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大众影视文化问题的思考
——以《红高粱》为例

2017-01-19 03:09沈秋莹
现代语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红高粱原著莫言

◎沈秋莹



对于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大众影视文化问题的思考
——以《红高粱》为例

◎沈秋莹

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对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文学阅读作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也受到了来自鱼龙混杂的大众影视文化的冲击。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原著文本和大众影视的关系?如何正确的认识大众影视对教学带来的影响?这些都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原著阅读和影视欣赏的关系入手,力求在如今传媒发展形式下,正确认识并利用大众影视这把“双刃剑”,从而更有效的进行文学阅读教学。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传播的流行给如今的影视市场带来了蓬勃生机,愈演愈烈的竞争趋势让越来越多的制片人和导演也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作品的文化效应上,以发挥影视作品的教化作用,收获更为强大的影响力。从上个世纪开始,就出现了大批名著改编影视作品,如《芙蓉镇》、《红高粱》、《活着》、《哦,香雪》等等,在近几年内,又有经典小说《红高粱》、《平凡的世界》等相继地被搬上荧屏,较高的关注度和普遍较好的口碑使之成为了名著改编的成功案例。大众影视文化中大量文学经典的出现,无疑会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为现代中学文学阅读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中学名篇教学中是该先给学生们观看改编了的影视作品,还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成为了引发较多讨论的问题。在导学部分穿插影视作品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因其改编的不合理或者人物形象的不完整等问题又很可能会使学生之后的阅读方向出现偏差。因而,在对其教学顺序的先后进行了思考后,我们认为:应先读原著,再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观看影视作品,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原著先行的有哪些优越性?

要以原著文本作为学生的第一印象,原因在于:其一,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总是有着编导的个人印记。“小说改编成电影,实质上就是电影编导运用特定的视听语言对小说进行的一次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渗透了改编者独特理念和情思的再创作。”从这个方面来看,电影《红高粱》便是打上了深刻的“张记”的蓝本,与其说是张艺谋选择了红高粱,不如说是《红高粱》中的某种精神与张艺谋的契合。“生命”是张艺谋多部作品的主旋律,电影《红高粱》也同样如此,影片中对色彩画面的着力渲染也成为了张艺谋独特电影表现手法的象征。再看电视剧《红高粱》,从导演郑晓龙之前的一系列电视作品,如《渴望》、《北京人在纽约》、《金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郑晓龙十分善于紧跟时代的步伐,其作品也大多能够满足当时人们的心理诉求,电视剧《红高粱》创作于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无疑也是迎合了当时高涨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体现出了郑晓龙独特的创作智慧。然而,我们在阅读小说时,我们所解读的文本是属于原作者的文本,字里行间有着莫言独一无二的在叙述视角、叙述语言等,这些都是只能在原著阅读中体会到的独特的风格。

其二,改编的影视作品中时代元素的添加。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很多经典文学作品在被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其主题和风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红高粱》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思想家卡尔·波普尔曾说:“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不同的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历史”之中,受到当时时代气氛和思想价值的影响,必然会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东北高密为时代背景,生动地展现了东北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充满血性的生命力量和坚忍不拔的爱国精神。而电影《红高粱》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开始实行,社会经济走向复苏和繁荣,许多曾经受到压制的东西都开始觉醒。张艺谋选择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进行艺术改编,利用了夸张的色彩和画面效果进行了渲染,将影片的主题集中在了赞颂生命上,极力表现了一种在到和伦理边缘的的精神世界,正是迎合了当时经历了长期人性压抑的人们的心理诉求。2015年电视剧《红高粱》的开端,有着“献给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主题词,这就奠定了全剧的主旋律。长达六十集的电视剧中也创造出了大批崭新的人物,这些人性格各异、身份和境遇都大不相同,他们之间都有着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但在革命的浪潮中都走到了一起,这些都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其三,直接观看改编影视作品对原著文本的思考和联想的扼杀。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其直接画面性,然而在名著阅读中,这种直接画面性可谓是大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会对同样的作品、情节、段落产生不同的理解。小说《红高粱》中对于“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直接肖像描写着墨并不多,但在一系列的行为描写中读者总会在心中刻画了这样或那样的形象,它们抽象而又“具体”,间接而又“直接”。影视作品的画面性使这种思考和联想不复存在,用一个确定的人物造型阐释了这个人物的一切,有时甚至会有有关演员舆论因素的带入。这些,都不利于阅读者的深层次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读者的想象力。

改编影视作品的欣赏为什么也是必要的?

虽然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改编影视作品对文学阅读的教学带来了一些阻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名著的改编也给传统文化领域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很多人喜欢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影视作品较之文学作品更容易被理解。影视作品充分的利用了色彩和画面,制造了视觉上的可观赏性。电影《红高粱》为了突出赞颂生命、张扬个性的影片主题,把拍摄地点改为广漠的黄土高坡,并且利用了高粱、高粱酒、太阳等元素,大量创造了浓烈的画面效果,象征着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作为长时间面对书本和文字的中学生,画面和音效的冲击对他们的熏陶和渲染有时候来的往往更有效果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补充欣赏影视作品,无疑也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学生的文学阅读带来独特的感官经验。

与此同时,改编影视作品的欣赏也能够提高观众包括学生和普通民众对文学的热情,有利于文学的进一步传播。电影版的《红高粱》自播出以来一路收获了金鸡奖、百花奖等著名奖项,电视剧版的收视率也一路飙升。这两次改编的影视作品的受众之广、传播之远、影响之大,都深刻的体现出民众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很多人通过这两次的改编作品了解了莫言,了解了莫言笔下的东北高密乡,了解了上个世界四五年年代的民风民情,这些都会进一步带动人们对莫言其它作品的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促进影视作品成为文学传播的契机。

教学有法,引导有方

由于大量的名著改编影视作品的出现,影视教学已然成为文学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其让学生漫无目的的自主观赏,不如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插入影视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观赏相关影视作品,在“读”和“观”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那么,在对中学生进行文学阅读教学时,怎处理教学和影视欣赏之间的关系呢?对此,我们形成以下观点:

首先,合理选取影视资源至关重要。影视业的发达也造成了影视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不可否认,在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不断的出现新的突破、新的经典,但由于资金、角色定位、情景设置等方面的有限性,也不可避免出现了部分制作水平较低的作品。抑或又有些影视作品商业化过于严重,更加注重娱乐效应,单纯的追求高票房、高收视率,实际文化价值却不高,如此廉价的大众消费文化,实在不宜选入文学教学过程之中。对原著修改的处理合理与否也是衡量改编影视作品的重要度量尺。改变组品是创作团队在原著的基础上的再创造,编导或多或少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发挥,过度发挥必然会影响原著的主要含义,或是影响了关键剧情,不能表现原著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红高粱》在影视作品中的两次改编相对较为成功,不仅在大众中的影响度较高,也得到了小说作者莫言先生的肯定。而部分作品如新版的《笑傲江湖》将东方不败改为女子,与令狐冲之间情义深重、非比寻常,再如新版《天龙八部》的结局设定为段誉劝王语嫣离开慕容复无果后离开了王语嫣,独自返回大理,主要人物之一虚竹成了出场次数相当少的配角,这些就是在对原著改编的处理上明显的不合理,对原著的把握不够深入。如今的影视市场泥沙俱下,不仅要求教师和学生学会辨别,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坚决抵制庸俗的影视作品,拒绝粗制滥造的作品。

其次,要选取适当的时机播放改编影视作品。恰当安排影视资源的播放时机也是教学艺术之一。如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相关影视资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段落,加深对相关情节或人物形象的理解,快速而有效的解决教学难点,便于接下来的内容学习;也可以在文本内容学习结束后引用相关影视资源,引导学生在原著的阅读体验后同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思考改编是否合理,合理与否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开放性的文学教育方法这也是更好的进行文学教育的要求所在;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巧妙应用影视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拓展性学习,在文字和画面中体验文学的魅力,享受书本和影视带来的双重文化熏陶的。

再次,要适量运用影像教学,不可顾此失彼。由于过度依赖影像,“文学作品鉴赏课”被上成了 “影视鉴赏课”的案例比比皆是,过于注重影视作品的欣赏,将课堂时间大部分花在影视作品的播放和解读上,显然是有悖于文学教育的初衷的。在教学中应合理将文本阅读和影视欣赏相结合,坚持教学为主,影视为辅,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影视的欣赏,锻炼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等,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逐步培养起文学阅读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媒体的广泛传播与运用为文学教学开拓了新的天地,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文学阅读来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消极影响。文学教育过程中还应在深入阅读原著文本的前提下,分清主次、合理利用,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用文字诠释影视,用影视解读文字,实现影视资源的最佳利用。

参考文献:

[1]赵自云.接受与变形:先锋小说"触电"现象透视—从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谈起[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2).

[2]李瑞.“互文性”视阈下的当代影视改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文红霞.大众传媒与新时期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卓荦.中学语文课堂与影视作品赏析[J].语文学刊,2013 (05).

[5]郑云海.文学与影视:从文本到画面[J].戏剧之家,2015 (02).

[6]张伟.试论文学作品影视翻拍对我国文学影响—以《红高粱》、《平凡的世界》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5,(12).

[7]余亚茹:经典传奇的再现—浅评电视剧《红高粱》的改编[J].名作欣赏,2015,(21).

[8]李浩界.从文学改编角度谈影视版《红高粱》的不同[J].青年文学家,2015,(29).

(沈秋莹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10000)

猜你喜欢
红高粱原著莫言
高粱地里走出的艺术大家
——刘铁飞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浓墨重彩”推动场面变形与结构流动——以评剧《红高粱》为例
拔牙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