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模式初探

2017-01-17 13:34朱铮宇范竟成张影宏周婷婷
自然保护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太湖苏州市全市

朱铮宇 范竟成 张影宏 周婷婷

(江苏省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 215128)

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模式初探

朱铮宇 范竟成 张影宏 周婷婷

(江苏省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 215128)

根据苏州湿地资源的特点,以“创新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构建湿地监测与评价体系、强化湿地科普宣教能力”为主要内容,初步建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湿地综合保护与管理水平,为苏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湿地;湿地保护;管理模式

苏州市地处长江、太湖两大流域的下游,属太湖平原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中心。北枕长江,西抱太湖,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苏州湿地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化且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湿地滋养着苏州的丰饶,包容了众多精美的园林,孕育了苏州充满诗情画意的农耕文明。苏州丰富的湿地资源是维护生态安全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健康的湿地是促进城市水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开展湿地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苏州市湿地资源概况

1.1 自然湿地面积及分布

苏州自然湿地总面积为 268762.4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1.66%。按照湿地类型分,苏州自然湿地共有3类,分别为沼泽湿地,占7.02%;湖泊湿地,占 69.89%;河流湿地,占23.09%。苏州湿地南北分异规律明显,南部昆山市和市辖区以湖泊湿地为主;北部张家港市、常熟市和太仓市以河流湿地为主;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长江和太湖沿线。

1.2 湿地植物资源

苏州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向北亚热带南部过渡区,水热条件良好,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地带性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湿地植被主要类型是湖泊水生植被,其中维管植物55科 121 种、浮游植物 7 门 97 种、珍稀濒危水生植物24 种。

1.3 湿地动物资源

苏州自然地理环境优越,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场所,蕴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全市共有各种陆生和水生野生动物数百种,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6种,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兽类、太湖鱼类以及浮游生物等。

2 苏州湿地保护管理模式基本框架

以建设“健康的生态湿地城市”为目标,注重长期的生态效益,以“创新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构建湿地监测与评价体系、强化湿地科普宣教能力”为主要内容,初步建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全面提高湿地综合保护与管理水平,使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质量下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扭转,促进湿地生态系统进入稳定发展的良性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苏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1 创新湿地管理机制

2.1.1 加强组织管理

成立了江苏省首家独立建制的湿地管理机构——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负责全市湿地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湿地管理机构的设立,极大地增强了苏州市湿地保护力量,加大了与国家、省湿地工作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湿地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协调性,为全市开展湿地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基础。

2.1.2 完善政策法规

《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是江苏省内首部地方湿地保护法规,于 2012 年 2 月 2 日正式实施。2014 年 10 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细化了湿地保护的工作思路、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2016 年 6 月,经市政府批准,《苏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16-2030 年)》正式印发,对全市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科普等方面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此外,2012 年还出台了《苏州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各级湿地公园的管理。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颁布实施,为苏州市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基础。

2.1.3 建立管理协作机制

成立了苏州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作为全市湿地保护管理的技术支撑,为湿地保护管理政策、法规、标准的制订,湿地保护中长期规划的编制,重要湿地与一般湿地认定标准的确定,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公园的建立及管理,湿地科学技术攻关、开发、推广等提供决策咨询。

2.2 完善湿地保护体系

2.2.1 分级体系

湿地按照保护级别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开展湿地认定工作,完成了重要湿地、一般湿地认定工作,由市政府公布《苏州市级重要湿地名录》102 个,各市(县)、区公布一般湿地名录23个,二者总面积占全市自然湿地的 86.9%。做好重要湿地勘界工作,制作重要湿地四至界牌和标示牌,完成重要湿地图形斑块上图工作,并与相关部门衔接审批流程,此举在国内领先。加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保护红线的管理,湿地征占用行政许可审批实现了网上公开,窗口统一受理,成为目前全国唯一开展湿地征占用审核的城市,为国内湿地用地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2.2.2 分类体系

苏州市以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为核心,构建多点位、多等级、多类型的湿地保护类型体系。全市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4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个,省级湿地公园6个,市级湿地公园 9个,总数多达 21个,有效保护和恢复一批退化湿地,充分彰显水乡特色湿地景观。划定湿地保护小区72个,逐步实现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有效遏制湿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

2.2.3 分区体系

根据湿地分布特征、自然空间规律、流域保护整体性等因素,将苏州湿地划分为北部沿江湿地分区、中部城区湿地分区、西南部太湖湿地分区和东南部湖荡湿地分区四个分区,针对不同的分区实施差别化保护策略。

2.3 构建湿地监测与评价体系

2.3.1 建立湿地监测体系

在太湖三山岛开始筹建国家级定位研究站——“江苏太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在东山、太湖湖滨等地布局建设5个副站点,联合地方观测点,形成监测网络体系。湿地监测以鸟类多样性、水环境质量为主要内容。根据苏州自然湿地的特点,选取大型湖泊湿地、中小型湖荡湿地、沿江滩涂湿地等不同类型的湿地生境,作为鸟类和水质监测点。2015 年度全市共设置了张家港沿江观测点、漫山岛湿地、贡山岛湿地、太湖三山岛湿地公园、吴江同里湿地公园等 15 个湿地鸟类观测点和 15个水质监测点,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将开展更加长期和系统的监测研究,对苏州湿地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价。

2.3.2 建立湿地评价体系

在湿地公园探索用生物指标来评价湿地健康,采用鸟类生物多样性、水环境质量和宣教工作三个指标,对全市湿地公园进行考核评价。生物多样性评价以鸟类作为指示物种,通过调查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和个体数量,客观评价湿地公园的生境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状态。水环境评价是针对湿地公园水生微生物多样性与水质的观测,评估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宣教活动评价,是通过对湿地公园开展宣教活动的综合情况作出客观评价。考评结果通过《苏州市湿地保护情况年报》向社会公布,促进湿地公园提升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承担科普宣传的责任。

2.4 强化湿地科普宣教能力

2.4.1 建立湿地自然学校

湿地自然学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是以自然湿地生态为师,以志愿者为载体的、面向大众进行科普教育的场所。目前,已成立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常熟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等 10所湿地自然学校,以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的优势。建立了湿地志愿者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湿地自然学校活动。目前,志愿者有 70 多人,每年为超过 5000 人次的大中小学生、游客和社区居民提供了户外教育、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等活动。组织编写了科普读物《我的湿地秘密•鸟儿篇》、《湖岛漫步—太湖三山岛自然导赏笔记》和《苏州四季野花折页》,为各湿地宣教基地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支撑材料。

2.4.2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引入台湾专业机构和专家,制定湿地公园的个性化课程。吴江同里湿地公园邀请台湾知名专家郭育任教授开展解说系统规划工作、太湖湖滨湿地公园与台湾关渡自然公园签署合作发展备忘录、昆山天福湿地公园与台湾环境友善种子团队开展陪伴式解说培训等。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有效提升了湿地公园的宣教能力。

3 结论

湿地是苏州重要的城市名片,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湿地管理机制、湿地保护体系、湿地监测与评价体系、湿地科普宣教为主要建设内容,探索建立苏州湿地保护管理模式,正在全市湿地保护、恢复、评价、科研等方面开展应用,全面提高湿地综合保护与管理水平,为苏州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 马广仁等.中国湿地资源(江苏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2:12-46.

[2] 赵肯唐,李民权,等.苏州野生动物资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2:43-50.

[3] 朱松泉.2002-2003 年太湖鱼类学调查[J].湖泊科学,2004,16(2):120-124.

S718.5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献标识码:B

B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章编号:1004-7743(2017)01-0055-03

1004-7743(2017)01-0055-03

2016-11-08

朱铮宇(1981-),男,浙江海宁人,工程师,农业推广硕士,目前主要从事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太湖苏州市全市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苏州市纤维检验院
苏州市“从前慢”书吧室内设计
太湖三白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太湖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