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燕
摘要:从小学升入初中,一些学生由于数学学科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加及深入,在数学学习方面落后于别人,成了班级里数学学困生。为了帮助并改变他们,在转化数学学困生方面,笔者结合学困生的特点及成因,从自身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培养学生品质等方面入手,实践了一些具体的转化策略,力求使学困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脱“困”
关键词:学困生;关注;转化
一、学困生现状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1】。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但现实中学优生受到的关注更多于学困生,甚至一些学困生被忽略掉,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面对这些情况,尤其是自己也成了孩子的妈妈后,对于学困生流露出更多的关爱,如何帮助学困生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也成了我教学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我们班级的学困生有以下特点。):
(1)学习不主动,缺乏积极性。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抄袭作业,觉得学习是为家长为老师的一件苦差事,无学习目标。部分学困生沉迷网络、不健康书籍及早恋。
(2)学习缺乏自信心。多数学困生小学就恐惧数学,自认学不好
数学,时常喊难。遇到困难与挫折就退缩
(3)学习习惯差。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差;课堂练习不
重视,不主动,解题过程杂乱潦草。
(4)学习方法不正确。提问意识薄弱,被动听课,即使听不懂
课后也不主动解决;错题不能及时订正,查漏补缺意识差。
二、学困生成因分析
我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评价单一,家长只关心孩子成绩及排名,而忽视自己孩子的能力,关心少了些,唠叨多了些,甚至一些家长打骂孩子,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逐渐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及厌烦心理,自暴自弃。
(2)社会原因:网络、手机普及,青少年缺乏自控力,很容易沉迷与此,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学习上不上心。
(3)个人原因:小学基础薄弱,即使在初中努力认真的学习,但是一次次的失败,让他们屡屡受挫,打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不善于交流,羞于提问,课堂上“喂一口吃一口”。思想认识水平较差,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习目的不明确。
三、学困生转化策略
1.爱心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不要吝啬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困生”的爱,可以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和情感,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关心、爱护“学困生”,课堂上是教他们知识的老师,课下可以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由喜欢数学教师,到喜欢数学学习,因此爱的投入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内在动力。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将分层进行到底
(1)分层教学: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组织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我将学生分成A,B,C三等,平时的备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差异性,组织各类提问,有容易题、中等题、难度题。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中对A类学生提“问题中有几个未知数?怎么设?”或要求学生来读题目;对C类学生提“问题中哪些语句反映出等量关系,读出来,并将它用方程表示出来;对B类学生提“该方程组的解是什么?”。其次,练习环节中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学生可自主进行选择。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设置如下:
A:解方程组:
(1) (2)
B:解方程组:
(3) (4)
(2)分层作业:
课后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消化。对于学困生、中等生一般布置基础题,目的是让学困生进行强化训练;优等生则以综合运用知识进行练习为主,如要求学生多做研究性习题,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处理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学困生要求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3.生生指导,实施“一对一帮扶”
由于班级中学困生占了将近30%,作为一名班主任兼任课老师,工作时间与精力有限,如何课间课余都能关注到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引起了我的思考。分析所任教的班级特点: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比例约为1:1:1.其中学优生的成绩特别优异,学习能力强,学习轻松,兴趣浓厚,团结同学,有团队精神。基于此,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对一帮扶”活动。
“一对一帮扶”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师徒关系融洽。指导生工作认真负责,能力很强,能根据被指导生的学习情况还能为其出题目,考查落实基础知识,希望被指导的学生在考试中能有所进步,行动实在很让人赞赏;被指导生在这股学习氛围中也能够积极配合,认真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班级课堂有序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几次单元考下来,学生的成绩都有稳定的提升,几个学困生虽然成绩还是不理想,但是从学习的状态来看,已经进了一大步!这样的“一对一帮扶”活动势必要继续开展下去!
4.科学指导,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学困生在小学阶段,就存在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进入初中,随着知识的增多与深入,学好数学难上加难。因此,要引领学困生学好初中数学,必须要求他们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主要重点培养以下几种习惯:
(1)预习习惯(2)听课习惯(3)书写习惯
(4)作业习惯(5)纠错习惯(6)提问习惯
5.肯定学习成果,激发学习自信心。
每个孩子的学习认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不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学困生,成绩落后,受到多次挫折,原本就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作为任课老师,我们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话语都会使他们在犹豫中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学困生,我们评价的起点与定位都要低,发现他们成果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尤其是每次单元考试结果后,如果学生有进步,我肯定是投以赞赏的眼光,表扬的同时期望他们再接再厉;而对于退步的学困生,通常我会采用“忽视整体,夸大局部”策略,引导他们暂时忽略自己的成绩,发现在考题中某一方面的进步,大力赞赏,加以肯定,积极鼓励。而对于不足的方面进行细心的讲解,直到理解为止,消除对知识点的恐惧。让他们能意识到其实考题没有那么难,只要平时再多努力些,成绩一定会慢慢上来的。虽然很累,但相信这样一次次的坚持与关注,学困生不会在低分面前放弃自己,自暴自弃,而继续保持住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相信在学习的队列中也不会落后太多。
每一个孩子作为一个灵动的生命体,在教育中都应该得到最基本的尊重。每一个老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生命化教育应该从每一个细节着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有爱心、耐心、细心地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侯一波,《一个都不能落---名师提升学困生的针对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石磊,《木桶效应》,地震出版社,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