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帆敖敏华
(1.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2.河南广电置业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洛阳孟津魏家坡古村落“耕读传家”文化景观研究
杨晓帆1敖敏华2
(1.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2.河南广电置业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穿越历史2 000多年的魏家坡古村落,坐落于洛阳孟津。千百年来村民刻苦研读、学风兴盛、特别是近百年来新学思潮风起云涌,一批批实干家、革命家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这都与“耕读传家”的祖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通过对魏家坡村落布局、建筑结构、文化景观、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发现“耕读文化”随着历史变迁、环境改变、人口变化等因素作为文化积淀,从而影响文化景观的发展。将特色文化与生态景观相结合,探讨人文景观的开发体验模式。
魏家坡村落;耕读传家;文化景观
1.1 村落缘起
魏家坡,别名卫坡。位于被世人称之为“卧牛之地”的洛阳邙山腹地。三面环沟,一面靠岭,地理环境独特,沟深坡陡,植物茂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相传魏家坡是宋代宰相魏仁溥的后花园,随着历史变迁,在清朝顺治年间卫氏先祖卫天禄由济源迁此,并在此家业兴盛。由于卫氏族人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明清时期在朝中多有为官,经近百年修建,形成了集祠堂、私塾、绣楼、南北老宅为一体较完整的深宅大院,古街老宅规模较大,历史人文、乡风民俗等传统文化氛围浓郁。
魏家坡村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村落的来源也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担任过后周和宋初两朝宰相的魏仁溥,在邙山的私家花园衍生而来。另一种说法是与魏孝文帝陵有关,由魏孝文帝陵园的守护官员和当地村民在此繁衍生息,形成村落[1]。
1.2耕读家训代代相传
魏氏家族不仅显赫富有,而且人才济济。据史料记载,魏氏家族在清朝时期先后出过七品以上官员29人,秀才53人,举人4人,进士3人,四道诰封。可以说魏氏家族的官员遍布各个行业,任职于各个级别。魏氏家族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才,得益于家族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积累一定财富后,毅然决然地投入巨资修建私塾学堂,不惜重金聘请先生任教,不计成本供养子孙读书,创造出“以农促商,以商促学,以学促仕,以仕保商,农商儒兼容”的发家之路。
图1 魏氏古宅楹联匾额
魏氏古宅有一百多块楹联匾额,犹如一个匾额展览馆。这些匾额多为四字真言。内容多是贺寿祝福、倡导读书,伦理道德、弘扬家学。这些匾额,既是魏氏家族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治国齐家的座右铭,又是启迪后人传承家学的教科书。
这些匾额,不仅具有纪实性、时代性,更具有文化性、艺术性,是研究清代官爵制度、风物人情、书法雕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1.3牡丹文化
魏家坡是魏紫牡丹的故乡,是魏紫牡丹的诞生地。魏紫是牡丹四大名品之一,被称为花后。据史料记载,魏紫牡丹是由宰相魏仁溥培育而成。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魏家花者千叶肉红,出于魏相[仁溥]家”。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魏紫牡丹已然流传民间,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在魏家坡魏大宝的宅院内有一棵200多年的魏紫牡丹。株高6尺开外,枝冠3米有余。主干粗如碗口,铁骨铮铮,苍老遒劲,勃勃生机。
魏家坡的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筑的发展脉络,鲜明的时代风格,突出的地域特色清晰可见。现村里有靠山窑院、簸箕式窑院、天井窑院等62所,清代庭房360余间[2]。青石板路贯穿东西,宅院瓦舍对称布局,祠堂、私塾、绣楼、望楼等传统代表性建筑一应俱全。
2.1 宗祠建筑
祠堂是魏氏家族迎神祭祖,议定家族重大事项的场所,是魏氏家族的政治舞台,也是魏氏家族的权力中心。魏氏家族就有两座祠堂,一座南祠堂,一座北祠堂。南祠堂叫卫族祠堂,北祠堂叫魏氏祠堂,魏氏祠堂早于卫族祠堂。虽然两个祠堂的名字不一样,而供奉的祖先却是同一个。这种现象比较奇特,在全国也比较罕见。
2.2 窑洞民居
图2 魏家坡古民居清代窑院
魏家坡古民居周围分布着许多清代窑院,不仅规模庞大,种类齐全,而且构筑巧妙,样式精致。魏家坡可以看到窑院的形式、窑院的种类、窑院的特点以及窑院的建造过程。古民居内的窑院有四种形式:靠山窑、簸箕窑、天井窑、房窑结合。
随着沧海桑田,岁月不断变迁,大部分古村落均面临人口不断流失,老龄化严重,传统文化无法延续,家族凝聚力涣散,传统礼仪观念缺失,村落民居建筑败落等社会、人文方面的问题。魏家坡古村落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同样也免不了有类似的问题存在[3]。
3.1 魏家坡文化景观的价值
随着国家对古村落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古村落已经成为人们身边的活化石、活遗产,如何保护、如何开发、如何延续,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河洛印象地-卫坡古村落文化旅游项目”的启动,魏家坡古村落的文化景观价值逐渐突显:一是具有地理优势,交通便利,从洛阳市区向北驱车20分钟即可到达位于洛阳孟津的魏家坡,紧邻省级快速通道;二是村落布局较为完整,民居规模大,形式多样;三是豫西地区随着地形的变换,民居形式也以窑洞民居为主,魏家坡的独立式、靠山式、下沉式窑洞独具建筑特色;四是“耕读传家”文化本就源于历史悠久的中原之地,在魏家坡“耕读传家”更是成为祖训,教导子孙后代亦耕亦读,耕可劳其筋骨,读可博取功名,两者缺一不可的文化观念深入人心。
3.2魏家坡文化景观的新思路
3.2.1 循序渐进、分批次开发。整个村落的保护式开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循序渐进,杜绝一蹴而就的快速开发模式。主要维修保护古村落,建设三十六作坊区、河洛小吃街、中原小吃街、汉婚演绎广场、森林氧吧、生态步道、生态采摘、禅院等项目以及道路、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4]。
3.2.2 修而不改、保护为主、建设为辅。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对老宅居民进行合理化搬迁安置,建设古香古色的农民公寓,安置群众已经搬迁入住。随之对空置的古民居进行保护性修复,在报请文物部门批准的基础上,本着最大限度保留原址、原状、原物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运用成熟的古建修复材料和修复技术,最大化地返真、复原那些损毁较为严重的民居,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3.2.3 新旧分区,双重保护。在古民居的一侧新建仿古建筑群落,实施道路青砖硬化、村落景观植物栽植、公共设施配套集合等工程,修建私塾文化广场、民俗文化广场、污水处理站、垃圾收集站、历史文化街区等工程。新旧两个区域互不影响,古民居本身街道狭小、建筑空间局促,对于人流承载的空间有限,一旦达到人流峰值很有可能会对民居造成破坏,新区域的营建缓解了人流量、提高了游览品质、对古建筑进行了双重保护。
3.2.4“耕读传家”传承为文化景观的主旋律。目前各个古村落相继进行旅游开发,打着“民俗游”“文化游”的旗号,最后则演变成小吃一条街,游客对于文化的印象并不深入,民俗不等同于文化,民俗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在魏家坡古村落的文化景观改造建设中着重营造中华民族的“耕读传家”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将之发扬光大。“耕读”由古至今都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的“本领”,现如今“耕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耕作劳动、读书考取功名,“耕读”已经延伸为一种勤劳、刻苦、奋力拼搏的精神,现如今青少年依旧需要秉承这种传统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工作[5]。
3.3 魏家坡文化景观开发现状不足之处
目前魏家坡的文化景观开发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村落进村入口处设立了四亩的生态草坪停车场,共110个停车位。但是,在节假日高峰时期仍满足不了停车需求,村民车辆和游客车辆依旧随处乱停乱放,没有达到合理的人车分流。对于观光游客预测不够具有前瞻性,对于游客在节假日高峰期的日承载量预估不足。
魏家坡已建好的商铺招商工作已经开始,已达成意向商户70家,魏家坡村民的参与热情高涨,对于村民应进行模式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和服务形象,村民是文化宣传的活窗口,如果村民对自身村落的文化都理解不到位,那如何进行对外宣传,从而达到弘扬发展的目的呢?
现如今,人们对于古村落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观念也有所转变,随着古镇游开发的兴盛,由于开发力度得不到控制、人流承载空间不足、环境生态薄弱等种种因素,许多古镇同样面临着大规模破坏与污染。“先开发、后治理”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只有“先保护、后开发”或者“边保护、边开发”的思路才可以将古村落的文化景观进行延续发展。魏家坡村落的布局、建筑、文化结构都是“耕读文化”长期演化发展的精彩呈现,“耕读传家”是村落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国汉文化的精髓,魏家坡村落这种“分区域保护——分阶段开发”的发展理念值得人们借鉴发扬。
[1]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吕红医.河南传统村落的空间简史[J].中州建设,2012(15):22-27.
[3]范晓琳,苗琨,吕锐,等.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J].华中建筑,2011(2):158.
[4]周建平.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4.
[5]袁雪雯.农耕文化在现代中国景观设计中的价值和影响[D].无锡:江南大学,2008(3):18-20.
Study on Cultural Landscape of"Cultivation and Read to Bequeath to the Family"in WeijiapoAncient Village of Mengjin in Luoyang
Yang Xiaofan1AoMinhua2
(1.School of Art and Design,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Henan 471023; 2.Henan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Real Estate Co.,Ltd,Zhengzhou Henan 450000)
Weijiapo ancient village,with more than 2 000 years of history,is located inLuoyang Mengjin.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 villagers have been studying hard,the style of study was flourishing,especially in the past century,the new thought wave was surging,a group of doersand revolution aries shed their blood and sacri⁃fice their lives for the motherland,which are inseparable with the family motto of"cultivation and read to be⁃queath to the family".Through the deep study on the layout,architectural structure,cultural landscape 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Weijiapo village,it is found that with historical changes,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de⁃mographic changes,the"farming-reading culture"becomes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thu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with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mode of human landscape is explored and discussed.
Weijiapovillage;cultivation and read to bequeath to the family;cultural landscape
TU984.1
A
:1671-0037(2016)11-67-3
2016-10-20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SKL-2016-872);河南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SQN019)。
杨晓帆(198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生态景观理论与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