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视野下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协同规划

2017-01-17 19:58磊宁
中州建设 2017年17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层面协同

高 磊宁 宁

(1 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协会,河南 郑州 450000 2 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低碳视野下的城市空间形态与协同规划

高 磊1宁 宁2

(1 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协会,河南 郑州 450000 2 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的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碳减排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运行及城市各要素具一定锁定效应,是低碳城市规划的核心手段,本文基于协同规划原理,初步探讨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组织与协同规划的关系。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协同规划

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选择,低碳城市空间发展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所谓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就是要实现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双重目标,不仅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等途径实现低碳生产,而且通过低碳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低碳消费与低碳行为。随着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与郊区化,职住不断分离、长距离通勤增多,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1 城市低碳研究现状

目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知网数据库检索分析,发现国内外对低碳城市做了很多研究,在实践上也有许多案例,如英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方式上侧重于生活方式、建筑物节能、交通方式等,中国天津的中新生态城,通过土地混合使用,合理确定建设强度,提倡绿色交通等方式达到低碳排放的目的。又或者英国的贝丁顿、德国弗莱堡的沃邦、瑞典的马尔默等等,它们都强调紧凑的空间模式,混合的土地使用。

2 协同规划的原理和本质

从协同规划原理的角度来看,城市是复杂的,存在着多功能、多层面的动态联系。城市规划作为空间组织的工具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对城市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从城市规划视角来看,为有效指导和协调多部门的利益关系,有效组织城市空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必须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专项规划和实施层面贯彻低碳化和生态化理念,从而实现规划层次之间的关系协调、层次递进。

3 协同规划的低碳化导向

低碳城市的协同规划就是要从城市建设的源头实现规划的低碳化,又要引导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模式。其规划重点是从区域层面上建立城市与自然的协同,构建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一体化规划体系,实现从城市各层面规划中保护和管控非建设用地,城市层面建立城市空间形态、交通模式、产业布局、碳排放量之间的联系体系,促进城市规划低碳化,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3.1 协同规划有助于提高城市效能

城市效能高低与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密切关系。城市宏观层面的协同规划能从“自然基底层”考虑城市与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的适应与协同发展,建立一种“有规划条件”(城市生态承载力、碳足迹)的控制和指导框架,从而为减少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提供保障。例如,广州市战略规划注重尊重自然基底,加强城乡发展协调,在保护白云山、帽峰山、天堂山、桂峰山、三角山等北部地区的九连山余脉以及整个珠江水系及其沿岸地区的田耕作区、江口、滩涂湿地基础上,构建“区域生态廊道”,为整个区域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

3.2 融合自然协同发展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物质基质,低碳城市的规划目标就是建立在与城市共生的生态伦理观基础上,充分尊重自然本底特色,并充分利用地域环境优势(如山体、水体、气候风向等),灵活布局城市发展用地,探寻一种与自然生态基面协同的规划模式。尤其是在当前气候多变,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极高的复杂发展背景下,顺应自然规律,协同共生发展是明智之举。2010年8月7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的特大泥石流,财产和人员伤亡惨重。中科院权威报告分析了造成灾害的原因,得出的结论为丰富的松散物质、强大的触发因素、巨大的搬运载体、较弱的缓冲能力、泄洪道上建造房屋、预警机制不够完备。为保障舟曲长期的社会安定和长久发展,重建规划高度关注生态和城市安全,注重从协调人地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为规模控制的依据,顺应地势和山体,重构融山亲水的规划布局,同时并倡导“步行定城”(通过步行系统串联新区所有社会服务设施和公共开敞空间)的社会发展理念,构建低碳城市。

3.3 促进城市低碳循环发展的效应

低碳城市的协同规划其明显的作用是提高城市效率,它主要是从城市系统层面上,进行整体研究,从城市碳流动和碳循环特征进行分析,而不是仅仅从层面和要素的简单叠加来分析。从自然碳循环来看,地球保持着一种自然碳平衡状态,碳的交换是处于大气圈、海洋、生物圈和陆地的封闭系统内。工业革命以来,人为碳排放迅速增加,导致大气圈碳排放过多,碳浓度升高,因而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等现象。从城市系统碳循环来看,城市碳流分为垂直碳流和水平碳流,其中水平碳流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碳排放流动,也是城市控制碳排放的主要区域。从城市系统分析,城市碳排放主要区域包括城市居住、交通、工业以及商业服务领域等引发的高碳排放。为此,构建各规划要素体系间相互协同、互补的关联关系成为低碳规划的关键。

3.4 促进城市空间要素之间的整合与协作

城市系统是个复杂的有机体,结构异常复杂,拥有众多的本质各异的元素。城市全套元件的所有物质要素,包括城市交通系统、公共开放空间、大小各异的街区、楼群以及建筑物等。如果通过个体规划要素的分析,将能充分理解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为城市整体的协同规划和实施提出适宜可行的具体目标和策略打下基础。

4 国内城市碳排放与协同规划关系研究展望展望

4.1 完善城市土地利用层级间协同管理系统

在土地利用各层级之间,建立一套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协同管理系统,包括城市用地规模确定、空间管理模式、空间建设模式和土地生态承载力四大部分,将更有助于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维层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并能有效组织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4.2 建立和完善基于协同规划的规划管理政策

从协同规划管理角度,应构建多层级规划间彼此协同和制约的规划管理政策和机制。通过低碳城市评价与管理体系,明确各层级规划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具体从城市宏观层面到街区及建筑单体的微观层面,从城市交通、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建构低碳发展的目标和管理与控制措施。通过协同规划管理体系,在具体的城市详细规划层面上,落实上一层次规划的低碳减排目标,通过地块控制单元和低碳规划导则机制,对规划区主要指标做出控制和引导规定,并作为规划审批的依据,将城市碳排放置于可控的制度化环境中,并纳入到低碳化规划管理体系。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城市碳排放监督管理系统,包括建筑直接和间接使用能源的碳排放监控,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监控,城市碳汇系统的监控与管理。

5 结语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快速发展使得人类生存处于危机与发展并重的关键时期,探求城市低碳、节能、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责任和任务,城市空间作为承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其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对于城市总体碳排放量有一定关系,因而如何通过规划技术手段和相应的规划政策保障城市空间模式转型,城市空间整体高效运行,实现低耗、低排发展的前景,是我国城市规划转型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4):23-28.

[3]唐子来.以低碳生态的名义[J].城市规划,2011(1):54-59.

[4]张泉.“低碳”对规划的冲击有多大[J].城市规划, 2009(12):79-81.

2017-08-20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层面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浅谈基于低碳、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