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2017-01-19 15:09金玲燕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主动参与提问

金玲燕

摘要:教室是一个现代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位置。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把问题问下去后,课堂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教室里鸦雀无声。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入手,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由被动的"听"拓展为主动的"听"和"说"。

关键词:课堂;提问;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27-01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特别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的参与度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时候会出现冷场的情况。

为此笔者特意做了一个调查(本校高三年级6个文科班),调查显示:有69%的学生不喜欢甚至是害怕教师单独提问,有23%的学生喜欢教师上课提问,还有8%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大多数高中生都不愿开口回答问题,而这必然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无法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主体的作用。而教师经历了一次次冷场的失望之后,迫于教学进度,又回到了以前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模式,这无疑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也达不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问题呢,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1.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点

进入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处于16-20岁的青春期,由于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变强,在自我认知上往往出现偏差,容易形成自负或自卑的心理障碍。既容易自信心膨胀却也偏偏害怕失败,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怕回答错了被别的同学看不起,就选择了放弃。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胆小、害羞,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2.教师的提问不够科学

在多次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时候教师会提那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容易引起学生误解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甚至无法明确题目的指向,可能脑海里直接一片空白。如果连题目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回答清楚问题呢?所以,课堂提问一定要注意它的科学性,这里的科学不是指出的题目多么地高深,而是指提问要恰到好处并且富有指向性。问题是如此简单,学生不回复也没什么意义;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更能使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开始,这样不仅完不成教学任务,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热情和信心。

3.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沉闷,缺乏活力

高中的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大部分时间老师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节奏非常快,忽视了对学生的提问。结果是自己没完没了的说话,而底下的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只有自然形成的听的习惯,但并不是培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教师过于低估学生,认为学生基础不扎实,在课堂提问纯粹是浪费时间,会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所以简单地把学生作为听众或观众。相关实验表明,教学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效率。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1]这充分说明了要想取得进步,首先就要学会思考问题。反映在教学过程中,"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如果发挥主观能动性,"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便罢。但对于大部分"无疑者",则"须教有疑"。[2]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思维。那怎样的提问才能有可能点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提出问题,只是浪费时间罢了。所以当教师课前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如何提问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最后用什么类型的题目归纳总结?…对于那些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可以毫不犹豫地剔除,设计的内容的尽量新疑别致,能够先引起学生兴趣,继而能积极思考。对于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要注意转换角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由于课堂提问面向的主体是学生,这决定不能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基本能力,试着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角度探索未知世界,这样学生可以获得新知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提问之前,老师不仅要研究好教材,更要研究好学生。要控制好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难到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简单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树上的果子"。

3.2循循善诱,启发式提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他在讲学和辩论时并不主张直接向学生或者他人灌输知识,而是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去揭露对方知识上的矛盾。这种帮助人们自己从心灵中产生知识的方法,他称之为"精神产婆术"。到今天,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依然可以借鉴,我们称之为"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是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跳板,经过教师适当的引导"恍然大悟"的过程。尽量避免简单的判断问题(如"正确"和"不正确"等等),多用疑问、设问的问题,也注意插入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果有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来,那教师需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引导学生作答。譬如说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一课时,会遇到这么一个问题:在新政措施中,罗斯福政府曾经下令销毁农田、屠宰牲畜、倾倒牛奶…为什么呢?很多同学可能一开始并不能理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了,那么多人都吃不饱,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一下:"经济危机爆发时,农业方面的表现有哪些?"通过前一节课掌握的知识,学生迅速回忆:"农产品价格下跌。"教师紧接着追问:"农产品价格下跌,说明农产品是太多还是太少?"学生立即七嘴八舌回答:"太多了""经济学常识,东西多了,价格就会下跌"……"所以啊,要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农产品价格,必须把过剩的农产品处理掉才行呀"。经过急切的追问,创设热烈的课堂氛围。经过层层深入的启发,学生基本上能"恍然大悟"。

3.3化繁为简、切割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问题范围广泛,往往会使学生不知道如何开始,一片茫然。如果我们能将大知识点切割为一个个小知识点,一环扣一环地从简入难地提问学生,相信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作答的。

譬如说在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单元时,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上有哪些发展和曲折?"这种类型的题目时间跨度非常大,学生很难把握。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切割成几个小问题:国民经济恢复期的建设成果有哪些?"一五计划"期间的成果有哪些?十年建设时期的成功探索和失误分别有哪些?这样化繁为简,由小入大,对于学生来说,分摊了难度,可以使思路更加清晰。

总而言之,教师只有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使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场景,最终形成一个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法下》

[2]秦红娟《关于高中生课堂提问中冷场的原因及策略》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主动参与提问
关注学生个性 促进主动学习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