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星火
摘 要: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是基础和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物理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 物理概念 课堂教学 认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社会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地训练某些技能技巧。当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够时,课堂教学会不会很顺利地按照老师的想法进行呢?学生还会应用么?更多时候是学生很努力地听讲,却掌握不了。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及应用物理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对物理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举例谈谈学生知识认识程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教学
八年级物理教材中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是本节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能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不少问题,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反思。
假如我们在传授完摩擦力定义及分类后,就着手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图1),学生思维会受到很大约束,往往就会犯以点盖全的错误。教师如果直接以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探究问题,就会出现学生很努力地盯着木块思考得出:重力是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的结论。学生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往往很难改正,如何尽量避免呢?
可以在滑动摩擦力定义讲解结束后,用一定时间让学生消化摩擦力的概念及分类。可以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会出现摩擦?这些摩擦都属于哪一类摩擦?学生讨论,然后老师帮助总结归类。归类中教师要注意摩擦力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类。让学生感知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仅是摩擦力的一种情况而已。
例如,以擦黑板为例讲解时,可以提问:有什么方法增大黑板擦与黑板之间的摩擦?是不是黑板擦越重,摩擦力就越大呢?学生不难想到黑板擦再重,如果手上不用力,黑板也擦不干净,这样的话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重力没有关系。这样学生不容易犯错,即使犯错了,也容易改正。
在这样以大量举例分类为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对滑动摩擦的概念会有一定的理解和消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压力的掌握情况会相对良好。总而言之就是花一定时间加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如果没有消化摩擦力的概念就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以在水平桌面上拉动木块为例。学生眼睛只会盯着木块,而忽视水平拉动木块仅是滑动摩擦力其中一种特殊情况。学生很容易在教师提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时只想到——木块的重力。所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时的提问要针对所有滑动摩擦力提问,而不能仅仅针对木块提问。
2.杠杆的阻力方向教学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杠杆教学中的阻力方向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杠杆实际使用中存在三个受力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及支点,有的学生常将支点与阻力作用点混淆,而画错阻力方向更是屡见不鲜。仅从三个受力点定义出发,区分这三个点并没有太高的知识要求。造成上述错误的真实原因是学生对杠杆的认识存在困难。
因为学生对阻力这个概念的掌握还只停留在字面上,或者说对阻力的理解不够深刻让学生掌握阻力方向出现困难。
如何让学生不犯错误或者少犯呢?必然需要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杠杆的认识。不应该急于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而应该先让学生感知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杠杆。通过图片、视频展示,学生讨论,学生自己介绍等手段总结出杠杆都必须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或者有要转动的趋势。再在此基础上介绍杠杆在转动过程中或在转动趋势之中涉及的知识或概念。同样我认为要在学生攻破阻力方向这个难点前花一定时间加强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认识。
教师可以在杠杆概念介绍完之后做一定铺垫。如介绍完定义后让学生参与一个活动。以起子撬动钉子为例,让学生分两次撬动起子,一次有钉子阻碍,一次没有钉子阻碍,让学生比较,然后提问:同学们发现两次杠杆转动过程中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不难发现一次轻松一次不轻松,也就是学生容易感受到一次有阻碍一次没有阻碍。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概念:杠杆转动是要受到阻碍的,钉子给了起子一个阻力作用,钉子阻碍了杠杆的转动。除此之外可以让学生转到门把手,夹夹老虎钳等。
通过前面活动的铺垫,学生会对阻力有比较深的认识。只有对阻力有了深刻的认识,关于阻力方向问题,学生才容易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教学。
3.加深物理概念认识的意义
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物理能力,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有层次地进行。
总之,加深学生知识点、对概念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流畅,我们应该在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有了一定认识后才进行下一步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很大一部分是“知识来自生活”,有时候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事物缺乏认识,这就要求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多通过举例、展示等手段加强学生的认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多做一些铺垫、多花一些时间加强学生认识,有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炳昇.走进新课改——物理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