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摘要: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探索过程中,涌现了诸多革命史上前所未有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在俄国革命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其中列宁“一国胜利论”独辟蹊径,适应俄国革命的同时,是对共同胜利论的坚持、发展和理论创新,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一国胜利”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需要所有或大多数国家工人的联合努力的思想,对于俄国革命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一国胜利论;帝国主义;革命;资本主义
一、一国胜利论与共同胜利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几个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于大体相同的时间内发生并相互呼应和支持,才能够取得胜利。在他们逝世以后,列宁又提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很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了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从而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后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发生发展证明了一国胜利理论的正确性。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之间,不存在什么原则性的差别和对立,两者不同之处只是由于各自所处时代和历史条件以及革命条件不同造成的。
首先,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时代的产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理论,是他们立足于对当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际情况的理论分析做出的结论。而后来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则是根据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情况提出来的。无论是“一国胜利论”还是共同胜利论,都是从各自所处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做出的探索,时代条件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认识对象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程度的限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是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的理论前提。而这一规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后果是不同的。因此,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多次谈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指出这是由私有制和竞争造成的必然结果,但他们并没有将其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垄断组织的快速发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地、跳跃式地赶上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得特别明显。正是根据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因此,列宁得以把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概括为资本主义的一条客观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
其次,应当看到,无论是列宁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对“同时胜利”必然性的认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理论分析之上。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则较多地建立在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总结之上。对哪个国家最有可能首先爆发革命的预测,起初,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偏重于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对此予以考虑。后来,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从社会政治发展状况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同时发生革命至少应包括哪些国家的认定,恩格斯起初断言,至少应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但他在晚年的一些论述中,只是谈到了英法德三国,没有把美国包括进去。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战争有可能使社会主义革命在个别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理论首先是就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情况而言的,而不是指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胜利。在得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结论时,列宁并未直接和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问题。在列宁得出这一结论的时候,俄国尚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因此他还是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身上,而认为俄国革命只能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是列宁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两种政权并存的情况下才提出的。后来,在列宁逝世之前,又逐渐形成了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俄国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理论的发展是伴随革命实践的深入而实现的。
二、“一国胜利论”与俄国革命建设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发展变化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具有内在的创新机制,它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变换其内容的,新的时代会给它带来崭新的形式。历史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就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基本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所以一国胜利论是对共同胜利论的坚持、发展和理论创新,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
“一国胜利论”是列宁对俄国革命形势做出判断,反复斟酌之后的产物,并不是臆想而是符合俄国国情的产物。在欧亚大陆的正北方的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建立过无产阶级专政。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革命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俄国又是世界资本主义攻击的对象,再加上国内白俄匪帮的反抗,当时俄国的国内形势极其严峻。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讲过,世界其它国家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列宁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胆略,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一国胜利论、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晚年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终于找到了适合当时俄国情况的建设道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走上执政地位的俄共(布)党,如何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以极大的努力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形式、内容和任务、基础和领导等问题作了详细论述,不仅大大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胜利学说,而且也为巩固俄共(布)七十多年的执政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其它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国胜利论”是俄国革命特有的产物,也是对马恩共同胜利论的继承和创新。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无产阶级道理的探索,给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无数的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定政策措施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保证各部门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稳步、高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新彭.关于“一国胜利论”及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认识[J].理论导刊,2008.
[2]赵士国.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M].人民出版社,2006.
[3]李心华,辛桂清.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再探讨[J].社会主义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