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2017-01-19 23:23:56刘丹丹东市中心医院消化科辽宁丹东118002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23期
关键词:穿孔息肉内镜

刘丹 丹东市中心医院消化科 (辽宁 丹东 118002)

内镜下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刘丹 丹东市中心医院消化科 (辽宁 丹东 118002)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5例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分析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1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ESD完整切除病灶60例,ESD分片切除15例,EMR切除病灶50例。ESD手术时间45~150min,平均(80.29±8.86)min;EMR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31±4.65)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胃息肉20例,胃早癌25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30例,结肠息肉50例。125例患者经ESD及EMR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7.60%(122/125),穿孔率为6.40%(8/125),出血率为8.00%(10/125),穿孔及出血患者经积极处理后,效果良好,患者可顺利出院。结论:在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施以EMR和ESD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对病理评估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癌前病变 胃早癌 内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胃早癌及癌前病变隐匿性较高,约有70%的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无体重减轻、贫血、腹痛等明显症状,且特异性症状也较少,在早期极难确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当前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常用治疗方式[1]。作者旨在探讨内镜下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以期为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提供临床实践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5例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40~80岁,平均(56.69±3.32)岁;病变性质主要包括结肠息肉、胃息肉、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胃早癌;病变部位:贲门部10例,胃窦部25例,胃角25例,结肠45例,直肠20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腹部超声扫查,均显示无病灶转移,胃早癌患者内镜显示病变部位均位于黏膜层,且均未侵入肌层。

仪器设备:手术器材主要包括奥林巴斯CF-Q260AI内镜、注射针、热活检钳、钛夹、末端绝缘手术刀、圈套管、钩刀、透明帽等。

1.2 方法

1.2.1 EMR治疗

对于长蒂息肉患者,注射1~10000mL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然后将圈套尽量靠近管腔侧同时予以息肉切除术治疗,使用金属夹对创面进行夹闭.对于部分蒂较粗息肉者,则使用金属夹夹闭其基底部。

1.2.2 ESD治疗

采用靛胭脂对病变部位进行染色,待染色后确定好病变的部位,同时使用氩气标记好病灶的边界,将1~10000mL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对黏膜下实施多点注射,以充分抬举病变部位,然后使用HOOK钩刀沿病灶边缘外侧切开黏膜,同时使用末端绝缘手术刀剥离黏膜下层,在剥离过程中注意进行多次黏膜注射,以尽可能完整切除病变黏膜。对于病灶较大的患者可使用圈套器行分片切除术。在治疗过程中,注意做好止血处理,同时选用热活检钳或氩气刀予以止血及创面处理。

1.2.3 术后处理

术中取出切除病灶后保存送至病理科诊断,以明确癌变类型。手术后第1天,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手术后予以胃肠减压,同时静脉予以预防感染、止血、抑酸治疗。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咽喉痛、穿孔、出血、腹痛腹胀等症状的发生。若手术后出现腹痛或胸痛,应及时予以CT、超声、腹部透视等检查治疗。若患者出现创面出血征兆,及时予以胃镜检查,以尽快找出出血部位,并及时进行止血。当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降低、腹膜刺激征、血氧饱和度降低、腹部膨隆、剧烈腹痛等表现时则提示可能出现穿孔,若手术过程中出现穿孔,应在内镜辅助下使用钛夹将穿孔部位进行夹闭。手术后3d若无出血和气肿可予以流质饮食,注意少食多餐。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EMR和ESD的手术情况

1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ESD完整切除病灶60例,ESD分片切除15例,EMR切除病灶50例。ESD手术时间45~150min,平均(80.29±8.86)min;EMR手术时间30~60min,平均(40.31±4.65)min。

2.2 术后病理结果

本研究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胃息肉20例,胃早癌25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30例,结肠息肉50例。

2.3 治疗效果

125例患者经ESD及EMR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7.60%(122/125),穿孔率为6.40%(8/125),出血率为8.00%(10/125),穿孔及出血患者经积极处理后,患者效果良好,可顺利出院。

3.讨论

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淋巴结清扫术、根治术是以往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常用方式,上述治疗方式的特点是住院时间长、风险高、并发症多等[2]。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微创手术在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应用越来越广泛。ESD治疗由于其创伤小、痛苦小、恢复快等特点,患者的接受度更高[3]。在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ESD治疗,可对病灶进行完全的切除,并能获得完整的病理标本,同时还有利于明确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浸润程度。

出血、穿孔是ESD手术的常见并发症,术后24h是出血、穿孔的高发期,且出血是ESD手术无法避免的并发症,出血的大小与手术技术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4]。因此手术前应注意严格抗凝、术后及时处理出血、术后及时预防出血等。为减少剥离中出血的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对于黏膜下小血管,应使用勾刀头直接电凝止血;②对于黏膜下层比较粗大的血管,可使用热活检钳钳夹血管,并进行外拉,待热活检钳与管壁完全脱离后方可使用电凝进行止血。若上述方法均达不到有效的止血效果,可使用金属夹夹闭出血点[5]。完整切除整个病灶后,可使用氩等离子电凝技术处理创面的小血管。术中出血是ESD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往往采用止血夹、电凝等预防和减少出血。作者体会,ESD的绝对适应症主要有胃黏膜高分化腺瘤、分化型黏膜;相对适应症有无合并溃疡且≤2cm的未分化型黏膜内癌、合并溃疡且≤3cm的分化型黏膜内癌、未合并溃疡且>2cm的分化型黏膜内癌[6]。因此,临床实际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综上所述,在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施以EMR治疗和ESD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对病理评估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 陈祝勇.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效果[J].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2] 赵泽国,程太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3):149-152.

[3] 张韵婷,操寄望,季梦遥,等.色素胃镜对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25(5):513-516.

[4] 徐威,姚平,徐美东.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129-130.

[5] 蒲华云,段惠春,祝杰.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89例临床分析[J].甘肃医药,2017,36(7):583-585.

[6] 令狐恩强,卢忠生,冯佳,等.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11):964-966.

Clinical Analysis of Endoscopic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LIU Da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Dandong Central Hospital (Liaoning Dandong 118002)

1006-6586(2017)23-0056-02

R735.2

A

2017-10-05

猜你喜欢
穿孔息肉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12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2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效果研究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老年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分析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自发性乙状结肠穿孔7例诊治体会
西南军医(2015年6期)2015-01-23 01: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