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静
摘要:声乐,是一门综合了文字艺术和旋律艺术,并运用人声歌唱,用来表达作曲者和词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品意境的表演艺术。学好声乐艺术,不仅要注重自身歌唱技巧的练习,更要注重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那么,对于声乐教学的起源,就要清楚地了解系统的声乐教学来自何方。17世纪的西方声乐教学论著,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理论家的汗水结晶,在学好声乐演唱技巧的同时,我非常想告诉大家,了解并学会、懂得运用声乐教学论著的东西,也相当重要。
关键词:声乐论著;中国;卡契尼
正文:
声乐,是一门综合了文字艺术和旋律艺术,并运用人声歌唱,用来表达作曲者和词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品意境的表演艺术。学好声乐艺术,不仅要注重自身歌唱技巧的练习,更要注重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那么,对于声乐教学的起源,就要清楚地了解系统的声乐教学来自何方。17世纪的西方声乐教学论著,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理论家的汗水结晶,在学好声乐演唱技巧的同时,我非常想告诉大家,了解并学会、懂得运用声乐教学论著的东西,也相当重要。
如果一个外行人问:“你学什么专业的啊”,你回答:“我学声乐的”,那个人接下来一句会把你堵死:“哦,学音乐的啊”。当然了,不了解的人当然不清楚音乐是如何细分的了。声乐只是包含在音乐里的小分块,在这里,我想先带大家感受一下中国的带有声乐因素的音乐氛围。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对于声乐,古时候肯定没有系统的教学模式,或者说概念。但大家都知道,缶这个乐器,并非常频繁地被运用到古诗文中。《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淮南子·精神训》:“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当然,每个学生初中时就听说过两个词:“雅乐”和“俗乐”。一高雅,一低俗,“击缶而歌”在中国古代并非正统的雅乐。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关“声乐”的有: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还有专门管理雅乐和燕乐的大乐署、专门管理音乐艺人的教坊、专门学习《法曲》的梨园。有没有觉得很熟悉,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都讲过。在《周礼·地官·鼓人》中,有言:“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这里就有“声乐”二字,古文与现代白话文不同,往往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语文感受力,可以读懂古人嘴里的文言文到底是什么意思。晋时,潘岳的《西征赋》中有言:“隐王母之非命,纵声乐以娱神。”唐时的李复言的《续玄怪录·麒麟客》:“歌鸾舞凤及诸声乐,皆所未闻。”古时候对声乐的描述,大多基于“有声的音乐”上,泛泛而谈,并没有意识到要对声乐或者“音乐”做一个真正的研究,记录当时的声乐,流传后世。而真正意义上的声乐教学,起源于西方。西方对声乐教学很注重,后流传到中国,并在中国得以传承、发展。现在国内大多音乐教学都源于西方,采用西方音乐教学模式。虽然我们中国有“宫”、“商”、“角”、“徵”、“羽”,但大家现在上课嘴里唱的不都是“do”、“re”、“mi”、“fa”、“sol”、“la”、“si”吗?不得不承认,西方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强大。接下来,先了解一下西方声乐教学的论著吧。
现今来说,我们所知道的有关16世纪末及17世纪的声乐知识,绝大部分是从音乐理论家或作曲家的出版物中摘引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波维切利、卡契尼、察可尼、克累格、赫伯斯特、塞维里、巴西雷等人,接下来介绍一下他们的贡献:
波维切利(G.B.Bovicelli),他是16世纪末著名声乐教师,1594年出版过《音乐守则》(Regole di Musica)及歌曲集《牧歌与经文曲》(Madrigal ei Motetti Passaggiati)等著作。卡契尼,他于1601年出版了《新音乐》歌集。察可尼(L.Zacconi),1555年出生,卒于1627年。他于1619年出版了《作曲家与歌唱家实用音乐常识》(Prattica di Musica utile et necessaria si al compositore si anco al cantare)。克累格(J.Krüger),出生于1598,卒于1662年,他于1625年以拉丁文出版《音乐谏言》(Preceptae Musicae Practicae Figuralis),又于1660年以德文出版《歌唱艺术的正确道路》(Rechter weg zur singkunst)。赫伯斯特(J.A.Herbst),生于1588年,卒于1666年。他和克累格两人是当时教授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德国教师,他于1642年出版了《实用音乐学习手册》(Musica Practica sive instructo pro symphoniacis)。塞维里(F.Severi),出生年月不详,卒于1630年。他于1615年出版《以往的圣咏》(Salmi Passaggiati)。巴西雷(B.D.Bacilly)出生于1625年,卒于1692年。他于1669年出版了《美声歌唱艺术的奇异特征》(Remarques Curieuses sur I'Art de bien Chanter)。
这些书籍因为年代非常久远,当时的印刷技术也不是很发达,且都是国外有名的声乐教学著作,在当时都是非常流行的教学教课书籍。当然了,书籍也是非常珍贵,现在的网络科技都很发达,想借阅无论有多“遥远”的书籍,我们都能够用各种方式获得。
因为在16世纪、17世纪有了这么多伟大的音乐理论家的奉献,才有了后来的18世纪的音乐的进步,直到现在。音乐是发展的,但是发展是一个过程,每每经历一个过程就要有一个铺垫、一个动力。因为有了这些音乐理论家的声乐教学方面的论著,才得以让声乐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弗·兰皮尔蒂·嗓音遗训:世界声乐史上历代大师教学经验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