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方言语汇与民俗——以景阳镇为例》是将方言学与民俗学有机结合的一部力作。该书记录了整个恩施地区近百年来的方言特点,研究对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内容立足生活,丰富全面,应用范围广泛,研究系统性强,揭示出语汇特性,彰显出民俗文化内涵,探讨了社会巨变对语言和民俗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方言语汇 民俗 恩施方言 景阳
钟敬文在其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一书中提出建立“语言民俗学”学科,旨在“探索民间语言与其他民俗之间自古而然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①,以此来促进民间语言与其他民俗交叉研究的发展。方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曲彦斌指出“方言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和民俗的混合体”②,把方言学和民俗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给方言学和民俗学双双注入了旺盛的活力。江佳慧的《方言语汇与民俗——以景阳镇为例》正是这样一部著作。该书于2015年5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从方言与民俗相结合的视角出发,运用田野调查、文献查阅等研究方法,以湖北省建始县景阳镇为观察点,分别从衣食住行、农林牧渔副、婚礼生日及丧葬习俗、称谓、命名习俗与禁忌、时空表达、节日与娱乐、方言创作等八个方面记录了整个恩施地区近百年来的方言特点,探讨了社会巨变对语言和民俗的深刻影响。
语言是民俗的载体,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也是承载民俗事象的载体。钟敬文认为一共有四种承载方式:
一是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即民俗事象需要凭借语言单位表达出来,一个语言单位指称的民俗事象有多个含义。例如景阳镇词语“皮”,可以指称人体及其他动物的皮肤、薄片状的食品,也可以指所写文章前后不一致或者论据没能证明观点,这种情况被称为“两张皮”。
二是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即某个语言单位能够直接描写出民俗事象的具体内容。例如作者在景阳镇节日习俗中提到的“送亮”“抢金水”“赶毛狗”;婚礼习俗中的“过礼”“陪十姊妹”“铺床”;丧葬习俗中的“抹澡”“跳丧”“放信”等等,都是直接描写出了民俗事象。
三是语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即语言单位所指称的民俗事象濒临消失,但方言单位还存在着,这种方言单位并没有直接指称民俗事象,只是在其中夹杂着涉及民俗事象的单位。例如:“补巴”在20世纪90年代前的景阳镇是一个高频词,指“补丁”,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大多不再穿有“补巴”的衣服,“补巴”所指称的民俗事象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但是当地还流行着与打“补巴”有关的俗语——“早不忙,夜慌张,半夜起来补裤裆”(形容一个人做事不提前准备,而是临时抱佛脚,事到临头做一些无用功)。“补巴”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是高频词,但作为方言单位还存在于景阳镇的俗语中,并且在俗语中也涉及了方言单位本身所涉及的民俗事象。
四是语言单位折光反射,即语言单位能够反射民俗风貌。很多方言创作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留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中,这些创作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礼仪习俗等方方面面。如谚语“满罐子不荡,半罐子连荡直荡”,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起兴,指出罐子如果装满了水就不会荡,没装满水就会不停地荡动。这则谚语旨在告诉人们:知识渊博或技艺超群的人不会骄傲自满,四处炫耀,反而一知半解的人往往四处卖弄,自高自大。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方言和民俗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方言语汇与民俗——以景阳镇为例》一书把方言学和民俗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方言语汇为基准,对其进行详细地解读,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分析相应的运用特点、功能和体现出来的民俗文化。读完全书,深感该书是方言学和民俗学有机结合的一部力作,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观察力和厚实的学术根基,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
一、研究对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作者把研究的关照点定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之间,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经历了多次剧烈的政治经济变革,这种巨变对喧闹的城市、偏远的山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变革不仅对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直接导致了风土人情及民风民俗的巨大改变。罗常培指出,“语言是社会组织的产物,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的”③。《方言语汇与民俗——以景阳镇为例》以景阳镇方言语汇为基础,注重对语汇背后与整个恩施地区民俗相关联的事象进行叙介申述。例如服饰一节中的“包头手巾”: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不分民族不分男女,都在头上包有头巾;50年代以后,农村不分男女继续包头,乡镇、学校工作人员不再包头,有的用帽子取代“包头手巾”;80年代以后除极少数老年妇女以外,其他人都不再使用“包头手巾”。“包头手巾”的变迁展现了这一时间段内社会风貌的变化,具有时代性。
恩施地区多为山区,境内重岩叠嶂,沟壑纵横,地僻民贫,形成了一条宽广的文化沉积带。景阳镇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乡镇,人们使用的语言都是西南官话,土家语和苗语早已消失。该地土家族、苗族、汉族相互通婚,和谐共处,在多民族长期融合的过程中,风俗习惯既保留了多样性又形成了一致性。清江穿镇而过,镇内公路水路通达,是周边地域的中转站。发展至今,景阳镇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方言民俗文化。作者选取景阳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习俗之间的融合、演变情况,以此来反映恩施地区的方言民俗风貌。
作者在书中提到,恩施地区部分儿童在日常口语交际中基本不用方言,即使偶尔使用方言,相应的方言发音、用词习惯、语法特点都有向普通话靠近的趋势。恩施方言将来势必会像土家语和苗语一样,走向濒危的境地,方言所承载的文化也将不复留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和保护当地的语言和语言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方言语汇与民俗——以景阳镇为例》让读者对恩施地区特有的语汇与民俗文化有了一个深层次、全方面的了解,有利于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著作内容立足生活,丰富全面,应用范围广泛
全书分为八章,对恩施地区的语汇与民俗进行了系统展示。如第三章“婚礼、生日及丧葬习俗”中,在婚姻礼仪方面介绍了兄妹成亲的传说、婚恋方式、择偶标准、婚仪流程、婚仪变化、婚礼耗资、曾经出现过的婚姻形式、婚姻的解体与重组、婚恋习俗的改变、家庭规模等,是作者在这一章中重点介绍的内容。例如婚仪流程包括了7个环节,其中的“过期”环节又包括11个部分。丧葬习俗方面介绍了疾病和死亡,作者对丧礼的描述很详细,寿终正寝者的丧礼前后共有20个环节。一些传统的婚恋习俗(哭嫁)和丧礼习俗(跳丧舞)现在仅出现在舞台表演中,作者在书中对其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对传统方言文化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再如第七章“节日与娱乐”,景阳地区年节分为“筹备”“过年”“拜年”“过十五”4个环节,“筹备”环节由9个部分组成,“过年”环节由6个部分组成。还有土家族的摆手舞,动作大多模仿生活中的劳动场面,用舞动的脚步来庆贺劳动的收获,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田野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采用了三种方式:正式访谈、日常闲聊、参与观察。景阳镇是作者的家乡,作者深入群众之中,做了详细的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些语言研究的成果,也是其他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如在方言学方面,该著作比较全面地收录了恩施地区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之间使用的方言语汇,若要对恩施方言进行本体研究或是应用研究,这些第一手资料都可以提供参考;在民俗学方面,该书以方言语汇为基础,分析方言语汇所体现出来的民俗文化,其成果可以运用到民俗研究中去;在文艺学方面,著作所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语料,乡土气息厚重、地方色彩浓厚,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表现力,成为文学创作可凭借的重要手段,这对恩施地区的文学文艺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存有重要作用。
三、研究系统性强,揭示语汇特性,彰显民俗文化内涵
近年来,恩施方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将恩施方言与民俗结合起来研究的论著还比较少,《方言语汇与民俗——以景阳镇为例》的问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作者不仅系统描述了恩施地区的语汇,也对该地区语汇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民俗文化进行了阐释。如在第二章“农林牧渔副”中,作者指出景阳镇目前以农业经济为主,当地人(主要是中老年农民)对土地有依赖,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有了变化,特别是新时期的年轻农民,与农村的关联度已经越来越小。作者通过对相关语汇的解读,反映出了土地依赖的传承与改变。恩施地区是土家族、苗族民众长期居住的地区,改土归流后一些其他的民族也迁到这里,在第四章“称谓”中,作者详尽描写了恩施地区的称谓语,指出称谓语反映了恩施地区的社会制式和民俗,并总结出恩施地区的称谓语具有亲属称谓泛化、富有地域特色、男称女称混用等特点。在第七章“节日与娱乐”中,作者在描述娱乐方式之余,也分析了娱乐特点:农业文明对娱乐庆典有深刻影响;孩童娱乐游戏透露出浓厚的农耕意识。除此以外,作者还论述了节日与娱乐的功能,包括民族认同功能、健身益智功能、身心调节功能等。作者不仅透过方言语汇呈现出当地的民俗风貌,也对众多方言民俗事象进行概括,总结出其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方言语汇与民俗——以景阳镇为例》是一部有关恩施地区语汇与民俗的专业论著,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该书把方言学融入民俗现象中来探讨方言语汇的特点,同时又从方言学的角度来挖掘方言语汇所反映的民俗风貌,内容丰富而有深度。当然,该书也有尚待完善的地方,如可以在描述当地民俗风貌时提供一些相应的图片和视频,以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独特的方言概貌和民俗文化。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G271]。)
注释: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298.
②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9.
③罗长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08.
参考文献:
[1]江佳慧.恩施方言语汇中蕴含的土家族婚恋习俗[J].民族论坛,
2013,(8).
[2]江佳慧.清江流域亲属称谓研究——以景阳镇为例[J].湖北民族
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3]江佳慧.方言语汇与民俗——以景阳镇为例[M].武汉:华中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5.
[4]乔全生,孙玉卿.试论方言研究与民俗研究的互动关系[J].山西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5]邢璇.鹤峰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0.
(刘春华 湖北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4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