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的分析

2017-01-16 07:13:30冷长江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1期
关键词:下壁通率溶栓

冷长江

(辽阳县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20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的分析

冷长江

(辽阳县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200)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半量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以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取得效果不同,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不同,使用半量瑞替普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并发症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发病原因就是冠状动脉急性或者持续性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1]。这种疾病的病因通常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或者完全阻塞,患者缺血缺氧时间越长,心肌的坏死情况就越严重,最终导致心肌梗死。传统常规的治疗方式治疗后患者的病死率还是较高[2],因此本次实验使用半量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小,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本次实验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平均年龄(62.47±3.46)岁,女性22例,平均年龄(59.48±3.3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平均年龄(63.88±2.98)岁,女性20例平均年龄(64.69±4.21)岁。检查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90例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前,均首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日1次,每次300 mg,连续服用3 d。3 d之后每日1次,每次服用100 mg,同时开始服用氯吡格雷,首次剂量300 mg顿服,以后75 mg每日1次。对照组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将150万U的尿激酶融入100 mL的生理盐水中去,使用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治疗,静脉滴注时间为半个小时。观察组患者使用半量瑞替普酶进行治疗,将10 MU瑞替普酶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保证注射时间分2次间隔半小时。

1.3 判定标准: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本次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研究,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若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患者40例,血管再通率为88.89%。对照组患者中血管再通患者32例,血管再通率为71.11%,χ2=9.879,P=0.002。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概率也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出现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者直接中断,导致相应心肌严重或者持续缺血从而出现梗死情况[3]。这种疾病的病因通常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或者完全阻塞。大约半数的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1~2 d或者1~2周内会出现前驱症状,常见的有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者以往未出现心绞痛者,出现心绞痛等情况。过劳、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大量吸烟,酗酒等都是诱发心肌梗死的原因。这种疾病有着极高的致死率,发病后若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威胁患者生命[4]。因此冠心病患者要注意避免激动或者过度兴奋,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过量服用降压药物,不能大量使用脂肪食物,不能吃得过饱,少饮酒、抽烟,并且不能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和劳动,患者要注意劳逸结合,若患者有长期服用心得安等药物的习惯,则不能立即停止服用。注意这些情况,都有利于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本次实验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的概率也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种数据差异明显,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影响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证明使用半量瑞替普酶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综上所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方法不同,影响着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使用半量瑞替普酶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有效降低了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王幸,徐国林,朱韵,等.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的探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4,13(3):167-168.

[2] 余学义.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6):3303.

[3] 白丽丽.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12):6940-6941.

[4] 闫树新.急性下壁心梗溶栓治疗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5(10):173.

R542.2+2

B

1671-8194(2017)31-0076-01

猜你喜欢
下壁通率溶栓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再通的研究现状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1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2:02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
86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吉林医学(2014年29期)2014-12-31 1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