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辰辰
摘要:近年来,随着地区政策的放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展露新面貌。新形势下,人格素质的培养和技能知识的传授必须双管齐下,不能厚此薄彼。这就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依据,探讨教材、教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旨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人文性;生源结构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急剧下降。招生难,招好生源更难。中职校的学生大多数在初中时期就表现不佳,文化底子薄弱,学习习惯不好,有的甚至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与此同时,随着地区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涌入城市,生源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近日,市教委下发通知,公布了2016年中职校自主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条件、日程安排及学校名单。这些随迁学生,大多跨城市跨地区,心理尚不成熟就要跟随父母背井离乡,在陌生的环境和有限的生活资源下从零开始,心中难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落差,需要我们的关怀和认同。他们的父母多半也因为繁重的生活压力,无暇顾及,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长此以往,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的同时,这些学生丧失了精神家园,言语粗鄙,趣味低俗,行为偏激。究其成因,除了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外,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不无关系。
2015年出版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中职语文教育的一大特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说过“读的书一辈子有用”。更何况,中职语文教育不像高中有高考这根指挥棒,它有幸逃离了应试教育的魔咒,不同学校选用什么样的教材,老师教什么,怎么教,都不是一概而论。以往那种“统得过死、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老师和学生大可名正言顺的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所以,客观来说,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环境是相对自由和开放的。
尽管没有了应试的压力,但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它不得不带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在实践语文“工具性”这一特点的同时,把语文教育工具化。我们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字词句的解读,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另一大特性,即“人文性”。学语用文,固然顺应了中职生语用能力发展的需要,但学语文更是为了构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让人格成长。一个人格健全,素养高雅的少年,自然会呵气如兰,口吐芬芳。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遴选教材,增加文化含量。
我们的语文教材集纳的应该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一流作家的典范作品呈现给学生。读惯名家名篇的学生,谈吐举止,一言一行都有无形的指引,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心智发育程度是完全不同的。也许,部分作品作为高中篇目出现显得深奥晦涩,但篇目是“死”的,教法是“活”的。教师可以分层教学,逐级渗透,通过问题设置、任务引领等多种方法,化繁为简,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同时不耽误学习效果。我们就拿2015年乔刚主编的高教版《语文》教材来说,选文标准是名家名篇,对部分时文的要求是语言规范、作品有一定影响且被广泛录入教材。同时,这套教材彻底改变了过去语文教材在体系上以知识为核心,在层次上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循环往复出现的方式。它依据新课标,将语文学科各个能力点贯穿起来,按照单元形式循序渐进。每一篇课文前有“阅读指导”、“背景知识”和“重点聚焦”,而每一个单元后有“语文与生活”,这些板块多角度、多层面,大量地采集了文学常识,使得经典作品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很好的展现,并系统架构起“文如何载道”的阅读教学体系。这种编排的方式,使得我们中职生在课堂学习有限的时空里,面对浩瀚无垠的文学海洋,能够任意遨游,沉淀积累,哪怕 “只取一瓢饮”。
二、转变模式,注重诵读鉴赏。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我们借鉴西方的教学体系引入了科学知识,取代了以往传统的私塾读经教育。虽然,这一举措顺应了时代潮流,有非常大的优势,极大程度地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但是却忽略了不少人文的东西。放眼我们的中职教育,对于中职生要不要学习和怎样学习文言文,多年来一直是语文课改的难题。值得高兴的是,新版语文教材的每一册都设置了“中华文化”单元,探索以主题引领浅显诗文(含摘录)为逻辑线索,以诵读和积累为基本教学要求的崭新模式。学习重点不在于文言的“字斟句酌”般“掌握”,而是在于内容思想的把握和名言名句的记诵积累,希望以此能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地、有区别地将知识潜移默化为内在的思想文化和语文素养。
就诗歌一例而言,教学现状是教师上课大多按照“时代背景及作家介绍——释题——词语理解——章节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组织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注释上,字字翻译,句句串讲,把诗歌当作一般文言文来讲,缺乏想象、体会、感悟,缺乏对诗歌意境的整体感知和把握,使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肢解在枯燥的讲解和标准化的习题训练之中。把诗歌抽象化、理性化,使其美感全无,拉大了学生与古典诗歌之间的距离。学生一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诗歌的教育作用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因此,营造诵读情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尤为重要。我在课堂上就诗歌教学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精心设计、激趣导入。从教六年来,每一节课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收获。在多次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有效的导入新课,进入情境,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备课阶段,我会搜集与篇目相关联的图文影音资料,加以编辑剪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这些形象可感的资料,总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弱化讲解、诵读感悟。“诗缘情”、“诗言志”,诗歌是主观情感的产物,是无数诗人内心世界的倾诉和表达。面对如此美好的语言文字,我们不应喧宾夺主,剥夺学生亲尝的机会。试问,如果一首诗词在诵读之前已被教师“条分缕析”,变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学生还会有读的兴趣吗?我想,教师只需教会他们品读和鉴赏的方法,适时做些引导,剩下的就由学生自己去品味、去感悟吧!
在外部条件上,我们可以把诵读任务渗透到校园生活中,例如我校通过晨读课、广播站、延伸课堂和社团活动等平台,让文学鉴赏无处不在。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就像春风化雨,使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
三、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师生生命体验的载体。信息化的时代造就了一个个速成体系,学生疲于习得技能的同时,难免忽视了情感的体验。而语文之于他们,正是一处难得的精神家园。日渐干枯的灵魂得以滋养,停滞不前的理想得以续航。以课文《一碗阳春面》为例,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通过 “为什么面馆老板坚持每次多加半份面,而不是直接下两碗?”“如果换做你,会怎么选择?为什么?”等思考题,引发讨论,分享感悟,在学生中激起了情感的小浪花。不少学生说出了“最大的仁慈是尊重而不是施舍”、“平等的给予援助”等话语,让我又惊又喜,感动不已。再如莫泊桑经典小说《项链》这一课,文中那句“人生是多么的变幻无常,生活中极细小的一件事,有时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引发了课堂大讨论,好多学生大方地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真实经历,或有自豪、或有遗憾、或有惋惜……那一刻,学生表达的欲望如此强烈,语言之于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还有《璀璨星光》这首现代诗,作为中职生之歌,它借助“天空”等意象诠释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念,借助“星光”等意象诠释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个个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主题。学生在激扬的乐曲声中,振奋人心的歌词中,找回了自信,寻到了方向。这就是语文课堂给予他们的生命体验。
四、走出课堂,带语文入生活。
走出课堂,我们首先要走出语文的课堂。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服务,还应为他们的职业素养服务。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应该是高素养、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在职业教育中,语文作为构成多学科多专业的教育体系,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将语文与专业学科相结合,积极开辟延伸平台。以《一碗阳春面》为例,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尝试了“同课异构”,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挖掘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烹饪班,除了解读小说的背景资料、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之外,还补充了课外的图文资料,启发学生讨论日本的“匠人文化”和“匠人精神”。文中小面馆夫妇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品质和服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专业手艺和职业操守是面馆得以成功经营、享誉小镇的关键。课堂的最后,有的学生还谈及了“民族企业”、“老字号”的生存与发展,这让我惊喜万分。他们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大胆地发表观点,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模样么?而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语文课上,除了解读这篇经典小说的基本点,我们还开展了头脑风暴,把小说中的故事演变为一个营销案例,通过不同的文案策划,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
走出课堂,我们还应将语文学习植入生活中。其实,现今的中职生并不是没有阅读习惯,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读些文字书籍,但选择的多半是良莠不齐的网络小说,还有微信微博的滑屏式阅读,终日沉溺于低级趣味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加以引导,挑选适合学生成长阶段、认知阶段的优秀作品、名著名篇,让他们沉下心来,走进名作、走进名家,多一点感悟、多一点体验,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汲取书中精华,提高鉴赏能力。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自古以来,圣贤之人都主张先做人再作文。我们的教育不应是迎合,而应是因势利导。新的局面已经打开,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结构展露新面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摆脱偏见,尊重并理解学生。因材施教,文以载道,努力践行人格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这一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1]乔刚:《语文》(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试用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鲍鹏山:《对东西方教育的深刻反思》,文汇教育,2015
[3]《上海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