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过程研究

2017-01-19 08:46杨洁琼
现代语文 2016年11期

摘 要:翻译转换理论建立在语言学的基础上,由著名语言学家卡特福德提出。本文以翻译转换理论为视角,以欧·亨利短篇小说《带家具的出租房》的汉英文本为语料,探究文学作品翻译中发生转换的过程,以求为今后的作品翻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译转换 层次转换 范畴转换 《带家具的出租房》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快速发展的语言学的影响,西方学界兴起了以语言学为导向的翻译研究方法。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的翻译转换理论即是翻译转换研究理论的代表理论之一。卡特福德构建的翻译转换理论建立在韩礼德和弗思提出的语言学层次和范畴的基础之上。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市面上文学作品的译作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我们从语言学角度,包括词汇、语义和句法等方面,评判译作提供了新思路。虽然这一翻译转换理论由于其忽略非语言因素而遭受批判,但是它确可作为一种系统且客观的方式去解读文学翻译中发生的转换现象。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和解释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带家具的出租房》中译本中发生的翻译转换,以求为今后的作品翻译提供参考。

一、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是指从原语到目的语偏离形式的对应(departures from formal correspondence),然后在不同的级阶(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上发生转换的行为。卡特福德对范畴转换设定了两个条件:转换发生时,原语和目的语处于同一个语言层次;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确有某种程度的形式对应(卡特福德,1991:88~89)。范畴转换作为区分形式对应的主要依据,有四种分类: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词类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a-system shifts)。本文着重关注前三类转换。

(一)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是翻译转换中最常出现的范畴转换,它可以发生在所有的等级上。汉英对客观世界反映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发生结构转换的最重要原因。英语思维方式在句式上的表现为“主+谓+宾+状”,而汉语思维方式在句式上的表现为“主+状+谓+宾”(严魁,2013:118)。例如,英:我做了某事,在某人的帮助下;汉:我在某人的帮助下做了某事。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结构转换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相互转换、主语突出和主题突出的相互转换、物作主语和人作主语的相互转换、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相互转换。

1.肯定句与否定句的相互转换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翻译结果。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中肯定句和否定句表达方式的不同,在英译汉过程中,英语中具有否定含义的词汇、短语或是句子常被译为对应的汉语中具有肯定含义的词汇、短语或句子,反之亦然。

(1)Its a nice room.It aint often vacant.(第182页)

房间很不错吧,一直有人住着。

在例(1)中,“not”的使用强调了否定含义,但在译文中,却转换成了肯定含义。如果例句遵照原文的句子形式进行直译,译文为:“房间不是经常空着的。”这一译文显得十分不自然,“不是”“经常”和“空着”的组合搭配显得累赘绕口,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译者放弃了原文的语言特点,将目标语由否定思维的方式转为肯定思维的方式。

2.主语突出和主题突出的相互转换

经过对汉英语言的对比研究,汉语被认定为主题突出语言,而英语为主语突出语言。在汉语中,名词、名词词组、介词短语、动词等都能充当一个句子的主语,但是在英语中,除了在一些命令句中,名词或名词短语作为主语是必不可缺的。

总体来看,英语是一种主从结构语言,它使用各种连接词和连接方式来构成一个句子。汉语却是一种并列结构句子,主要通过内在逻辑来构成句子,所以抓住句子的中心非常重要。

(2)Do you have many theatrical people rooming here?(第184页)

许多剧团演员在这里租过房子?

在例(2)中,译者在译文中略去了“Do you have”的翻译。译者考虑到汉英语言主题突出和主语突出方面的区别,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突出了是否有“theatrical people”(剧团演员)租过房子这一主题。如果保留英语语言主语突出的句式结构特点,译文为:“你有许多剧团演员在这里住过房子吗?”虽然这一翻译不会造成汉语读者理解句义方面的歧义,但是保留“Do you have”(你有)这一主谓形式的翻译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被动语态与主动语态的相互转换

语态属于语法范畴,汉英两种语言在使用语态的频率上大有不同。Mona Baker指出,被动语态在英语中使用频度非常高(转引自李春蕾,2007:28)。而在对应的英译汉句子中更倾向于使用主动语态。学者刘宓庆对汉英双语使用主动和被动语态的情况作了如下阐释:a.文化:在汉语中,被动语态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语气,被动语态的使用常常让人们联想到不幸的事;而在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有时仅仅是为了保证句子的整齐和连贯。b.实用:在汉语中,为了表示被动含义,除了“被字句”外,需要使用如“让”“受”“遭”“蒙”等虚词来构成句子;而在英语中,存在特定的语法使句子由主动变为被动,即“be动词+动词分词”的形式。汉英两种语言在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上差异巨大。c.习惯:汉英双语由于长期的习惯积累,在某些表达上会形成语言的惯用语。打破这一习惯很容易造成语言表达上的不自然。(转引自李春蕾,2007:28)

(3)The furniture was chipped and bruised;the couch,distorted by bursting springs,seemed a horrible monster that had been slain during the stress of some grotesque convulsion.

家具伤痕累累,像是有人蓄意乱砍乱凿;长沙发上失去弹性的弹簧凸了出来,让沙发完全变形,活像一只正在宰杀的动物,痛苦地抽搐着。(第188页)

在例(3)中,“chipped”“distorted”和“slain”通过语法规则的使用表达了被动含义,施动者分别是“people(省略)”“bursting springs”“people(省略)”。但在译文中,译者将其转换成了主动语态,使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在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得非常普遍,但有时仅仅是为了保持句子结构的整齐。如在例(3)中,“chipped”“bruised”“distorted”“seemed”都使用了过去分词的形式,使用被动语态使句子结构整齐。但是在汉语表达中,被动句使用频率远低于其在英语表达中的频率,且多个被动句在同一句子中集中出现打破了汉语的习惯用法。

二、词类转换

卡特福德根据韩礼德的方法将“类别”定义为:根据其在相邻高一级单位结构中的作用而划分的特定单位成分的组合(1991:91)。当译语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是一个与原语单位处于不同类别的成分时,就会发生类别转换。汉英分属不同的语系,造成了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找不出完全对等的词汇或是表达方式。所以为了准确传达意义,进行词类转换是非常有必要的。

(4)...unable to perceive that she was there beside,around,against,within,above him,clinging to him,wooing him,calling him so poignantly through the finer senses that even his grosser ones became cognizant of the wall.

他企图找到蛛丝马迹,证明她就在这里,在他的身边,拥抱着他,依偎着他;她就在他的心里,在他的头顶,通过极其微妙的各种方式深深地呼唤着他的名字。(第194页)

在例(4)中,介词“beside”“within”“above”分别转换成了汉语中的“身边”“心里”“头顶”的名词形式。汉英两种语言分属截然不同的语系造成了翻译过程中词类转换的必然性。词类转换形式多样,在翻译过程中,除了由介词转换为名词的形式,还存在名词变动词、介词变动词等转换形式。

三、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也称级阶转换,指等级的变换,即原语中某级上的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从而产生形式对应上的脱离的现象(卡特福德,1991:92)。在英语和汉语中分别有五种单位形式:英语包括词素、单词、词组、分句和句子;汉语包括字、词语、词组、分句和句子。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灵活地在级阶上转换,从而准确恰当地传达意义。

(5)And then he traversed the room like a hound on the scent,skimming the walls,considering the corners...

然后,年轻人又像一条嗅觉灵敏的猎犬一样,在房间里翻箱倒柜。他仔细查看了四面墙壁,在地板上匍匐着……(第194页)

在例(5)中,“skimming the wall”属于动名词短语,在句子中作伴随状语,分属于词组之列。英语表达更倾向使用各种从句以囊括更多的信息,而汉语表达则偏好将信息进行拆分。这也造成了英语句子长且少而汉语句子短且多的特点。在译文中,“他仔细查看了四面墙壁”脱离了原文的句式特征,“skimming the wall”经历了由词组到分句的单位转换。单位转换形式多样,除了以上这一转换形式,具体还包括词到短语、从简单句到并列复合句,从复合句到复杂句等转换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灵活地使用各种转换,以求使得译文流畅自然,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多是从语法、句式、语义等方面去影响文学作品的翻译,而忽略了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单用翻译转换理论对文本整体进行评判是不恰当的。本文只分析了该短篇小说的其中一个译本,只研究了该译本中发生的翻译转换,未能将翻译转换置于两个或多个译本中进行对比考量,进一步解读其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有待今后补充完善。

参考文献:

[1]J.C.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穆雷译.北京:旅游教育

出版社,1991.

[2]李春蕾.从翻译转换角度对比《简·爱》的两个中译本[D].北

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欧·亨利.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方振宇,刘家裕译.北京:

星球地图出版社,2015.

[4]严魁.基于卡特福德转换理论的汽车英语翻译策略[J].湖南第一

师范学院学报,2013,(4).

[5]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4.

(杨洁琼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