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轻圆
摘要:做好初高中新教材的教学衔接,是高中第一学期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的变化,新教材改革后如何将初高中知识进行衔接,更好的完成教学,成为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教材;高中教材;衔接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高中历史教科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由原来的根据时间的编排方式,发展为现今的主题模式,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而高中历史专题式模块化的编排体是以初中通史学习为基础的,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必须成为高中教学的宏观思考。我们的应对策略是扬长避短,因势力导,即充分认同他们的长处,认真研究存在的不足,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得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新课标初中教材的特点
1、知识内容合理选择
选择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知识内容。具体来说,就是选择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尽量减少知识密度,增大知识跨度,大量删减旧教材中一些繁琐的,或者是偏离主题的知识内容,选择一些对初中生比较有用的知识。教材每课都有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文物、图画等。如在介绍历史人物时,不仅描写人物的活动和作用,还注意补充人物的品格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规律。以《美国的诞生》为例,教材不仅仅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更是在课前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五月花”号,和当时英国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殖民据点,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结合初中学生经验型思维特点,合理的运用图片等,使学生对独占前的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材每课都配有学习导言。它虽然很短,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课文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些问题来展开的,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本课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的了解。课文的正文,有大字和小字两种不同字体叙述的内容。其中,大字部分的内容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小字部分的内容是大字内容的补充和扩展,同时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的能力,所以探究式学习方式更是被普遍使用。在初中教材中,学生的一种自主能力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课前和课后的讨论,探究中得来的,因此,课后的探究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3、要求学生的参与性加强
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需要学生更多的加入到课堂活动中来,以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就《美国的诞生》来说,中间加入了“想一想”的环节,就英国官吏和殖民地人民对于征税的两种不同看法进行辩论,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标高中教材的特点
1、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
以基本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强化教材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新课标历史教材在体现基础知识教学时,不再把历史学习当成对历史知识简单的机械识记,而是注重对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和启发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发挥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掌握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观察与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2、体现时代精神,拓展教材的教育功能。
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同时,着重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优秀品德的传承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国情教育和国际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3、注重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构建互动体系。
教材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从教学的基本过程出发,尽可能注意揭示知识获取的思维过程,体现学科探究活动的规律、技能和技巧,一般先质疑,再思考,后活动,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特点
1.知识面宽而缺乏系统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实施后,对知识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同时,由于中考招生方案的调整和倾斜,学生对音、体、美等课程比以往重视,部分学生的艺术天赋和才华得以挖掘和展示。但由于强调了知识的广度而淡化了深度,学生对某些学科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途径获得的,他们对这些知识的把握是零碎的,学科知识体系也是模糊的。
2.自信心足而缺乏耐挫力。
新课改首次提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磨练,不少同学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有所增强,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喜欢参与活动、展示自己,希望轻松愉快的课堂模式;他们渴求民主,渴望成功,乐于助人,关心同学。同时对活动的结果非常关注,但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常常估计不足,容易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大。
3.好奇心强而缺乏主动性。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探究、合作、交流、实践的能力得到加强。有部分同学也想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究,但由于中考的制约,绝大多数人只是在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为应付考试而做的一些机械练习。尽管很多同学在初中的学习热情很高,但其内驱力只是升学,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而不是其自觉行为。
高一学生的这些特点,是我们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工作的出发点。
四、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
初中和高中的教材在课程目标和要求上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的优点是概括性很强。但是有些比较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使学生不容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思维。高中教材却以专题教学,专业性较强;与初中相比,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想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
另外,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和积累是完成高中学业取得优良成绩,并能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重要手段。在很多初中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并不重视历史,考试前划划书,背一背就是学历史。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指导要求学生,在继承衔接初中时期记忆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1、从高中角度连接初中教学内容
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初中历史教材虽已涉及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史实,为高中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初中教材对1787年宪法的制定、联邦制和总统制只是一笔带过,不提两党制,只讲了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矛盾,不仅如此,受目前中考体制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初中历史知识薄弱,因而课前应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内容,并将课堂上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交于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过程。高中生的思想正处于不断成熟的阶段,所以应正确引导学生的科学思考、理性思维和感情的升华。所以在课前进行好两种教材之间的协调是很必要的。
对照初高中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并不是完全没有关联。《美国的诞生》中主要介绍的是美国独立运动的背景、过程、意义以及《独立宣言》的发表。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则介绍殖民地的形势,1787年宪法的颁布和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针对初中的已学内容,在进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的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简略的提一下独立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作为一个复习的内容而不需要完全拓展,这样课程重点就可以放在高中历史课标所要求的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的讲解上。
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我们可以借助央视《大国崛起美国篇》中的片段节选进行导入: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然而,五百年前,这片广袤辽阔的陆地却是印第安人世代生活的家园,他们挥洒着与生俱来的激情,培育了独特的风俗。直到15世纪,欧洲人发现了这片新大陆。从此,欧洲各国的移民蜂拥而至,一个个殖民地相继出现。到18世纪,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起13个殖民地。美利坚合众国的起源,正是从这13个英属殖民地开始的。这样我们就很好的把学生的记忆唤醒了,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进行互动,将美国独立的过程进行排序,在梳理知识点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之后,重点放在了1787年宪法的讲解上。
在讲述1787年宪法的时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
设问一:如何使美国现有的邦联政府变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设问二:众多宪法的制定者选择照搬他国经验还是选择创新?
设问三:为什么宪法制定者能够创新?
总结学生的回答:美国一大批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对即使是君主立宪的君主仍然深恶痛绝,所以更不会接受当时世界普遍实行的君主制,他们认为未来的美国应该是共和制。在这样的一个共识基础上,1787年5月25日12个州派来的55名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大会,经过近4个月激烈的讨论,最终在1787年9月17日制定出了一部宪法。接下来就可以引出对于《1787年宪法》的进一步学习。这样我们就很好的把学生的记忆唤醒了,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将独立初的背景、经过一笔带过,将重点放在了1787年宪法的讲解上。在讲解三权分立的政府构成时,要着重把握“分权与制衡”原则,这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这也需要联系当时的资产阶级政府的建立来谈。
再者,初中的内容更重视的是趣味性的东西,所以想要将其引导到高中的内容上来说,在单就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上来说,就需要联系到当时美国建立时的一些问题,美国的两党交替执政,是美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共同政体的一大特色。
最后通过对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异同,达到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从初中角度连接高中教学内容
初中教材主要讲述的是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来克星敦的枪声、《独立宣言》的发表和独立战争的胜利三大块内容。更加注重的是对于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的讲解。课本中加入大量的图片和小字部分的解释,以及“想一想”部分的内容,希望更直观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材内容生动化。
为了联系高中部分的内容,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教材内容扩展化,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所学知识内容与以后可能学习的内容相关联。例如在讲述《独立宣言》的发表和独立战争的胜利的部分内容中就涉及到了1787年宪法的内容。虽然在教材中只是谈到了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并且交代了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所享有的权力,但并没有就此内容进行清晰地讲解,因此,为了联系高中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在此处将高中部分的“三权分立”的概念引出,稍微透彻一点的将三者间的关系以脉络图的形式标出,是学生的脑中对此有一些概念,可以在高中学习时方便回忆知识。
再者,在学习最后独立战争胜利的意义时,也可以联系当代美国的发展问题,引出两党执政的话题,为高中的学习埋下伏笔。当然在初中的课堂上更注重的是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而非强硬的记忆学习。所以,我们对于高中知识只需要点到即可,让学生产生印象,而不是一定要记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无论是对于初中的教学还是高中的教学来说,将初高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都是有很大意义的。但更多的是对于高中教学的帮助性。用初中所教的基础知识加以辅佐高中的历史教学,可以使高中历史的学习更加系统、具体。所以,我们要在备好课的基础上,将教材融会贯通,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困难与教学对策》,刘红首,《科教文汇》,2007.12
[2]《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黄慧虹,《教学法研究》
[3]《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阚韶辉,《教学研究》
[4]《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做好初高中衔接》,林春连,《学科教学平台.历史》
[5]《略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周晶,《新课程研究》
[6]《浅谈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和突破》,陈惠菊,《教坛一角》
[7]《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董学武,《课程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