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从事清代宫廷史研究
许 静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研究馆员,
策展人陪你看展览之「走进养心殿」
主要从事清代宫廷史研究
许 静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研究馆员,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七日「走进养心殿」展览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序幕,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二百六十多件文物,以现代博物馆复原陈列的展陈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展览不仅通过文物复原了养心殿主要的建筑空间与陈设,更复原了养心殿主人皇帝后妃们的生活。让我们在策展人许静的陪同下走进养心殿,走近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的权力中枢,看列列故事、听纷纭往事,见家国情怀、叹王朝兴亡……「养心期有为」!
养心殿清雍正朝以后的皇帝寝宫,也是清代数朝皇帝日常政务活动的中心。这里,曾有帝王召对臣工、批阅章奏的勤政劳形;曾有丹青吟咏、潜心礼佛的风雅诚敬;曾有宴飨祈福的天伦之乐;曾见证两度垂帘听政的衰乱之象;曾听闻自强之路的戛然而止,更不幸地弹出了千年帝制的终止音符。
走进养心殿,走近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的权力中枢,看列列故事、听纷纭往事,见家国情怀、叹王朝兴亡……
养心殿前殿明间是皇帝日常召见大臣、商讨政务和引见官员的地方。清代有官员引见制度,中下级官员入仕选拔、升迁调补、降革处罚时,须由王公大臣等高级官员引领在此处觐见皇帝。
养心殿前殿明间位置示意图
养心殿前殿明间复原陈列布展(首都博物馆展厅) 肖弋摄
清 红木宝座(养心殿陈列原状)长一六〇厘米 宽九〇厘米 高一〇二厘米原陈设于养心殿前殿明间故宫博物院藏
勤政亲贤「复原」
此处是皇帝批阅奏折、单独接见大臣、批阅殿试考卷等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勤政亲贤」匾、「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联为雍正帝御题,其他屏文为乾隆帝御笔诗句。
乾隆时,勤政亲贤西门上张贴各省文官督抚以下、知府以上,武官将军以下总兵以上的官员姓名,西壁上张贴全国各地缺分繁简单,标注某地政务的繁简程度,以便选用官吏。
清 紫檀雕花座甪端(养心殿陈列原状)原陈设于养心殿前殿明间故宫博物院藏
养心殿前殿西暖阁勤政亲贤位置示意图
勤政亲贤复原陈列布展(首都博物馆展厅) 肖弋摄
清乾隆 青玉蝶耳活环三足洗通耳高九·六厘米 口径一八·五厘米 足距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明 白玉镂雕云龙椭圆式墨床长九·六厘米 宽四·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 寿山石夔纹平台纽「勤政亲贤」方印通高五·二厘米 印面三·五×三·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雍正皇帝的一天
雍正帝胤禛(一六七八年~一七三五年),
为康熙帝四子,在位十三年,期间用兵西北、创设军机处、实行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制度、推行摊丁入亩、实施西南改土归流、密建储君,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堪称一个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时代。雍正帝是康乾盛世的关键推助者,其本人更以勤于政务、雷厉风行、个性鲜明而著称。
雍正帝即位后认为乾清宫是康熙帝居住六十余年的宫殿,自己不忍继续居住,遂移居养心殿。养心殿此后就成为清帝在紫禁城中的寝殿。
清 红、绿头牌故宫博物院藏
清 硬木奏折匣长三〇厘米 宽一五·三厘米 高五·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三希堂复原陈列
三希堂是乾隆帝的书房,原名「温室」。宋儒周敦颐提出士人修身当「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又此处收藏了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稀世之珍,故名「三希堂」。「三希堂」匾及「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联为乾隆帝御笔。三希堂内部陈设幽雅、古朴,自乾隆至今仍保持原貌。
养心殿前殿西暖阁三希堂位置示意图
汉 青玉蒲纹璧径八·九厘米 内径二·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牺尊长一三·五厘米 宽八·八厘米 高八·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三希堂复原陈列布展(首都博物馆展厅)肖弋摄
清 青玉莲蓬式香插口径一一·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檀边座青玉刻花卉图插屏长一九·五厘米 宽八厘米 高一七·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的雅趣
清朝的最高统治者,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都重视对汉文化的学习。乾隆帝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除创作大量诗文,还广罗历代及当时名家书画,品鉴、摹习。乾隆帝在三希堂内及与三希堂有关的大量文化活动,既有裨益于治道,亦陶怡情性,是其「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与儒雅之风的集中体现。
清乾隆 昌化石“乾隆宸翰”方印及印文印面八·四×八·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御制诗硃底 甲午纵皆二二·三厘米 第一页横九·二厘米第二页横一八·七厘米 第三页横九·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元旦明窗开笔
清帝从雍正年间开始,仿民间习俗举行「元旦开笔」写吉字。元旦(大年初一)子时,皇帝在东暖阁明窗设案,置寓意大清疆土、政权永固的金瓯永固杯,注屠苏酒,点玉烛,以笔端称「万年青管」、笔管刻「万年枝」的专用笔,写下对新一年的希望与祝福。写好的吉字则放入专门的黄匣内封存(并要求子子孙孙不许开看)。
垂帘听政
咸丰十年(一八六一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次年病故于避暑山庄,六岁的载淳继位,是为同治帝。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辅政八大臣。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一日,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正式在养心殿东暖阁垂帘听政,开始了晚清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时代。
养心殿前殿东暖阁位置示意图
清 青玉交龙纽“慈禧皇太后之宝”通高九·五厘米 纽高四·七厘米印面一二·七×一二·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同治十三年(一八七五年)十二月,亲政不足一年的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指定醇亲王奕譞之子、年仅三岁的载湉入继皇位,即光绪帝。慈禧太后以新君年幼为由再度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复原陈列(首都博物馆展厅) 肖弋摄
清乾隆 紫檀木嵌玉宝座(养心殿陈列原状)长一二二厘米 宽八五厘米 高一〇〇厘米原陈设于养心殿东暖阁故宫博物院藏
清 水晶七连环鼻纽“同治尊亲之宝”通高五·二厘米 印高三·一厘米 纽高二厘米印面四·七五×四·七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佛堂复原陈列
养心殿内仙楼佛堂初为长春书屋,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改建为乾隆帝专用的、修行密法的仙楼佛堂。佛堂以紫檀木七层无量寿宝塔为中心,呈曼陀罗格局,宝塔从一层通到二层,楼上绕塔南、西、东三面壁上供奉以五方佛为中心的组合唐卡,供桌上供奉佛像、佛龛、供器等。
养心殿前殿西暖阁仙楼佛堂位置示意图
仙楼佛堂佛教文物陈列(首都博物馆展厅)肖弋摄
清 画珐琅勾莲纹五供故宫博物院藏
清 包金顶银上乐坛城及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帝对藏传佛教的崇奉
乾隆帝笃信藏传佛教,数十年倾心研习佛学,平日更是以写经自修。乾隆朝的佛殿模拟西藏寺庙佛殿布置,几乎涵盖了西藏佛殿中的所有法像、法器;从西藏经青海、蒙古至京内外,增建了许多喇嘛庙;编译了大量的藏传佛教经典。佛堂建筑、法器以及制度化的佛教活动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藏传佛教文化体系。乾隆帝堪称清朝诸帝中对藏传佛教信仰最诚、研究最深、利用最好的皇帝。
清 黑石三大明王之密集金刚高三·五厘米 长三·四厘米 宽一·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黑石三大明王之威罗瓦金刚高四·二厘米 长三厘米 宽一·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黑石三大明王之上乐金刚高四·二厘米 长三厘米 宽一·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后殿
养心殿后殿区域以穿堂与前殿相连,共五楹,是皇帝的休息之处,也是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一处中国皇帝的卧室。清帝们往往于入冬至来年春天居住于此。正中偏东一间为皇帝的寝室,楠木雕花龙床上方悬「又日新」匾。西边一间是梳洗、更衣、饮茶之处,北墙上悬「天行健」匾。
养心殿后殿位置示意图
清 白玉葫芦式带盖鼻烟壶通高七·八厘米 腹广三·七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碧玉围棋子棋子径一·三至一·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体顺堂
体顺堂位于养心殿后殿东侧,曾名「隆禧馆」、「绥覆殿」、「同和殿」,光绪初年始称「体顺堂」。体顺堂是皇后在养心殿的居所,咸丰帝的慈安皇后、同治帝皇后、光绪帝皇后都曾在此居住。
养心殿体顺堂位置示意图
清 青玉透雕仙人乘槎长二一·二厘米 高九·六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镀金镶银片八角小座钟高三六厘米 底座一三厘米见方故宫博物院藏
清 “燕喜同和”款红地金彩喜字六节圆盒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银双喜字圆盒高七厘米 径一〇·五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燕喜堂、东围房、西围房
燕喜堂位于养心殿后殿西侧,曾名「臻祥馆」、「平安室」,光绪时改为今名。体顺堂、燕喜堂南侧各有一排东西向的围房,称东围房、西围房,是后宫嫔妃们的临时住所。
养心殿燕喜堂位置示意图
清 银烧蓝嵌玉石玻璃海棠式瓶粉色玻璃月季瓶景故宫博物院藏
清 掐丝珐琅双喜字灯故宫博物院藏
清 紫漆嵌牙钿梳妆台(养心殿陈列原状)长九〇厘米 宽六〇·五厘米 高一八〇厘米原陈设于养心殿东围房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造办处创始于康熙初年,是执掌宫内器用制造的机构,由内务府管理,初设于养心殿,后移至慈宁宫茶饭房,故习惯称养心殿造办处。造办处荟萃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逐渐扩设匠作达六十一种,有「造办处六十一行」之称。造办处制器的类型、工艺、材质、造型、纹饰等体现了皇家的礼仪、审美等需求,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
清雍正 雍正款画珐琅牡丹纹双连盖罐高四厘米 内口长八厘米 足八·六x三·三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帝对珐琅器皿绘制与烧造要求严格,一批宫廷画家如贺金昆、谭荣等,都曾参与绘制珐琅彩器皿。据档案记载:“雍正六年二月二十七日,郎中海望奉旨:……尔等近来烧造珐琅器皿花样粗俗,材料亦不好,再烧造时务要精心细致,其花样着贺金昆画。”
清乾隆 乾隆款釉里红团龙纹葫芦瓶故宫博物院藏
清 仿哥釉鱼耳炉故宫博物院藏
唐英(一六八二年~一七五六年),曾任造办处郎中,擅绘画,继郎廷极、年希尧之后于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唐英潜心钻研陶务,“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接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于物料、火候、生尅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深得雍正、乾隆二帝的赏识。期间督烧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在仿古超古的同时也注重创烧,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均有新的突破,还创制出很多新奇的品种,如转心瓶、交泰瓶等。
清乾隆 乾隆款碧玉光素碗口径八·三厘米 高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镀金嵌累丝长方盆玉石玻璃石榴盆景(养心殿陈列原状)通长六五厘米 通宽五二·五厘米 通高八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錾胎珐琅筒式盆碧玉万年青盆景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所藏像生盆景工艺复杂,多为造办处“玉作”、“牙作”、“累丝作”等合制,花卉植物由各类玉石、染牙等材质模拟而成,底座有铜镀金、珐琅、漆器、碧玉等多种质地。盆景题材多有吉祥寓意,石榴因籽多而代表多子多孙。在冬日寒冷的北方,宫廷内以像生盆景点缀,是为清宫陈设佳品。
「养心贵有为」!
从雍正帝移居养心殿至清帝退位,一百八十余年间,清朝由极盛而渐衰,终至国门洞开、疆土离析,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期间清帝们在同样的殿宇内生活起居、治国理政,都强调恪遵「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祖训和「乾纲独断」的家法,但时事不同、最高统治者的性情禀赋各异,在这两个因素交互作用下,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线路、帝国的命运和最高统治者个人因素紧密相关。
换言之,能正确审时度势而又有锐意改革的魄力,还要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不辞苦辛,这样的帝王做到了人治的极致,也才能开创王朝的盛世,如雍正帝一个以改革和勤政著称的皇帝。乾隆帝则反复提出帝王要「有为」由「养心期有为」到「养心贵有为」。从王朝盛衰与跌宕起伏的历史中不难看出,养心殿里的「有为」也只能藉由改革和勤政来实现。
然而,对养心殿里改革和勤政的期许只能系于皇帝一人,这是「惟以一人治天下」的必然结果。其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这又是经过历史反复印证的现象。因此,历史需要走出养心殿。
(本文所附线图皆为何蓓洁女士提供,雷欢玲子绘图。)
清 铜鎏金毗卢佛通高三二·五厘米 底宽二五·二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清 铜鎏金无量寿佛通高二〇·六厘米 底宽一四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期是宫廷佛像制作的高峰,乾隆帝本人亲自参与设计督造,如提出修改建议:“四臂观音哈达板了,照释迦佛哈达一样往像里做,还要长些。”还指出威积金刚矮了,要长高三分,而且还御笔画出纸样,交匠作照画样修改。
养心殿后殿西尽间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