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耳鸣探析

2017-01-16 12:37曹祖威岳凤娟何伟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卫气灵枢内经

曹祖威,岳凤娟,何伟平,刘 蓬△

(1.贵州省人民医院听力中心,贵阳 550002; 2.贵州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贵阳 550002;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广州 510405)

【理论探讨】

从脾胃论治耳鸣探析

曹祖威1,岳凤娟2,何伟平3,刘 蓬3△

(1.贵州省人民医院听力中心,贵阳 550002; 2.贵州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贵阳 550002;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广州 510405)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源泉,其中对耳鸣的论述达17处,清楚地解释了耳鸣的机理。《内经》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鸣的最根本原因,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引起脾胃失调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睡眠、情志来调理脾胃是治疗耳鸣的关键。

耳鸣;脾胃;中医治疗

耳鸣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由于西医对耳鸣的发病机制认识不清,致使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在治疗耳鸣方面积累了不少有效经验。《内经》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源泉,其中对耳鸣的论述达17处,清楚地解释了耳鸣的机理,即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鸣的根本原因,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引起脾胃失调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内经》原文为依据,探析从脾胃论治耳鸣的合理性。

1 脾胃失调为耳鸣的基本病机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素问·脉解》)。”“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灵枢·口问》)。”脾胃居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五脏六腑的气机升降皆以脾胃的升降功能正常为前提,如果脾胃失调、气机升降失枢,使清阳不能上升,浊阴不能下降,造成清窍空虚,则会引起耳鸣。《内经》中关于耳鸣的论述有17处,除上述2条外,尚有12处提到耳鸣的证候,3处提及耳鸣的针灸治疗方法。在12处提到耳鸣的证候中又可分为2组,1组是脾胃失调直接导致耳鸣,如“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以及“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灵枢·海论》)等,皆是由于脾胃失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濡养脏腑百脉、灌溉营养全身而致耳鸣。另1组是肝木克脾土间接导致耳鸣。如“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素问·五常政大论),以及“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素问·至真要大论》)等,虽然耳鸣都是在“厥阴司天”的年份出现,但所表现出来的大部分症状却与脾胃关系更加密切,这是因为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从五行角度而言,二者为木土乘克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依赖,若肝失疏泄、木郁克土,必然导致脾运失健进而引起耳鸣。《内经》中关于耳鸣的治疗也强调肝脾同治,如“耳鸣,取耳前动脉……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灵枢·厥病》)。“耳前动脉”指手少阳三焦经的耳门穴,“手中指爪甲上”指手厥阴心包经的中冲穴,厥阴和少阳互为表里,针刺这两经的穴位可调节肝木系统,以保护脾胃不受克制。综上可见,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鸣的最根本原因。

2 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耳鸣的主要病因

2.1 饮食不节与脾胃失调

“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灵枢·小针解》),明确道出了脾胃发病的基本病因是饮食不节。“饮食劳倦则伤脾”(《难经·四十九难》)。《难经》也认为,饮食劳倦是脾胃发病的主要病因,良好的饮食行为当以适度为宜,包括饥饱适中和寒热得宜。“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如果过饥,一方面气血生化失源,气血亏虚则脏腑失养,功能衰退,全身虚弱;另一方面气血生化减少,正气不足易致外邪入侵,继发他病。“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如果过饱,超过脾胃运化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导致“积食”内停,日久则聚湿、化痰、生热,继而进一步损伤脾胃功能,如此反复终不得愈。“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灵枢·师传》),如果过分偏嗜生冷寒凉饮食,久之则易耗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化生他病。另外,饮食当定时定量,“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食物化生精气有一定的节律性,只有定时定量,才能使胃肠正常更虚更满,胃气上下通畅,有利于水谷精微的摄取和输布。饮食有节还包括五味均衡,“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素问·六节藏象论》)。“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五味偏嗜,既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也可因本脏偏盛以致脏腑间平衡失调而出现他脏病变。而如果五味均衡,“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藏气法时论》),则可以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是以脾病宜食粳米,即其药也;用充饥虚,即为食也。故但是入口资身之物,例皆若是”(《太素·摄生第二》)。合理科学的饮食,不但能保证气血生化有源,还能利用食物的五味特性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2 起居无常与脾胃失调

“起居不时……伤胃之元气,使营运之气减削,不能输精皮毛经络,故诸邪乘虚而入”(《脾胃论》)。脾胃发病的另一病因是起居无常,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脾胃功能的好坏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的阴阳变化应该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素问·金匮真言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的机制,是由人体阴阳出入运动来决定的。人体的这种阴阳出入运动的基础则在于卫气的正常循行:“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人受气于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灵枢·营卫生会》),而卫气则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如果脾胃功能受损,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则卫气减少,运行停滞致卫气当出于阳而不出,当入于阴而不入,就会出现失眠的症状。正如《灵枢·邪客》所说:“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反之,睡眠质量的好坏也决定着脾胃功能是否能正常运行。“劳则气耗”(《素问·举痛论》),如果起居无常,劳力过度,易损伤脏腑精气,导致脏气减少,功能衰退。而脾为生气之源,故起居无常、劳力过度最易耗伤脾气。起居无常,安逸少动,易致人体气机失于畅达,同样影响脾胃升降功能的正常运行。

2.3 情志失畅与脾胃失调

“人之生病,莫不内因怒、喜、思、忧、恐等五志”(《素问·举痛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情志因素尤其是思虑过度是引起脾胃失调的又一病因。脾胃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情志活动的正常变化,脾胃所化生的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的升降转输的枢纽功能也是情志活动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情志活动的异常变化也直接影响着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思则气结……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思为脾之志,思虑太过则伤脾,造成脾气郁结,中焦气滞,脏腑平衡失调。

综上所述,《内经》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耳鸣的最根本原因,而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情志失畅是引起脾胃失调的3个重要因素,因此通过调整饮食、睡眠、情志来调理脾胃是治疗耳鸣的关键。

曹祖威(1985-),男,湖北孝感人,住院医师,医学博士,从事中西医结合耳鸣耳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刘 蓬(1964-),男,湖北麻城人,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耳鸣耳聋等耳内科疾病的临床与研究,Tel:18802013353,E-mail:drlp@163.com。

R764.45

A

1006-3250(2017)04-0473-01

2016-10-14

猜你喜欢
卫气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