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医疗供给适应需求的步伐

2017-01-16 11:24王保真
中国社会保障 2016年10期
关键词:结余城乡公立医院

加快医疗供给适应需求的步伐

■ 专栏 ■王保真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

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构建集医疗服务、康复保健、健康管理与保险服务为一体的供给体系,是“十三五”实现医疗“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

计划经济思维顽疾还需进一步破除。经济学家周其仁早在2007年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卫生部门是“开放最差的部门”,尤其无视公共部门的“共性”“一般性”及“公共管理”属性,忽视医疗资源“供不应求”规律,过分强调医疗“业务技术特殊性”;既惧怕医疗市场的严酷竞争,又对“服务准入”管制过严,加上“价格行政管制多”,致使计划经济思维顽疾难以扫除,市场动员和配置资源能力低下。“十三五”期间需再更新与创新发展理念,放松“行政管制”,着力引导社会办医提供老年医疗护理、儿童医疗等紧缺服务,作为基本医疗的补充;提供康复与儿童保健等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医疗需求。

体制与机制障碍突破还有空间。在办医资金来源和筹集渠道多元化,在重视社会慈善的投资和渠道建设的政策、体制与机制创新方面还有突破的空间。政府对民营医院收入免征营业税,还可对缴纳的其他税费地方所得部分,由财政予以适当返还;还可创新增设“奖补扶持”资金,促进其扩容。另外,公立医院在编医生可应聘去民营医院任职,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评先评优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通过调整公立医院服务价格偏低与结构的不合理,提升医生技术服务的积极性;逐步改变医师与医院的依附关系,将医生多点执业纳入《执业医师法》,完善利益分配与责任分担的法律保障,让医师摆脱“固定”的身份,促使其往“自由执业”发展。

存量资源的调整要动真格。优质医疗资源短缺与分布不均同时并存,是造成城乡“看病难与贵”的重要原因之一。总量不足且城乡分布不均;即使在城市也大都集中在城区,远郊区县分布尤为稀少,与城乡人群就医需求严重不符。尽力革除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城区的现状,打破当前存量资源调整不动,新增资源控制不住的格局。卫计委要动真格,彻底破除体制与管理障碍,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行业管理”。既要加快改革城市医院管理体制,收缩和调整公立医院过大的规模;又要以城乡人群就医需求为中心,统一调控全社会医疗资源,尽快将优质医疗资源从大城市向农村、向基层延伸扩展,逐步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布局与能力的差距。

大力倡导“内涵式”发展路子。医院应从“重设备”“重规模扩大”,惯于走“外延式”发展老路,转变为“重服务”走“内涵”发展新路。主动适应需求变化,开展诊治心理和社会因素疾病;既要提供质优、价格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又要提供适应不同收入人群的、多样化的服务;还要提供指导健康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服务。从医疗体系建设上,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同时,对国民健康进行全新有效的指导,把治病与防病,特别是防治某些急、慢性疾病,以及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卫生,儿童和康复保健、优生优育、延年益寿等纳入整个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的收支结余率。各级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有很强的社会功能,作为非营利机构,经营目标决不是结余率越高越好。目前,城市大医院尽管挂着公立牌子,其收支结余率不仅有水分,而且欠规范,大大偏离了非盈利方向。而政府对其经营行为的管控,处于既尴尬又乏力且失控的境地。建议各级政府在明确公立医院数量规模的前提下,落实补助政策,让“公立医院”的牌子名副其实;确立公立医院维持运行的经营目标是“保本加微利”;将收支结余率严控在15%以内,并规定其使用方向,这是宏观监管的关键和有效经济手段。■

猜你喜欢
结余城乡公立医院
城乡涌动创业潮
医保基金结余和亏空并存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对财政结余资金管理的思考
降低医保基金结余刻不容缓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