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福建莆田妈祖服饰语言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2017-01-16 02:24孙雪梅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内涵

孙雪梅

摘要:文章尝试研究福建沿海三大渔女服饰之妈祖服饰,从妈祖服饰的造型、色彩、面料、装饰等服饰语言入手,进而从历史演变、地域环境、民俗特色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妈祖服饰的文化内涵、以及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妈祖服饰;服饰语言;文化内涵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S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126-03

妈祖服饰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吸引了许多学者从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等不同角度来研究它,也激发了艺术工作者挖掘妈祖服饰文化的形式和艺术内涵,并应用到音乐、绘画、舞蹈、电影等艺术创作领域中,以此创造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艺术作品。妈祖服饰作为传统服饰之一已经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妈祖服饰是福建沿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此,对妈祖服饰及其内涵的研究和传承刻不容缓。

生活习俗的形成是和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不同的生活环境长期形成不同的穿戴方式和习惯。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服饰习俗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标志。湄洲岛自古属于福建莆田,湄洲岛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其形状呈南北纵向狭长,形如娥眉,故称湄洲。莆田湄洲湾从地质条件和地理位置来看,都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传说妈祖引导着遇险的船只进入安全的港湾,获得人们的感激和敬仰,妈祖所穿的服饰被沿用下来。由于地处湄洲,所以妈祖服饰也叫湄洲女服饰。由于湄洲岛地址位置的特殊性,文化环境相对封闭,地域文化具有较好的保真性。

一、妈祖服饰概述及服饰语言解读

(一)妈祖服饰概述

福建莆田湄洲岛的妈祖服饰是汉文化遗留下的一朵奇葩,相传当地流行一句民谣“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正是妈祖服饰习俗的生动写照。何谓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呢?

“妈祖髻”(图1)是一种形似船帆的发髻,寓意妈祖心系大海,身许大海,终身不嫁志向。其梳理的特点为,把头发盘起,在后脑勺梳出船帆状发髻,象征一帆风顺,俗称“帆船头”。妈祖服(图2)为斜襟半立领蓝色上衣,以海蓝色为主调。妈祖裤俗称“红黑三截裤”,由红黑两色两截拼接而成。

(二)妈祖服饰的服饰语言解读

服饰在跨文化沟通和交流中,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符号,服饰语言能起到其他符号无法替代的作用。妈祖服饰语言是妈祖服饰文化的外在表现,通过服装三要素的方式来分析和解读妈祖服饰语言,有利于我们剖析妈祖服饰文化的深层寓意,来加深对妈祖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助于对妈祖服饰文明的传承与再设计,再者,对服饰语言的分析,利于现代服装设计师汲取其设计思维和设计要素运用到现在服饰设计中。

以下从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这三个要素对妈祖服饰进行一一解读。

1.款式结构

妈祖服饰属于汉族地方民间服饰,简洁、朴实,精美的头饰和繁琐的工艺,具有深厚的,超俗的内涵。

服装的款式是服装的第一要素。妈祖服饰款式与汉族传统服饰基本一致。妈祖上衣为斜襟右衽短衫,纽扣从颈下扣至侧缝开叉处,衣长在臀部上下位置,立领、连袖、袖口窄小,腋下呈弧度状,衣身两边开叉。妈祖裤是“宽档裤”即深档阔腿裤,宽宽的腰头,裤腿长及脚踝处,无口袋无门襟,且无前档、后档之分。出于节省布料的目的,裤头一般用布质较差的白色布头与裤身缝合。腰头很宽,穿时需要将腰头两边向内侧相叠,用白色布条将腰头扎紧。

妈祖服和妈祖裤式样简单大方,实用为主。整体造型为H型,方便其日常劳动。妈祖服装的制作基本上是量体裁衣,平面结构设计,按照胸围、衣长、袖长、肩宽等几个主要参数来裁剪衣片,裁好后靠手工缝制来完成。服装中的分割线也是为了节约面料而设计。由于当时的织成布料的门幅一般是75厘米左右,袖子的分割线恰好定在面料的门幅宽度上。由于早期工艺都是靠手工缝制,因而是连肩设计,即在肩部和袖子是没有分割线的,即节约面料又节省做工时间,一举两得。阔腿裤子的设计是因其长时间在海边劳作,海水经常会溅湿裤腿,宽大的裤腿设计便于借助海风吹干湿透的裤腿。

2.色彩

传统的妈祖服饰由于采用手工植物靛蓝染色,服装整体色彩是以靛蓝为主。同时,湄洲人赖以海洋的捕捞为生,源自对海洋的崇拜,即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颜色即天空和大海的颜色。同时,湄洲人勤劳质朴,与蓝色代表的冷静、理智、宽广、忠诚的形象一致。可以说,服饰的颜色是湄洲女的性格和服饰喜好的最直接传达。

妈祖服饰除了大面积靛蓝色以外,还选用了红色作为配色。红色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汉语中,“红”这个颜色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是极为丰富的,是吉祥、安康、喜庆的象征,同时,在中国的传统的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相传妈祖喜着红衣,乘席渡海,护佑出海的船家。红色方便航海者辨清航海方向。将红色应用在妈祖的红黑半截裤中,也是湄洲人借“红”这个强大的赋予“火神”一般的力量,以之抗衡出海时大海大浪的“蓝黑”。寓意以水克火,相生相克,以火挟水,相互平衡。

“红”与“蓝”在裤子中的拼接运用,除了打破大面积蓝色的视觉乏味,也避免大面积红色的突兀和不协调感,同时,也因为妈祖裤的下半部分长期泡在海水中容易弄脏而褪色、变色,因而裤脚部分选用蓝色比红色更巧妙、更适宜,这就是在劳动中所产生的实用美学。

3.面料

面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直接影响着服装的色彩和造型的表现效果,也就是说不同的面料演绎着不同的服装的风格和特征。

由于妈祖服装是日常劳动中所穿的服装。服装的舒适性是必须考虑的,应当选用柔软性面料。由于传统面料中棉质面料的透气性、吸湿性、舒适性较好,虽然有易皱、易缩,外观上不大挺括美观等不足。但因柔软的面料采用直线型的简练造型可以体现优美曲线。在劳作中服装面料所产生的褶裥效果,体现面料的流动感。

妈祖服装采用的纯棉面料还有一个较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易褪色,抗牢度差,容易磨损。因而,妈祖服上衣中出现了拼色的过肩和衣角的花布贴,最初都是为了磨破部位的补丁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服装的装饰手法,显得朴实又别致。裤子的红黑两节裤腿的拼接,也是为了方便面料破损时,可以随时拆换,节约面料,这与当时平民百姓的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4.发型发饰

妈祖髻的艺术特色形如船帆的发型是湄州女发式的特色,传说这种发型来自妈祖:默娘长大成人后,家中父母觉得女大当嫁,就准备为她张罗婚事。默娘不愿意,因为她早在心中已许下洪愿,要将自己的身心奉献给海上的渔民,为他们解忧排难。因此她将自己关在闺房中三天三夜,出来时为自己梳好了帆船状的发髻,告诉父母:髻为帆,针为锭,线为缆,此生与海结缘的心愿绝不改变。以后妈祖首制的这个发型,被称为“妈祖髻”。

这是一种形如帆船的发髻,梳置于脑后。发髻从后颈部延伸至头顶,高高扬起。发髻从背面按一定的间距用发夹一一夹好。发夹如同船上的船桨。头顶还有一个圆形的发髻,红绳盘在发髻里,还有一根银钗横穿圆形发髻,代表船上的锚。整个发型就是一艘整装待发的帆船。

妈祖髻梳理过程为:(1)将头发分为左、中、右三部分。(2)中间部分头发拢顶,用红绳扎紧,再盘成圆形的发髻,用发笈加以固定。(3)左右两边鬓发拢于脑后,两耳后各用一根波浪形大发卡夹住,将剩余头发一缕缕弯绕,形成一个扁扁的弓形,垂直于脑后,用5至10个发卡固定。(4)最后加以装饰,在头顶发髻上插发针或银钗,在发髻边点缀花饰。这里面也有个妈祖“以发形示志”传说。

二、妈祖服饰的文化寓意

透过妈祖服饰的服饰语言,我们也试图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寓意。

首先,服饰地域特征。任何服饰本身都是为人服务的,服饰体现穿着者的身份。湄洲岛的海魂蓝色衫和红黑三截裤是特定的环境中所形成的服饰风格,反应了服饰穿着者所处的海洋地域特征。

其次,象征意义。妈祖强烈的头饰、服饰本身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帆船头”是湄洲女子对亲人出海扑鱼的思念和牵挂,反应了古时候湄洲女子通过具象的外在头饰、服饰表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活动。

再次,崇拜效仿。妈祖在湄洲岛从女儿身份到保护神身份,湄洲女子对她的崇拜之J隋,根深蒂固,世代膜拜。湄洲女子通过对她的头饰和服饰的学习,来表达对妈祖的尊敬和崇拜之情,从古至今,世代沿袭。

三、妈祖服饰渊源传说

妈祖文化起源于福建莆田,妈祖是“天妃”或“天后”的又一称呼。相传妈祖原名林默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死于雍熙四年(987),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林愿的女儿。林默娘生而神灵,可预言人祸福。16岁时遇神人自井中赐以铜符宝岌,能布席救人,驱邪济世,常梦中拯救海上遇难航船。林默娘28岁时,于重阳节神化成神,被当地百姓奉祀为海上保护神。宋代朝廷借助百姓对妈祖的尊崇,极力推崇妈祖神砥。先后十余次赐封妈祖,爵位由“夫人”、“天妃”至“天后”等,以至无以复加。由于朝廷的加封以及百姓的信奉和朝拜,使得妈祖神灵广泛流传,一时上下,四海之内皆顶礼膜拜。

当初航海业的发展,木船文化促使商人把妈祖文化带到播到世界各地,是中国渔民崇拜的海神。至今妈祖传播源远流长,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可见妈祖已经深入人心,妈祖信仰已经形成了一种精神体系,也是各国华人的精神支柱。

对妈祖文化的信仰和推崇,使得湄洲女服饰被后人沿用下来。独树一帜的妈祖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海洋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尽管,今天的社会,身着这样的民俗服饰已经不再符合现代湄洲女子的生活方式。然而,湄洲女子强烈的服饰特征吸引着我们去寻找其内在的服饰文化和文化寓意。

四、“妈祖髻”即“船帆髻”,发型源自船的图腾崇拜

由于湄洲岛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摄氏21度,年均降雨量1000mm左右,气候温和。但是在我国沿海地区,每年夏秋两季特别是7、8月份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台风的侵袭,因此而遭受的生命财产损失也不小。特别是遇见狂风和暴雨渔船几乎全部覆灭,给渔民带来财产的损失和失去亲人的悲痛。女人在担心受怕无能为力的时候,唯独通过梳帆船髻来表达对亲人的精神寄托,祈求平安。帆船髻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源自海边人们对船图腾的崇拜,承载着海洋文化信息。

在传统文明中,船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人类与自然共存中超越、战胜外在环境的符号。船化为人类一种精神符号。它是超越自然主宰,改变了过去受制于自然和外在物体的状况,是一种地位的上升。同时,他是湄洲人获取衣食的工具,湄洲人将之视为神一般的物件。所以船民对造船特别重视程度,不亚于造房子。对选择场地、选购材料都十分考究。东南沿海地区造船时有设船灵魂,也有绘船眼的风俗。各地船民、渔民对船的信仰更多通过庄重的龙王会祭祀虔诚妈祖女神拜祭的方式祈求神灵护佑。

五、妈祖服饰承载着千年妈祖的信仰

妈祖服饰成熟期在宋代,所以服饰特点与宋代服饰风格相似。宋代服饰特点是:沿袭前制、维持汉服是宋代服饰的主要特征。衣冠服饰无论从式样、色彩来说都比较质朴、洁净和自然。着与当时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人们的穿衣习惯也跟着变化,提倡简朴的穿衣理念。服装窄瘦、衣衫多为对襟是宋代女子服饰一大特点。服装窄瘦、衣衫多为对襟是宋代女子服饰一大特点。平民百姓喜欢穿窄袖衫,便于活动。所以马祖服风格也是简洁朴素实用,与妈祖林默娘本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相关。历代服饰没有太大变化,装饰少。

我国妇女头饰的习俗——簪花习俗,唐宋时期盛行。唐朝诗人杜牧《杏园》诗中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宋朝时期女子盛行以鲜花或者丝质、绢纸花朵作为装饰,用于日常头冠装饰。花冠在花的品种和造型上可以根据不同的爱好自由搭配,当时常用的花类有桃花、杏花、荷花、菊花和梅花等;造型上则有单花朵、双花朵和多花朵。有的还按一年的不同时令气节,选择不同的花卉插制成花冠,取名“一年景”。宋代不论男女,不分君臣,几乎人人都爱花,头上簪花更是常事,甚至皇帝外出,随从侍卫也人人簪花。宋代宫廷皇帝按官位等级赐花,民间百姓买花、簪花、以花会友。所以湄洲女喜爱簪绢花习俗也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一直保存至今。

妈祖服饰是平民百姓服饰的代表,造型质朴大方,服饰基本都没有改变。湄洲岛妈祖庙楼群梳妆楼中,至今还有一座头梳妈祖发髻的妈祖像。历代妈祖的造像随着各朝各代的受封而有所不同。相传,宋代妈祖受封为夫人,妈祖的服装发型变为高髻和宽袖大袍。元明朝,妈祖受封妃、后的妈祖,变成头戴冕冠的形象。到了清代,妈祖由天妃晋升为天后,发冠变得更加繁重的九旒冕冠,身穿蟒套云肩霞帔。妈祖服饰随着其身份和封号的变化而变化。妈祖的服装由简单的服装图案,变成了龙凤图案,繁杂而奢华。湄洲人将世人对富贵、权力的向往放在了妈祖的身上,体现了他们对妈祖的膜拜和敬畏之心。妈祖服上的龙纹或其他吉祥图案,暗喻着妈祖有抵御灾难,征服自然的神力,牡丹图案则赋予富贵吉祥的寓意,更突显了妈祖尊贵的身份,同时也表达了信众和百姓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祝愿。

六、妈祖服饰的传承和保护

千百年来,随着妈祖精神、妈祖文化在民间的传播,妈祖服饰也被传承下来。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人们的审美观的演变,妈祖服饰的头饰和造型的局部设计,服饰的材质也不断创新变化,但是蓝、黑、红的色彩一直沿用至今,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妈祖服饰文化内涵,也成为抽象的妈祖文化的物化载体。如今服装设计师们把妈祖服饰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运用现代的服装造型和面料,演绎着不同的妈祖服饰经典,不但表达了对妈祖的敬仰,也把妈祖的大爱精神延续流传的一部分。

现在,妈祖服饰由妈祖服演变而来的,在保留原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如今改版的妈祖服饰也是湄洲岛的一大特色(图3)。其设计一:在妈祖服蓝色上衣的基础上,增加了红色立领、拼接右襟红边,和裤子一截红色相呼应,增加喜庆感。也增加了印花面料的右襟、袖口,下摆处拼接装饰,下摆和裤子的拼接线运用右短左长的不对称设计,增加服装的时尚感。花饰的佩戴数量和形状更加随意,符合现在的审美。其设计二:上衣造型上通过收胸省、收腰省的立体裁剪的方法达到服装合体的外轮廓造型,突显女性的婀娜多姿的身材。在面料运用聚酯纤维面料,外观挺括,抗皱性强,不退色,易洗快干。装饰上采用滚边、镶边等传统手工艺,右衽处拼接花布,色彩与裤子上的红色相呼应,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这些运用现代元素和艺术元素的设计使妈祖服色彩更加亮丽,是湄洲岛上的一道风景线。对传播妈祖服饰文化的传承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结语

妈祖服饰作为传统的服饰习俗,随着妈祖大爱精神的传播一直延续至今,妈祖信仰随着宋朝商人带到世界各地,也成为福建跟台湾、香港、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也使妈祖服饰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内涵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