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维 尹家琦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建设海绵城市,要扭转观念,保留和创造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大学校园规划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应根据每个大学校园所处地方的降雨量降雨规律及大学校园所处地形地貌来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建筑布置和植被配置。
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是以安全性为基础的,在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建设时,一定注意安全。如建设屋顶花园,要考虑到屋顶的承载能力和防水功能。
大学说到底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在海绵型校园的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大学某些专业的技能,将教育融于校园建设当中。
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校园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理论在大学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
规划作为建设的先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理念之一就是生态和可持续绿色发展,想做到这一点,从海绵城市理论上来讲,要求做到:
(1) 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海绵体”
原始“海绵体”包括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在过去的开发建设当中,城市建设往往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忽视环境和社会效益,为了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通常会填湖平壑,使用地一马平川。这样建设的结果就是原始的“海绵体”不复存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雨季来临,雨水横流,洪涝灾害严重,“城市中看海”经常发生;更有甚者,有些地区由于地下水资源得不到及时充分的补充,会造成地面下陷。
在大学校园的规划当中,可以结合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原始“海绵体”,结合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及景观,创造出“水”一样的灵动空间。在这样的空间当中,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海绵体,下雨时吸水、蓄水,干旱季节时能做到不缺水。
(2)尽可能创造新的“海绵体”
在校园规划中,保留原始海绵体重要,创造新的海绵体同样重要。创建新的海绵体,要以校园内的物质景观建设作为载体,这些物质景观主要包括建筑区域、绿化区域、运动区域及道路区域。
建筑是校园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主要的一部分,把建筑区域建设成海绵体,是建设“海绵校园”的重要工程。建筑海绵体主要通过屋顶来实现,屋顶分为两种:
(1)平屋顶
对于平屋顶,可把屋顶建设成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绿色屋顶可以在下雨时先吸水,吸收不完的才进行收集利用或排放,这种屋顶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作用。
在大学校园中,可以结合学校一些专业(如园林工程、土木工程等),让大学生结合所学,自己动手去设计屋顶花园,自己种植和养护植被,在此过程中,既把所学应用于实践,又创建了绿色建筑(海绵体),同时为学生自己创建了优美又舒适的校园建筑环境。
(2)坡屋顶
对于坡屋顶,主要采取雨水收集利用的方法,对缺水地区尤为适用。
坡屋顶径流雨水通过雨落管接入蓄水池(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蓄水池中的雨水可用于校园绿化用水、清洁道路用水及水景观用水。
坡屋顶径流雨水除了接入蓄水池,还可接入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雨水罐等设施中。这些设施除了起到“海绵体”的作用,还可作为大学某些专业学习实践的校内实训基地。
从广义上讲,整个景观绿化区域就是一个大的“海绵体”。
在校园绿化景观的营造中,可以结合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进行绿化景观的建设。
绿化景观用地中大部分是软质铺地,其本身具有很强的雨水径流控制功能,还有小部分硬质铺地,硬质铺地可采用植草砖、块石、鹅卵石等透水性材料。
除在铺地材质上下功夫外,在地形起伏上也要做一些文章。地形要有些许变化,局部可做下沉式雨水花园,在下沉式雨水花园的某一处可设雨水管道连接蓄水池等储水设施,这样,吸收不掉的雨水就有了比较好的去处。
在大学校园中,运动区域也是不容小觑的一个片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为了使运动区域也成为海绵体的一部分,需要在规划和建设时,对运动区域进行大的区块划分,比如将运动区域划分为篮球区、乒乓球区、网球区等,不同的运动区之间用宽度较宽的绿化带隔离,或将不同的运动区分别放置在校园不同的功能区内。在具体的建设中,将运动区域的地面坡度坡向周边植被区,利用这种间隔的绿化带使整个运动区变成海绵体。
运动区域硬化地面非常多,在选用硬化材料时,优先满足运动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选用渗透性好的海绵城市材料。
道路和停车也是大学校园内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城市道路由于其特殊功能,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造成损坏。
由于道路路面的不透水性,要求道路建设有效的溢流排放设施并与其他海绵体设施结合设置。如每隔一定距离,道路的路缘石留一处豁口,豁口处设置防冲刷设施并通向其他海绵体(沿道路设置的植草沟、湿塘等)。
对于人行道,由于对路基的要求不高,可用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结合植被景观,创造出宜人的步行环境。
停车区域,目前最常用的就是植草砖或透水砖进行铺设。除了铺砖材料,该区域的规划也应该受到重视,防止出现大面积(不留空隙)的硬化地面(即使是透水性材料也不行),每隔一段距离,应布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最好纵横交错),可以种植高大的乔灌木,一可美化校园环境,二可为停车区域遮阴。
大学校园像居住小区、工业区、高新区等一样作为城市的一个子细胞,只有一个个这样的子细胞成为“海绵细胞”,整个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海绵城市。所以这些城市子细胞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积极做好每一个技术环节,处理好每个环节的施工,切实把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技术及海绵城市材料运用到其中,为建设生态城市助力。
[1]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10
[2]袁智翔.海绵城市理念在住宅区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5(22):171-171.
[3]刘巍,俞孔坚.留住天降雨水[EB/OL].瞭望观察网,2012-10-08.http://www.wg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