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学罗
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作文的“悟性”。所谓悟性,即是学生自我感知,体悟文章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而悟性的获得,既需要学牛广泛的阅读、勤奋的写作实践,又需要教帅高屋建瓴的点拨与评析。作文教学中怎样点拨,如何评析,比较法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文教学中的比较主要表现为:审题比较、语言比较、立意比较、构思比较等。
一、审题比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写作文首先要仔细审题。审题就是要审清作文题目的含义(包括字面意义、隐含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弄清作文体裁、写作范围、表达的人称、突出的重点等。例如写《这件事教育了我》、《生活就是这样》之类的题目,粗疏一看差不多,认真辨析有区别。一是题眼不同,前者的题眼是“教育”,后者的题眼是“这样”;二是选材范围、表达的人称有区分,前者只能写一件事,用第一人称,后者可以写一件事或几件事,可以用第_八称或第三人称写;三是写作侧重点不一样,前者在写完一件事后,必须突出这件事对“我”的教育作用,后者则必须突出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把一组有某种关联的题目放在一起比较、辨别,审清每个题的具体要求,避免学生作文出现重大失误。
二、语言比较
一篇好的文章,其中一定不乏精彩的语言,而对这种精彩语言的体悟,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比较、分析。我曾设计过一道小作文训练题,要求学生补写小小说《剪枝》(选自《微型小说选刊》99年第二期,作者相裕亭)中的一句人物语言:
阳春三月,老主任办公桌上那盆春竹所冒出的新枝窜出老高,且粗壮挺拔!
对面桌新来的大学生小黄美其名曰——后来居上。
每逢来人观赏,小黄都这样讲。
这天,又一帮人听了小黄的评价后,老主任不声不响地摸出剪刀,“咔嚓”一声,将新枝从根部剪掉,并深恶痛绝地说:“……”
老主任究竟说了一句什么话,我让每个学生先写,再念出来,然后大家讨论,推举了三句写在黑板上:
1、这枝该剪得了。
2、这枝窜得太高了。
3、谁叫你“后来居上”?
通过比较、分析,大家都觉得2句、3句比较符合本文内容,但这两句是不最好的呢?最后,我公布作者写的:
4、太张牙舞爪了!
再来比较2、3、4句。从句式上看,2句陈述,3句疑问,4句感叹,显然第4句更好,更能突出老主任“深恶痛绝”之情。从表达的内涵上看,“太张牙舞爪了",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主任对新枝“窜出老高,且粗壮挺拔”的看不惯,对小黄美其名曰“后者居上”的怨恨与仇视,又显得较为含蓄,符合老主任做事“不声不响”的性格特点。
三、立意比较
比较立意是用比较的方法探求同一篇作文(或同一写作素材)从不同角度确定文章中心的教学活动。我在指导学生怎样立意的作文训练中,同样以《剪枝》为例,要求学生补写一段结尾,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小黄看见了老主任“不声不响”的举动,笑着说:“来年春天,勃发的新枝一定会更粗壮挺拔!”
而原文作者写的是:“一旁的小黄见状,额上顿时冒出一层细密密的冷汗……”
原作者想表达的是旧的力量、腐朽的东西对新生力量的扼杀,而新生力量却害怕了,退缩了。而学生补写的结尾却突出了新生力力量的抗争,透露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显然后者立意更高、更积极。
四、构思比较
构思比较是用比较识别文章构思优劣的方法。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不重视结构,不讲究构思,常写得平铺直叙。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过多次续写训练,仅举续写小小说《错》(选自《微型小说选刊》99年12期,作者高莹)为例,比较不同的构思(附原文前部分)。
一次数学测验后。
年轻的数学老师发下所有的数学试卷,然后在黑板上写下这次考试的所有答案。他说,此答案仅供参考,希望同学们自己去纠正自己的错误。
梅是中等生,数学成绩平平。这次测验中梅的分数是居中。梅盯着黑板逐题逐题地对着答案,又一一查看出错原因,梅习惯这样。梅在数学上的粗心大意使梅失去了不少分数,老师则说她没有数学细胞。
突然,梅发现了一个错误,一个老师的错误。那道选择题显然是老师的答案错了,因为他没有考虑函数的定义域。梅为这一发现而不安。
周围的同学在安静地对着答案,没有谁注意到那个错误,也没有谁注意不安的梅。梅想举手告诉老师,可她没有这个勇气。
老师正在教室里踱步,他的嘴角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的目光始终围绕着坐在教室前排的尖子生们。梅感受不到那种光辉,可梅还是兴奋的涨红了脸,她捏了一下手心,手心里有汗。
同学们写着算着,那种沙沙声让梅欲欲跃试,她终于还是举起了手。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
我把事先印好的《错》的前部分发给学生,要求仔细、认真阅读,把握原文语言特色,揣摩作得思路,续写后半部分。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构思:
1、梅举起的手老师完全没注意,梅只得放下,梅在兴奋与失望中,下课铃终于响了。
2、老师终于发现了梅举起的手,梅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老师表扬了梅,说梅才是真正的“尖子生”。
3、梅反复举了几次手,老师始终没有看见,忽然一个尖子生举手,老师一眼就看见了,表扬了这位尖子生。
应该说,三种构思都合情合理,但一、二种构思显得平淡,第三种构思有起伏,形成对比,略高一筹。但原文究竟是怎样构思的呢?我在作文讲评时,把后半部分发给学生,要求对比自己的作文阅读(后文部分略)。
通过原文与学生补充的后半部分多种比较,显然,原作者构思独具匠心,合情合理,起伏跌宕。这一构思,很巧妙地突出了标题“错”的真正内涵。
在作文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运用比较的方法,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比较、辨析,让学生去感知、体悟作文的语言、结构、立意、构思等,教师适当点拨、评析,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