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发展制约及发展方向的思考

2017-01-17 22:42陶冶
东方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康定甘孜州农牧民

陶冶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川呈南北纵列式排列,是四川省3个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藏区。该州气候主要属青藏高原气候,随高差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态势,其特点是降水少、气温低、冬季长。该州经济呈地域分布特点,平坝河谷为农产区,高原草地以畜牧为主。该州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和“茶马互市”的中心,是历史上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腹心带。就人口分布而言,全州辖18个县、1个区,总面积为15.3万k㎡,境内有藏、汉、回、彝、羌、纳西等25个民族,总人口95万人,其中,藏族占78.7%,汉族占17.8%,彝族占2.8%,其他民族占0.7%。

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位于甘孜州东部,县辖3镇18乡总面积11485.5 k㎡。康定作为藏汉“茶马互市”的重镇,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以藏民族为主,有藏、汉、回、彝、羌族等17个民族共存,多种文化共融的特色文化走廊。其中以藏族为主占65.8%,汉族32.7%,其他少数民族分别占总人口1.5%。全县地形复杂多样,大雪山脉之折多山将县境分为东西两大部,县境内海拔最高点7559米,最低点1390米,县城所在地炉城镇的海拔2560米。

一、康定教育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采取一系列特殊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加大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工作力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 始,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和有关省、自治区的高校开办高校民族班、预科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就目前教育状况而言,康定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学校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党和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近几年,甘孜州实施“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费)、“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和“9+3”免费教育后,对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校学生人数、教师人数都有大幅度提高,而且经布局调整,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布局基本合理的教育体系,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二、康定教育发展制约

近年来藏区各地的教育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回避藏区学校教育事业整体水平还较低的现状,与内地和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教育发展缓慢且差距大

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康定县幼儿教育发展非常缓慢,具体体现在园所数量少、幼儿入园率低、城乡差异悬殊、幼儿师资不足等方面。全县只有3所公办幼儿园(其中1是甘孜州所属),1所具有一定规模的私立幼儿园。还不及发达地区一个县所具备的幼儿园数量,特别是农牧区几乎没有幼儿园。幼儿教师的数量也非常少,与众多的幼儿人口基数相比,还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幼儿园所之间,办园水平差异较大。一是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差距很大。二是县内城乡差距较大,除了炉城镇、姑咱镇以外,其他各乡镇、村落几乎都未开设适合3-5岁幼儿的幼教机构。

(二)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原因康定被折多山将县境分为东西两大部的,既城区和牧区。在城区中小学入学率和毕业率相对稳定。而牧区最近几年中小学入学率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毕业率、辍学不容乐观。辍学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大量本该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流落在学校外面,他们或帮家里放牧、或做农活、或外出打工、或做家务事、或上山挖草药、或流落街头村边、或到寺院接受寺院教育。我认为导致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家长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不够或者根本就没有受过教育,导致他们认识不到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方面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语言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教育成本高而教育收益低,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农牧民的教育需求,农牧民对学校教育没有期望等。因此,很多农牧民让孩子学习完基本的读写算就离开了学校,而这一要求到小学三、四年级时基本能实现,所以到了小学高年级辍学人数剧增。

(三)职业教育薄弱不健全,依托当地学校和国家政策

康定县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而且规模小、投入少、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整个甘孜州只有4所中专,甘孜州卫校和四川省藏文学校,欧亚职业技术学校和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而康定县原来的康定师范校、财贸校、工校、林技校、农牧校与四川民族学院合并,是甘孜州唯一的本科院校。这几所学校都在康定县辖区范围内。目前四川民族学院除了各类师范专业以外,只有藏文系、环生系和旅游管理系三个系部设有甘孜州当前急需人才的专业。而且环生系和旅游管理系的学生,90%以上来自州外,而来自州外的学生很少留下工作。所以专业结构不合理致使职业教育与当地的人才需求不协调。目前,康定需要大批的医务工作者(因各乡建有医疗站)、藏汉语兼通人才(因需要对外交流)、懂现代农牧业生产的技术人才(因康定县大多数地区属于农牧区,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旅游业服务人员(因康定县旅游资源丰富)和民间工艺品加工人才。目前只有甘孜州卫校和四川省藏文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所以,想进这两所学校的学生特别多,但因招生名额有限,每年只能招收几百名学生;而欧亚职业技术学校和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汽修人员、厨师等,需求不大,愿意进这两所学校的人数不多。

由于职业教育所花费用高,很多农牧民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据调查,职校生每年花费7000-10000元左右,而康定很多地方,农牧民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所以,很多农牧民无法让孩子进职校学习。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四川省委、省政府2009年启动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9+3”免费教育启动后,农牧民进职校的积极性很高,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对“9+3”免费教育学生不仅免除学费,而且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第三年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费补助。

(四)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康定由于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外地教师苦于环境的艰苦,很少流入,即使有少部分因内地就业困难而到这些地区的工作者,能长时间留下的也很少。而由于本土教育资源的匮乏,使本地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最终导致中小学教师素质偏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在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不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一部分属于民办教师转变人员,一部分属于代课教师,一部分属于教育系统内部家属、子女,一部分属于非师范生。

其二,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不达标,专业结构不合理。目前的中小学教师中大部分属于中师毕业生,还有一部分属于高中生、初中生,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小学生,形成高中生教高中、初中生教初中、小学生教小学的局面。虽然,现有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数都持有专科文凭或本科文凭,但几乎都属于非全日制学历,只有部分教师属于全日制本科生,而研究生则屈指可数。另外,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教师非常缺乏,很多中小学根本没有这些专业教师。

(五)教育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原因,学校教育欠账较多,加之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政拮据,对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四川省十年行动计划”和“两基攻坚计划”的支持。由于投入少,使得很多该建的校舍无法建设。以康定县初扎小学为例,该校位于大渡河沿岸的半山腰,交通非常不便,从公路到学校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教师们只能周末到姑咱镇采购一周的日用品并背上山。该校有6个教学班,有6间石头和泥土构成的教室,已经是危房了。教师宿舍的条件更差,可以用无法遮风避雨来形容,一到下雨天,教师们把所有的器皿拿出来在房内接雨水,到了晚上,只好用木板把门堵住。维修教师宿舍,如果请村里的木工和石匠,大概需要2000多元,但学校拿不出这笔钱。该校因为工作生活环境太差,几乎没有老师愿意长时间留在这里,过两三年都离开了,要么调离,要么直接辞职。在各个乡镇,类似于这样的学校很多,甚至很多学校的条件比这所学校还艰苦。

三、发展藏区教育的思考

藏区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发展困境。综上所述下面是我对发展藏区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农牧民家庭进行教育重要性的宣讲,由教育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组织、配置专业的人员进行流动式宣讲,让农牧区学生家长意识到让孩子受教育重要性。并且对农牧民的教育需求和藏区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大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把适合农牧区生产生活的藏族传统文化、现代农牧业生产知识技能整合到基础教育课程中。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使农牧民及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样,因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而辍学的人数就会大大减少。

(二)协调教育机构,开展以教育部门牵头,公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的本土互助的教育发展模式。针对城区和农牧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情况,由教育部门牵头并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本地发展较好的公办和民办学校对农牧区较差的学校进行对口支援,并且把这种形式纳入对教师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项目里,使之成为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空口白话。形成公办和民办、城区和牧区的学校共同繁荣、有序发展的格局,坚持以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和公共财政为引导或补助,调动社会资金,构建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举办者投资、社会捐资、学校自筹等多元办学模式。

(三)依靠党的扶持政策,有针对性的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深入落实并加大“9+3”职业教育力度,针对藏区专业人才稀缺,个别领域人才空白的情况,在政策平台的支持下有目的性的联系相关职业学校的同时开展宣传引导提高稀缺专业的学生就读人数,从而在短期内培养大量适应藏区生产生活的技术性人才,为藏区发展储备本土力量。

(四)加大投入,改善教育因素,实现教育蜕变。一是根据“普九”标准所需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同时,改革基础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建立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二是根据目前教育发展情况及藏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府不仅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而且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关注民族教育,依靠社会力量共同繁荣教育事业。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质低且部分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状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藏区特别是农牧区教师的待遇,改善其生活工作环境,以保证弱势地区能留得住优秀教师。

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关爱扶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藏区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甘孜藏区教育现状及思考_叶晓彬

[2]我国少数民族教育60年_回顾与思考_陈立鹏

[3]新中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回顾_舒松

[4]语言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公平性研究_郭慧香

[5]为藏区学生铺就成才路—四川省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纪实_傅明,周红

猜你喜欢
康定甘孜州农牧民
《康定情歌》用文艺镌刻山下的不朽恋歌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康定:酒,或散文诗(随笔)
康定行吟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