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2017-01-17 14:42陈韵之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8期
关键词:腺体萎缩性病理学

陈韵之

(辽宁省核工业总医院内窥镜科,辽宁 兴城 125100)

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陈韵之

(辽宁省核工业总医院内窥镜科,辽宁 兴城 125100)

目的研究分析利用胃镜进行萎缩性胃炎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经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后实施分析,统计得出胃镜诊断的实际准确率。结果全部11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认82例萎缩性胃炎,由此得出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具有74.54%的诊断准确率,和病理诊断相比,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病理诊断比较,使用胃镜进行萎缩性胃炎诊断具有较低的准确率,临床中应当胃镜诊断与病理学活检进行有效结合,以此提升诊断正确率。

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活检

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萎缩性胃炎,它是一种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特征,并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的炎症。萎缩性胃炎在临床经常伴有腹胀、食欲下降、贫血、腹部隐痛、嗳气、机体消瘦等众多症状,但一般不会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对于医学领域中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由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临床经常无法表现出相符性,因此患者多因此受到精神和生理上的压力。本研究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经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差异来评价胃镜诊断对于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经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患者黏膜组织来同时进行病理诊断。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有61例,女性患者49例,患者年龄分布在30~79岁,平均年龄为(45.8±43.6)岁,中位年龄为46.1岁。

1.2 方法: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表现为:黏膜以白色为主色,但处于白色和红色相间的颜色;黏膜血管逐渐露出,黏膜也逐渐变薄,其皱襞区域平整更有甚者会完全消失;黏膜变得粗糙不再平整,出现颗粒或者节状。

在直视的情况下,在全部110例患者胃窦小弯侧、胃体小弯侧、胃窦大湾侧、胃体大湾侧、胃角、贲门、胃底等位置取一定面积黏膜组织,另外在有特殊表现的位置择取黏膜组织,不同位置的黏膜选片应当做好分类放置,实施HE和Giemsa染色,然后令病理医师实施病理诊断。根据固有腺体萎缩的程度,对不同萎缩程度进行以下分类,重度萎缩:减少程度>2/3;中度萎缩:减少程度在1/3~2/3;轻度萎缩:减少程度不足1/3。当病理活检的结果表明出现固有腺体时,即可诊断成萎缩性胃炎。

1.3 统计学方法:本观察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有关统计分析。病理诊断结果和胃镜检测的结果采用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用t进行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1则表示组间差异极显著,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研究意义。

2 结 果

全部110例患者经胃镜诊断均表现为萎缩性胃炎,对其又进行病理诊断以后发现:萎缩性胃炎共82例,有38例慢性浅表现型胃炎,患者中有54例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12例伴随异型增生。由此得出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具有74.54%的诊断准确率,和病理诊断相比,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它在临床中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患者胃黏膜上皮和腺体数量降低、发生萎缩、黏膜基层增大、胃黏膜变薄等特征,同时也伴随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以及幽门腺化生等症状[1]。患者一旦患有萎缩性胃炎,就会时常出现嗳气、食欲不振、上腹隐痛、胀满,更有患者还会出现消瘦、贫血等情况,它作为癌前病变的一类型,给患者精神上和生理上都造成了极大地危害。由此可见,及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提供有效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其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特征都不能表现出明显的特异性能,因此不能将其当成是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根据。目前临床中大都通过病理性检测以及胃镜检测胃黏膜活组织来对该病症实施诊断,胃镜诊断即利用对患者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病变部位、不典型增生程度等观察结果实施诊断。一般来说人的胃黏膜多显现出橘红色状态,但一旦患者出现萎缩病变,胃黏膜就会逐渐变成灰绿色、灰白色,甚至是黄色,黏膜则以白色为主色,但又处于白色和红色相间的颜色,严重的情况下皱襞也会变细。胃黏膜发生萎缩的程度大小也有不同,有些是局限的分布着,有些则是散漫的分布,有时会形成小灶的形状[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特征较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黏膜下的血管会逐渐露出,仔细观察可看到呈网状红色的毛细血管以及小动脉,更有甚者会产生严重的结节现在或者上皮细胞发生增生出现一些胸小的颗粒,黏膜也会逐渐出血、糜烂。肠上皮化生与腺窝增生延长的现象会那么碎腺体萎缩出现,与此同时黏膜层会慢慢变大,无法清楚地看到黏膜下的血管,此外黏膜的光泽也发生变化、质地变硬,出现结节、粗糙、颗粒的性状[3]。虽然胃镜诊断是当前临床上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主要方法,氮气诊断准确性却一直不理想,本研究选取的110例经胃镜诊断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中,只有82例是经病理诊断同样确认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整顿准确率仅为74.54%,由此可见胃镜诊断具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临床中在进行胃镜检测的同时也要进行病理检查。

当前国际医学界普遍将胃黏膜活检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最佳标准,这主要是由于胃黏膜活检的病理切片能够清晰观察到黏膜下层腺体的实际状况。病理学检查中萎缩性胃炎主要有以下一些临床表现特征:①黏膜固有腺体变形以及萎缩,逐渐变少亦或消失,这可以作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表现,此时肠上皮化生和再生都可以使炎细胞发生浸润;②肌纤维出现大量凌乱,黏膜肌也逐渐变厚;③有可能淋巴滤泡和脂肪浸润等也会出现在固有膜中[4]。根据大量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病理学观察对于萎缩性胃炎的确诊负荷率也只有68%,因此不能仅靠单一的胃黏膜活检就进行萎缩性胃炎确诊,或者排除萎缩和肠化生。由于肠化生和萎缩也可以引起胃黏膜的分布不均,病理活检如若观察到萎缩则能否进行确诊,但没有观察到也不能由此确定是否萎缩,此外活检样本的选取若不是最重要的位置,同样极有可能引起误诊。所以,要尽可能的提升萎缩性胃炎的确诊准确率,就必须联合使用病理学活检和胃镜诊断。

综上所述,与病理学活检比较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其准确率不高,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临床中应当通过病理学活检与胃镜诊断的综合使用来最大程度提升诊断准确率。

[1] 陈晓燕.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胃镜下黏膜形态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2015(10):521-523.

[2] 杨立.浅谈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5):715-717.

[3] 李青,朱建新,毛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对照分析[J].健康之路,2015(8):199-200.

[4] 周雄杰,柳家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特征及其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0):337-339.

[5] 梁红亮,肖建萍.1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8):1662-1663.

R573.3

B

1671-8194(2017)08-0052-02

猜你喜欢
腺体萎缩性病理学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血清胃蛋白酶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春蚕吐丝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棉花色素腺体的研究进展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