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入格教育

2017-01-17 18:45黄远见
东方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渗透语文教学

黄远见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入格教育渗透。笔者从语文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性质和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两方面论证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入格教育渗透。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进行入格教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入格教育

德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并力求生动、形象化。要寓德育于丰富多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语文学科肩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任务。”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进行入格教育渗透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语文学科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性质

1、语文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称之为核心课程。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青少年中学毕业后,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要有文化科学知识。语文学科的职责就在于训练学生的这种语文能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交往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去适应瞬息万变的新形势,去面对自己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中出现的新问题。

2、语文的含义。

语文,从认识程度上讲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综合学科。语文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全称。语文教学应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根据语文的含义,在教学生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有机进行。

3、语文学科的思想性。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语言的工具性质,革命导师曾经作过精辟的论述。列宁在《论民族自决权》中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斯大林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毛泽东说:“学生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这些论述,明显而充分地说明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也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这些文章,没有一篇不反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或直接说出,或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好的文章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对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语文教材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情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内容。

二、语文教学教育的目标要求

1、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要求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要求的理解。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概括地说就是“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体地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四种”语文能力,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四种”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因此,语文学科的地位、性质、含义及其思想性和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德育渗透上下功夫,达到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

1、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我们所说的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政治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思想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等。道德教育包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行为规范等。心理品质教育包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

2、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编排的分散性。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按语文本身规律进行的,多种因素的德育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分散在各册课文里,相对而言没有整体的规律可循。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入格教育活动手册》来渗透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如:学会感恩、幸福一生,学会学习、学会择友。

3、德育内容的潜藏性。语文教材的德育内容深深地潜藏在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问,大都不宜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教师在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深层挖掘,准确把握思想教育的精髓,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进行教育。

4、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性、同步性,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渗透”,渗透的特征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掌握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特点,遵照文道统一的原则,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中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

1、“文道统一”原则的含义。

文道统一原则又叫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其含义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一定要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这里说的“文”、“语文教育”指的是课文或作文的语言形式,即语文知识的教育;讲的“道”、“思想教育”指的是课文或作文的思想内容,即道德、情感、情操、世界观、美育等等的教育。

2、正确使用“文道统一”原则。

(1)文道统一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去运用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随时以健康的思想、高尚的情感、高雅的情趣、文明的举止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2)实事求是,不生搬硬套。在语文教学的任何处所都不可用消极的思想影响学生;但不是说处处都要讲出积极意义,甚至政治意义来。那就成了穿靴戴帽、节外生枝了。

五、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举隅

1、以文悟道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实际是文道统一的问题。语文教学的任务就在“悟道”、“学文”、“陶情”、“导行”这八个字之中。

这位教师深谙此道,“彼文以入情”,通过分析文中一个破折号,引导学生“以文悟道,因道学文”,体现了渗透的特点。

2、动情励志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就必须以情感去激励。在学生情动于衷之际,顺势而下,给以适当的激励。如教《岳阳楼记》时,在声情并茂的诵读、讲读之后,再提出“身处社会主义时代的炎黄子孙该怎样认识和借鉴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的问题,激发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深层挖掘古人云:“文以载道”,文章的思想意义和给人的启迪作用是通过词语和句子的逻辑组合来表现的。让学生从中得到教益,这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有这样一些语句:“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己,我没有亲见。”“‘深入理解关键性语句,有助于全篇主题思想的理解。这既有助于语感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思想感情的培养,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4、吟诵、品味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其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朱自清的《春》都是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炼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某一种思想感情或道德情操。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和其它各科教学一样,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本身的特点进行的。这种渗透行为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在教学中都在进行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中学语文教学法》张隆华主编,湖南人民出版出版,1979年10月

[3]《语文教育概论》黄秀梅、汪伯嗣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版社(1989年12月第1)

[4]《入格教育活动手册》柯建国 主编2012年3月 编印(内部资料)

猜你喜欢
渗透语文教学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