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

2017-01-19 08:46刘晓玲
现代语文 2016年11期

摘 要:“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是汉语学习的重点之一。语言和情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导致“比”字句在不同情景中侧重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本文从各种情景中归纳和总结出“比”字句所表达的几种不同的情景语义:强调和夸张、精确和模糊、对等和变化等。

关键词:“比”字句 情景语义 强调和夸张 精确和模糊 对等和变化

现实生活中,语言和情景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想要理解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跟语言所依赖的情景结合起来。我们发现留学生在理解不同情景中的“比”字句时,总是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误,给他们的学习和交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本文从情景语义的角度对“比”字句的语义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比”字句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强调和夸张

(一)强调

“比”字句是用来反映同类事物、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的异同或高下的[1]。在比较句式“X比Y还W”中,很明显地有这样的预设:“Y”很“W”,“X”更“W”,句式重点强调“X具有的W的特征强于Y具有的W的特征”,至于“Y”具有“W”特征的强弱则没有明确的说明。例如:

(1)a.张峰比韩丽跑得还慢。

b.张峰比韩丽跑得慢。

(2)a.这道题比那道题还难。

b.这道题比那道题难。

在例(1)a中,存在这样的预设:韩丽(Y)跑得慢(W),但是张峰(X)在韩丽(Y)原有慢(W)的程度上又有所增加,突出了张峰(X)更慢(W)的程度。在例(2)a中,那道题(Y)难(W),但是这道题(X)在那道题(Y)原有难(W)的程度上又有所增加,突出了这道题(X)更难(W)的程度。至于“韩丽(Y)”本身跑得快慢和“那道题(Y)”的难易则没有进行明确说明。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这类表示强调意义的“比”字句一般都是动作动词作谓语中心,通常有“大、小,多、少,快、慢,早、晚,先、后,深、浅,高、低,松、紧,难、易,好、坏,明白、糊涂”等性质形容词放在动词前后表示程度的差异[2]。

(二)夸张

在比较句式“X比Y还W”中,不仅有表示强调的意义,人们还常常通过使用夸张的手法来说明“X”在“W”这一方面的程度之深。例如:

(3)妈妈比女儿还年轻。

(4)他的腿比你的腰还粗。

在例(3)和例(4)中,存在这样的预设:“X”非常“W”,完全超出了一般的标准。例(3)是说“妈妈(X)非常年轻(W)”,例(4)是说“他的腿(X)非常粗(W)”,通过夸张的手法来突出比较句中“X”具有“W”特征的程度之深,体现其预设义。实际上,再年轻(W)的“妈妈(X)”也年轻不过“女儿(Y)”,再粗(W)的“腿(X)”也粗不过“腰(Y)”。这种句式里的比较项“X”和“Y”是属性相反或相对的,也可能是在某方面具有显著差别的一对事物。如果“X”的一般特性是“A”的话,那么最终的比较结果(W)就是非“A”。在例(3)中,“妈妈(X)”一般是“老的”,所以比较的结果(W)就是非“A”即“年轻的”。例(4)中的“腿(X)”一般是“细的”,比较的结果(W)就是非“A”即“粗的”。

除了上面的“X比Y还W”句式表示“夸张”义外,人们还经常使用“X比Y还Y”句式来表示“夸张”义。例如:

(5)这个女孩比男人还男人。

(6)李飞总是病怏怏的,比林黛玉还林黛玉。

这种句式里的比较结果和比较的后项是相同的名词。例(5)中的比较结果“Y”是“男人”,比较的后项“Y”也是“男人”,该名词在此句式中已经丧失了自身的“名词性”,不仅仅表示是“男人”,更重要的是突显其附加义,即“坚强、勇敢、能干、有责任心”的一类人。例(6)中的“林黛玉”也不仅仅是一个“人名”,而是“体弱多病、弱不禁风、忧愁寡断”等的代名词。用这样形象的且稍有夸张的表达方式来更好地体现比较前项“X”的特征。这种句式中的“Y”不管是普通名词还是专有名词,都赋予了一定的附加意义。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联想,并丰富其意义。例如:我们经常用“木头”来说明一个人呆板,用“猴子”来形容一个人灵活,用“猪”来形容一个人笨拙等。用这些承载了文化积淀的名词来做比较的基准,夸张的意义显而易见[3]。

二、精确和模糊义

(一)精确

我们通过“比”字句式“X比YW+数量短语”,不仅仅能反映同类事物、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的异同或高下,还可以精确地指出异同的具体差距,量化比较项“X”和“Y”的差别,使比较的结果(W)更有明确义,最终人们可以对比较结果一目了然。例如:

(7)刘茜比韩丽高十厘米。

(8)他比老婆瘦八斤。

例(7)在比较结果“高(W)”后面加了数量短语“十厘米”,例(8)在比较结果“瘦(W)”后面加了数量短语“八斤”,这样在比较结果“W”后面加上表示确定数量的数量短语,使比较结果“W”的周延更具有明确性,清楚直接地用数值展现给人们。

(二)模糊

“比”字句式“X比YW”不仅可以表示明确的比较结果,还可以通过在比较结果“W”后加不定量词,来表示不确定的、模糊的语义。例如:

(9)周雨比李飞高了许多。

(10)别笑话他了,你比他也高不了几分。

在例(9)中,在比较结果“高(W)”后加了不定量词“许多”,例(10)中,在比较结果“高不了(W)”后面加了“几分”,都是用来增加句子所表达的结果的模糊性,而且这种模糊性,在不同人心里对具体所体现的量也会形成不同的值。

此句式中还可以用“一+不定量词”或者“代词+量词”等词组形式来表示模糊的意义,这些词组受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但有时候,也可以用表示精确意义的数量短语来表示模糊义。例如:

(11)吸毒是要花大量金钱的,这样看来,毒品比黄金贵一百倍。

(12)火最热;不,不,我们的决心比火还热一万倍。

例(11)中,在比较结果“贵(W)”后面加了表示确定数量的词“一百倍”,实际上不是说“毒品(X)”真的比“黄金(Y)”贵(W)“一百倍”,只是用来表示一个模糊的量,说明毒品是要消耗大量金钱的。例(12)中,在比较结果“热(W)”后加了表示确定数量的“一万倍”,并不是说“我们的决心(X)”比“火(Y)”热(W)“一万倍”,只是用来表示模糊的量,说明决心的火热与坚定。

三、对等和变化义

(一)对等

“比”字句有多种形式,其中“X不比YW”是用其委婉和消极的方式来表达积极的意思,以达到保护别人面子的作用[4]。实际上,在说话人主观看来,比较前项“X”和后项“Y”在程度上没有差别,或即使有差别,也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例如:

(13)我虽然不是厨子,我做的菜不比他差嘛!

(14)别墅我也住过,并不比普通楼房舒服多少。

例(13)里,从人们的常规认知来讲,“不是厨子”的“我”的厨艺一定比“厨子(Y)”差,但是在说话人“我(X)”的主观心理看来,这种差别是极其微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因中国人特有的谦虚心理又不允许其直接讲“我做的菜比他好”或者“他做的菜比我差”,而是用比较委婉消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说的积极的意思。例(14)中,在说话人看来,“别墅(X)”和“普通楼房(Y)”是没有差别的,是可以等同的。

(二)变化

“比”字句不仅能够显示同类事物、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之间的异同或高下,还可以表达变化的意义。这种表达变化意义的句式,谓语项一般是由能够体现差别或者结果语义的动词或动词性的短语来充当。我们通过对“比”字句语料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主要有表示数量变化和程度变化两种意义。

1.表示数量变化义

用数词或数量短语来充当比较的差值。例如:

(15)公司今年比去年减少12个招聘岗位。

(16)今年小麦产量比去年同期增产10%。

例(15)中的动词是“减少”,是指在原有的招聘岗位基础上减少了12个。例(16)中的动词是“增加”,即在原有的产量基础上增加一部分。两个动词都有表示变化的意义。

还可以直接在动词后面添加表示完成的助词。例如:

(17)我们这个星期的销量比上个星期增加了。

(18)学校今年的招生数量比去年减少了。

例(17)和(18)都是在动词后面直接添加助词“了”来表示已变化,虽然不能表示具体数量的差异,但也是一种体现结果的方式。通过分析各种语料信息,我们总结出能够用在这类句式中表示数量变化的动词还有:“超过、放大、改变、改进、改善、加强、节约、降低、扩大、缩小、提高、提前、推迟、下滑、延长”等[5]。

2.表示程度变化义

“比”字句还能表示程度上的变化。例如:

(19)他比我需要房子,也需要钱。

(20)一个胸怀坦荡的人比口蜜腹剑的人更值得信任。

例(19)和(20)中的“需要”和“信任”,都是表示人对某种事物的主观认识或看法,都隐含着程度变化的弹性空间,例如:可以说“比较需要/信任”“很需要/信任”“更需要/信任”“最需要/信任”等。这类型的动词在“比”字句中充当谓语,使句子整体表达程度上的变化。这类的动词还有:“想、害怕、喜欢、关心、欢迎、了解、明白、热爱、欣赏、支持”等。

另外,还常常用“一+量词+比+一+量词”这样的句式来表示程度上的递进。例如:

(21)他的体重一天比一天重。

(22)比赛一局比一局激烈。

例(21)中的“X”和“Y”是同形的,句子表示“体重(X)重(W),体重(Y)更重(W)”,有程度上的累加。“他的体重”是“X”和“Y”所指的范围,做句子的主题,“X”和“Y”有先后相承的关系。例(22)中也是一样,“X”和“Y”同形,表示“比赛(X)激烈(W),比赛(Y)更激烈(W)”。比赛是“X”和“Y”所指的范围,是句子的主题,“X”和“Y”有先后相承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德熙.关于“比”字句[A].语法研究和探索[C].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83.

[2]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12.

[3]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59.

[5]刘晓玲.介词标记“比”的构句机制及情景语义分析[D].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刘晓玲 福建武夷山 武夷学院海外教育学院 3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