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发,韩久利,杨金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综述】
管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赵金发,韩久利,杨金蓉△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管灸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中医特色的灸法,由古代的苇管灸发展而来,在临床中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在面瘫、耳疾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有着同针药一样的临床价值。在面临“重针轻灸”的严峻形势下,管灸以其独特的管灸器设计、简单的制作、简便的操作、无创无痛、患者乐于接受等特点,易于临床使用及推广。故就有关文献中对管灸器的改良及管灸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扩展其临床运用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同时为丰富发展灸法理论、为管灸疗法的推广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管灸;管灸器;面瘫;耳疾;临床应用
灸法早在中医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已有记载。随着灸法的发展,施灸的方法也不断革新,管灸就是其中的一种。
管灸是通过管灸器置于耳中施灸,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苇管灸,记载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卒中风口喎,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
古代文献有关管灸器的记载比较粗糙,临床大部分使用的管灸器都是依据古代文献个人制作的,主要为一节形和两节形管灸器。其中[1],一节形苇管器其苇管口直径约0.4~0.6 cm,长约5~6 cm,苇管的一端作成半个鸭嘴形,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备插入耳道内施灸。另一种两节形苇管灸器分为口径粗细不同的两段,口径较粗的一段用以放置艾绒,直径约0.8~1 cm,作成鸭嘴形,长约4 cm;口径较细的一段用以插入耳道,直径约0. 5~0.6 cm,长约3 cm,较细段插入较粗段连结成管灸器,用胶布固定,以备施灸用。施灸时,取黄豆大小细艾绒置于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以线香点燃,用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耳部有温热感。
由于苇管具有可燃性、鸭嘴形处安放艾绒不稳定等缺点,临床上一些医家对管灸器进行了改良。田从豁[2]所使用的两节形苇管灸器的制法是:选一节直径约0.3~0.6 cm、长约4 cm的苇管,施灸时一侧用棉球固定后插入耳道内,另一侧连接到一个用可乐瓶剪切成的长约3 cm的鸭嘴形斜口来放置艾绒,将两段连接即成艾灸器。王旭东等[3]取直径约6mm、长4 cm的苇管或竹管,一端与铝制易拉罐饮料瓶制作成半圆筒状“颈口瓶”的颈端用胶布黏结,其瓶身用以施灸时盛放艾条,另一端用干棉花固定插入耳道进行施灸。刘晓东等[4]研制出二节形活动的新型耳孔灸器,一节为直径约0.4~0.6 cm、长约3~4 cm的苇管,用于插入耳孔内;另一节为口径约0.5~0.7 cm、长约2~3 cm的金属管,金属管一端连接一半球形金属球,用于艾绒的安放与燃烧。另一端与苇管相连,该管灸器可根据施灸需要,以抽出或插入来调节其长短。杨沛群[5]应用3/4的空鸡蛋壳加苇管制作管灸器,苇管一头插入耳中,另一头插入蛋壳侧面的开孔,两者用薄纸糊贴,施灸时蛋壳用以盛放艾绒团。田丰玮[6]所用管灸器用木管和纸管制作而成,管灸器呈烟管状,由上下两节套合在一起,下节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木管,内有铁钉,形成托物架;上节为顶端封口的中空木管,侧面有3个圆形开口,直径约0.8 cm,其中2个为通气孔,以保证艾绒有氧燃烧,另一个为灸疗孔连接用普通硬纸卷成的长约2~3 cm、直径约0.5 cm的纸管。
尽管现在使用的管灸器被各医家进行了些许改良,但其治疗原理和古代苇管灸器相同,改良的目的不外乎就是为了操作方便、灸量灸时可控、管灸效应能得到充分发挥且患者依从性好等。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聚也。”管灸使温热之气传感到耳中,激发经气,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2.1 面瘫
近年来,应用管灸治疗面瘫的报道越来越多,显然面瘫已成为管灸治疗疾病的研究热点。1982年,李志明等[7]应用管灸治疗5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总有效率达98%。他认为管灸可能通过兴奋面神经、增加血液循环,以达消炎止痛、促进面部表情肌的恢复。杨沛群[5]采用自制管灸器和自制熏灸药结合体针治疗面瘫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他认为苇管灸的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可引起面神经的兴奋和神经元的活动,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神经营养状态,消除面神经水肿。何金贵[8]在应用电针加苇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中发现,电针与管灸相结合可提高疗效。王萍[9]也采用电针加苇管灸的方法,在治疗53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观察中发现,电针加苇管灸具有提高痊愈率、缩短恢复期及防治后遗症的作用。王旭东[10]在运用隔姜灸、苇管灸结合针刺治疗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因苇管灸的温热作用可能通过改善茎乳孔的炎症和水肿,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从而加快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彭斌[11]用管灸、鳝血糊及耳背放血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田丰玮、李宁[12-13]等在对单侧周围性面瘫(即Bell’s面瘫)患者进行管灸和悬灸的对照观察中发现,两者虽临床痊愈率无明显差异,但管灸组较悬灸组可缩短痊愈时间,因此他们建议推广管灸疗法在Bell’s面瘫患者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以缩短治疗时间。另外,田丰玮[14-16]在管灸加针刺与悬灸加针刺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瘫的对照研究中也发现,管灸加针刺的疗效优于悬灸加针刺的疗效。他认为管灸疗法的机理可能是通过鼓膜、鼓室及薄骨板直接将效应传达到面神经管,消除其局部水肿,解除挤压,调节神经紊乱,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有关管灸治疗面神经损伤的研究已经步入到分子层面。杨金蓉等[17-19]在对机械压榨造成面神经损伤家兔模型进行管灸治疗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管灸可增加面神经核、面神经、面部表情肌中NGFmRNA和面部表情肌中NT-3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面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但其作用途径尚需进一步研究。
2.2 耳疾
田丰玮等[20]在观察管灸疗法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早期康复的疗效中发现,配以管灸疗法的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管灸对突发性耳聋早期康复有促进作用。钱松林[21]在应用苇管器灸耳道对21例无明确诱因而突发暴聋患者进行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后发现,总有效率达90.5%。他认为苇管器灸的功效为温经活血、通阳开窍。在施灸的过程中,对耳部有良性温热刺激,同时艾绒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可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兴奋耳蜗神经,对内耳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具有促进作用,因此能开清窍、复耳聪,对治疗暴聋有较好的效果。袁志太[22]在治疗180例耳鸣患者中,采用针刺加隔苇管灸,总有效率为91.1%。他认为针刺加隔苇管灸的运用能温经散寒、活血舒筋,直接改善耳内微环境。张智芳等[23]在观察针刺结合苇管灸治疗27例神经性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中,总有效率为85.19%,认为苇管灸可直接施灸于耳温通经脉,与针刺合用直达病所,疗效较好。贾湘芸等[24]采用针刺颈椎夹脊穴配合管灸的方法,在对38例耳鸣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总有效率为92.1%,认为针刺颈椎夹脊穴配合管灸治疗耳鸣疗效确切。
2.3 眩晕
钱松林[25]应用苇管对眩晕患者行苇管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指出管灸治疗眩晕的可能机制是,兴奋耳蜗及耳部周围神经,增加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减少耳膜迷路积水,降低内淋巴压力。马兆勤等[26]在对65例顽固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进行管灸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总有效率高达96.92%。可见,管灸对眩晕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但其作用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的印证。
2.4 缺血性脑卒中
王迎等[27]依古法制作鸭嘴型苇管,运用药物和艾绒混合施灸,对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达93.3%。因此他们从治疗结果证明,苇管灸对中风患者的血压及高凝状态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有重大意义。万红棉[28]在对3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苇管器灸耳治疗的临床观察中也发现,苇管灸对血液高凝状态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及高血压均有明显改善作用(P<0.01)。
2.5 痛经
迟良义[29]应用纸盒和金属片自制耳灸器,对2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1~3个疗程后发现,痊愈(即3次行经均未出现腹痛者)18例,有效(即明显减轻者)7例,说明管灸对痛经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6 眼疾
赵慧[30]在运用苇管灸和核桃皮灸治疗动眼神经损伤12例,完全恢复9例,部分恢复3例,治愈率达75%。
2.7 颈椎病
马兆勤[31]等在采用苇管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中发现,苇管灸疗效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7.93%(P<0.05)。他认为苇管灸主要是通过苇管使艾灸载热与艾绒的药性直达病变部位,改善供血不足及前庭系统功能障碍,以发挥疗效。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作为我国传统医药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有着与针药一样的临床价值。但由于施灸时容易灼伤皮肤、患者不耐疼痛甚或留下疤痕等多种因素,限制了灸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灸法正面临着重针轻灸的严峻挑战。
管灸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色的灸法中的一种。而具有独特设计的管灸器操作简单,其施灸部位固定,以其药物及其温热效应的传导发挥疗效,不易灼伤皮肤,患者仅耳中有温热感但无疼痛,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且临床疗效佳。应进一步挖掘管灸治疗疾病的作用途径及机理,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1] 田从豁.中国灸法集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70-71.
[2] 箱岛大昭,田从豁.苇管灸治疗面瘫探析[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5):31.
[3] 王旭东,徐小贤.自制苇管灸器的临床应用[C].全国针灸临床适宜技术推广研讨会暨甘肃省针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201-202.
[4] 刘晓东,杨延婷.新型耳孔灸器研制及临床应用[J].大家健康: 学术版,2015,9(23):41.
[5] 杨沛群.苇管灸合体针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0,22(7):533.
[6] 田丰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专栏(93)管灸疗法为主治疗疱疹性面神经炎技术[J].中国乡村医药,2014,21(21):87-88.
[7] 李志明,叶成鹄.苇管器灸耳道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82(12):47-48.
[8] 何金贵.电针加苇管器灸耳道治面神经麻痹60例[J].中原医刊,1987(6):30.
[9] 王萍.电针加苇管灸治疗面神经麻痹53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02.
[10] 王旭东.隔姜灸、苇管灸结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9(1):50-51.
[11] 彭斌.管灸加耳背放血疗法治疗面神经麻痹32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2):68.
[12] 田丰玮,路瑜,李宁.“管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5):50-53.
[13] 李宁,田丰玮,柳茜.“管灸”疗法治疗Bell’s面瘫5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2,43(10):749-750.
[14] 田丰玮,王竹行,路瑜,等.管灸加针刺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78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4):269-271.
[15] 田丰玮,王竹行,路瑜,等.管灸与悬灸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3):166-168.
[16] 田丰玮,杨金蓉,王竹行,等.管灸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相关因素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5-7.
[17] 杨金蓉,宋军,田丰玮,等.管灸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家兔NGF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9):703-704.
[18] 杨金蓉,宋军,田丰玮,等.管灸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家兔面部表情肌NGFmRNA、NT-3mRNA表达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8,26(8):15-17.
[19] 杨金蓉,宋军,田丰玮,等.管灸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家兔面神经核NGFmRNA表达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27-28.
[20] 田丰玮,杨金蓉.管灸疗法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1):27-29.
[21] 钱松林.苇管器灸耳道治疗暴聋[J].辽宁中医杂志,1991,27(8):34.
[22] 袁志太.针刺加隔苇管灸治疗耳鸣18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103.
[23] 张智芳,王海明,蔡琛.针刺结合苇管灸治疗神经性耳鸣27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7):21-22.
[24] 贾湘芸,张萍,赵莺.针刺颈椎夹脊穴配合管灸治疗耳鸣38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3):180-181.
[25] 钱松林.苇管器灸治疗美尼尔氏病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1992,23(1):31.
[26] 马兆勤,万红棉,高熙静,等.苇管器灸治疗颈椎病眩晕6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8(1):57.
[27] 王迎,毕秀英,万红棉.苇管器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5):34-35.
[28] 万红棉.苇管器灸耳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变学及血压影响的观察[C].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康复学首届学术会议、福建省针灸学会康复医学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72-173.
[29] 迟良义.耳穴封闭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25例[J].山东医药,1990(5):57.
[30] 赵慧.灸法治疗动眼神经损伤12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7,3(Z1):100.
[31] 马兆勤,万红棉,高熙静,等.苇管器隔耳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1):77-79.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ube Moxibustion
ZHAO Jin-fa,HAN Jiu-li,YANG Jin-rong△
(ChengduUniversityofTCM,Chengdu610075,China)
Tube moxibustion is an unique moxibustion method with long history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veloped by ancient reed tube moxibustion.It can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diseases in clinic, especially in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lsy and otopathy,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ect.Moxibustion is the same as the needle and medicine clinical value.In the face of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weight needle light moxibus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ube moxibustion with its unique moxibustion tool design, simple production, easy operation, non-trauma, painless, willing to accept, easy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The article summarized about the literatures on Tube moxibustion tool improvement and Tube moxibustion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to provide more sufficient basis to exp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at the same time as the rich development moxibustion theory,for its therapy 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Tube moxibustion;Tube moxibustion tool;Facial pals;Otopathy;Clinical applic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3740)-管灸疗法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NT-Trk信号转导机制研究;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13ZA0276)-特色管灸促损伤面神经修复再生的Trk受体调控作用研究
赵金发(1988-),男(蒙古族),黑龙江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通讯作者:杨金蓉(1970-),女,四川双流人,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Tel:028-61800219,E-mail:yjrsyf@yahoo.com。
R245.81
A
1006-3250(2017)05-0740-03
201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