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一元论分析中医元整体观及其科学性❋

2017-01-16 12:37孟庆岩相光鑫颜培正张庆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整体观本源中医学

孟庆岩,相光鑫,颜培正,张庆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理论探讨】

从气一元论分析中医元整体观及其科学性❋

孟庆岩,相光鑫,颜培正,张庆祥△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

气一元论为中医学元整体观念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故通过研究气一元论的演变并结合现代科学的生成整体论、混沌理论、耗散系统等内容阐释中医元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并分析其科学性,以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内涵,为中医现代化研究开启新的研究思路。

气一元论;元整体观;生成整体论;耗散系统

气一元论是重要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对宇宙本源的认识,其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物质,如《正蒙·太和》曰:“太虚无形,气之本体。[1]”气原指云气,是古人对云雾运动的观察领悟,因云质轻,极其细微,且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故古人将气的内涵概括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1 气一元论是构建整体观的哲学基础

后世在研究宇宙本源时发现,世间万物皆为有形,便可无限分割,构成有形之体的本源必定是无形之物;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事物的本原物质也应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符合此特点的物质便是气。有了这样的认识,古人对自身和万物进一步观察发现气是无处不在的,虽然无法用肉眼进行观察,但气的运动是可感知的,这使气具有了普遍性,故将气逐渐引申为构成宇宙的本源,由此将气升华为哲学概念,来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形成了气一元论。气虽为细微物质,却构成了宇宙的千姿百态,从远古时期的云气到现代科学的量子和场无不涵盖其中,故《庄子·知北游》云:“通天下一气耳。[2]”

气一元论阐明了事物具有共同的物质本源,奠定了万物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基础。气虽无形可见,却是一个没有间隙、没有形态、没有内在结构且占据时间和空间并具有无限联系性的物质存在[3]。正如《庄子·天下》所云:“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气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有形实体都是由相同的无形之气构成的,这些无形之气可与有形实体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使气成为事物相互联系感应的中介,为整体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气一元论虽然阐明了世界的本源问题,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性,但对于事物的多样性则无法进行阐述,古人对此问题也进行了分析。气以升、降、聚、散为主要运动形式,在形和气两种状态间相互转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运动形式分化出阴阳两种属性的气。如《庄子·则阳》曰:“阴阳者,气之大者也。”气的运动蕴含在万事万物之中,阴阳又是万物的总原则,对于解释世界统一性意义重大。该理论与气一元论相结合,指出气中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正是气运动的内在动力,也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动力,从而使宇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4]。不同的事物所禀受的阴阳之气存在异同,从而形成了三阴三阳结构,这种差异形成了事物形态和功能的不同,为解释世界多样性提供了方法。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阴阳系统和三阴三阳系统变化无穷,演化出万事万物,但归根结底同为一气所化,即气是事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根本。

气具有阴阳两种属性才有不同的运动趋势,古人在研究气的升降聚散运动形式时,将其概括为展放、上升、收敛、下行4种具体方式,并发现在升降出入之间存在着一个无形的气机枢纽。古人将这5种气的运行与自然界金、木、水、火、土5种物质相比较,运用象思维将其升华为哲学理念,即五行学说,故五行实质是气的运动。正如《御纂性理精义·卷一》云:“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事物的形成、发展与消亡乃至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更替都不外乎气的升降聚散,故世间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五行的内在结构和气运方式,故在本质上是彼此相通的。古人运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思辨方法,结合五行学说构建了万事万物联系的基本框架,并构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统一模型。因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矛盾统一关系,其所构建的时空模型也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5]。

气、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万物都有共同的本源和内在结构,成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依据。气、阴阳、五行分之有三,但其要为一,即是气,通过气一元论的演变奠定了时空与万物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哲学理论基础。

2 中医学整体观是在气一元论基础建立起的元整体观

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观念,将人体放于一个不断演变、与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宏观动态系统之中来研究。在这个系统中,因气是物质本源,便形成了万物同源、万物同质、万物同构、万物同性的特点。气一元论具有混沌性,王琦教授将其混沌性概括为物由气化、象由气生、主客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6],故学者将这种整体观念称之为“元整体观”,即由混沌未分的整体分化出其内部诸要素而形成的[7]。

元整体观即现代科学的生成整体论,其有别于认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合整体论。生成整体论认为,整体与部分并非单纯的还原关系,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即整体自生成之始既是整体,部分是整体生成的,是整体的分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是大整体与小整体的关系,世界在任何角度、任何层次中都表现为整体性,即先有整体后有部分[8]。这正如中医学整体观念所认识的,作为大整体的自然与作为小整体的人都是相互联系、层层套叠的,大整体决定着小整体,小整体又促成着大整体,因此在中医学元整体观中,不存在绝对孤立、恒定不变的事物和现象。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即时间空间系统,由气一元论所构建的元整体观不仅说明空间物质的联系性,也说明时间的延续性和事物的动态性,即事物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气作为物质联系的中介,便以物质、信息和能量等多种形式作用于有形之体。

有学者在研究生成整体论时提出了“生成元”的概念[9],生成元并非构成系统的最小单元,而是构成系统的最初单元,生成元本身即是一个整体,由生成元分化出的部分实际是整体的缩影,具有整体性和分形性,分形理论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自相似性。正如元整体观中的气是一个无间隙的整体,其分化出天地万物,每一个小整体虽然有别于大整体,但都是大整体的缩影。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天地均由气构成,人是自然界这个大整体中的一部分,虽然形体有异于自然界其他事物,但人的各脏腑功能都是效法自然界这个大整体的,从而使人与自然界产生联系。故中医学的元整体观是生成整体观,与还原理论的机械整体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3 中医元整体观的科学性

因气一元论具有混沌性,即万事万物的本源是未分化的气,这种混沌性类似于物理学的混沌理论。混沌理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但是给定简单的初始条件和发展过程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即可创造出极其复杂的系统[10]。换言之,自然界中看似无任何联系的事物之间,可能来自重复运用的某种简单而确定的非线性基本作用。正如气处于混沌状态时,他们之间看似无任何联系,却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通过升降聚散这样的简单运行条件而分化成千姿百态的事物。因在分化过程中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形成的系统极其复杂,故在研究这种系统时应多元素动态研究,而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元素,故中医学进行科研及治疗时应运用着眼于整体和联系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而混沌理论在研究动态系统某一元素时,并非运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是必须用整体的、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分析,二者不谋而合。

元整体观所研究的对象都是远离平衡态的稳定有序状态,中医学中所说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并非是指平衡态,而是指稳定态,因为平衡态意味着空间均匀、时间不变,事物同外界没有任何的能量物质交换,其内部处于混沌无序状态,系统只有远离平衡态,才能借助内部动力进行反馈调节,使自身处于最佳的稳定有序状态,即中医学的“阴平阳秘”理论。中医学认为,在人体的生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能量物质交换,以达到自身稳定,中医学将这种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交换称之为“气化”。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行,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这说明人体是一个远离平衡态,如由气一元论演化出的三阴三阳学说,指出了人体脏腑形态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这即是空间非均匀结构,人体虽然远离平衡态,但却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故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所以人体是不能离开外环境而单独存在的,外环境的变化可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调节,此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研究也发现[11]:“人类一个开放系统,自然界节律变化会引起生命体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涨落,使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相谈的节律性改变,且时空变化和社会因素的信息通过感官影响人体,使人体通过自身调节产生相应效应,这一过程是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交换信息能量的过得,中医学则称之为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是中医的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在气—元论指导下所建立的中医学元整体观其科学性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论是气—元论还是在此指导下构建的整体观念,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实规律的如实反映,是通过事实观察和反复验证所获得的知识。第二,中医学元整体观具备现代科学内涵,即生成整体论,而生成整体论是现代哲学家在重新审视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关于世界构成演化的新的科学纲领。第三,中医学元整体观与现代诸多科学存在共同点,都是运用动态演变的方法研究对象。

综上,在气一元论指导下,中医学元整体观与现代科学诸多理论存在着直接关系,而诞生于2500年前的气一元论有机地将哲学与科学结合起来,全方位地阐释了中医的科学性,并从侧面指明中医诸多理论符合现代科学内涵,中医现代化研究应从整体出发,遵从中医原创理论,寻找其与现代科学、现代哲学的结合点,而非单纯地运用实验数据解释中医理论在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对应指标,以此指导中医现代化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1] 周贇.《正蒙》诠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

[2] 郭象.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247.

[3] 王雷,赵桂芝,李春巧,等.“气一元论”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62.

[4] 张其成.“气-阴阳-五行”模型的复杂性再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5):276.

[5] 武峻艳,张俊龙,王杰,等.《黄帝内经》之“气”与中医学“元整体观”[J].中医杂志,2015,56(2):91.

[6] 郭刚,王琦.从复杂性视角看中医原创思维模式[J].北京中医药,2014,33(9):668.

[7] 祝世讷.中医学整体观的深层内涵[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4):217.

[8] 何凯文.略论气本体论对中医方法论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2009,30(10):56.

[9] 李曙华.系统科学与中医理论的现代重建[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1):21.

[10] 韦忠海,黄蕙玲,黄炳华.线性振荡的周期态与混沌态[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6,47(1):51.

[11] 王成虎,宋平.从中医系统论看亚健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9):1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70189)-基于NF-κB信号通路的哮喘模型大鼠气道重塑变化及中药干预作用;教育部重点学科央财基础特色项目(220207);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15112)

孟庆岩(1986-),男,在读博士,从事藏象学说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张庆祥(1964-),男,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藏象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Tel:13515312350,E-mail:sdzqx2828@126.com。

R222.19

A

1006-3250(2017)04-0445-02

2016-09-12

猜你喜欢
整体观本源中医学
培育中医生物学 助力中医学发展
怠速开空调车内噪声的优化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身体整体观及其生态哲学意蕴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保函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