沭河堤防等。

江苏省规划“导沂整沭”工程,包括从华沂起开挖新沂河,经骆马湖、折向东过嶂山切岭、过沭阳于灌河口入海,全长183km(后将华沂~骆马湖段改称沂河草桥段,骆马湖以下称新沂河,长144km),设计流量3500m3/s;修建骆马湖初期控制工程,并培修加固境内沂、沭河堤防等。

实施概况和治理成效 “导沭整沂”和“导沂整沭”工程从1949年开始实施,1953年基本建成,为沂、沭河洪水打开了出路,为进一步治理沂沭泗水系奠定了基础,并在战胜1957年洪水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新沂河超标准行洪,沭阳站最大行洪流量达3710 m3/s)。

六、沂沭汶泗流域洪水处理意见、实施概况及治理成效

规划 1954年淮委编制《沂沭汶泗洪水处理意见》主要包括南四湖洪水处理方案和沂沭运地区洪水处理方案。

南四湖洪水处理方案 用一级湖方案。蓄水位暂定为微山湖33.5m。出口建蔺家坝和韩庄闸,以控制不牢河和韩庄运河泄流。明确了湖堤线和南阳湖、微山湖最高水位。

沂沭运地区洪水处理方案 100年一遇沂河临沂站流量9200m3/s、分沂入沭流量为2450m3/s、江风口闸分泄2000~2100m3/s,江风口以下沂河下泄4650m3/s、老沂河下泄500m3/s。新沂河嶂山下泄2000~3000m3/s、口头以下下泄4500m3/s。按分水2450m3/s扩大分沂入沭水道;按设计分洪2000m3/s、校核2400m3/s建江风口闸。按行洪5000m3/s加固江风口以下沂河堤防;按分泄500m3/s建沂河华沂闸,按行洪3000m3/s和4500m3/s扩大嶂山切岭和新沂河。按排洪3800m3/s加固新沭河堤防等。

实施概况和治理成效 按上述处理意见,建成了江风口闸和华沂闸。两闸建成后,可以控制向邳苍分洪道和老沂河分泄沂河洪水■

(专栏编辑:周 权)

猜你喜欢
行洪洪泽湖淮河
淮河正涡段行洪区联合运用对淮河干流水位影响研究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行洪区口门宽度变化对淮河干流水位影响研究
浩浩碧波润江淮——洪泽湖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洪泽湖绿
洪泽湖渔家
What a happy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