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吉林 132022)
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观察
李 斌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神经外科,吉林 吉林 132022)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三叉神经痛患者86例并随机分组,研究组(n=43)行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对照组(n=43)则在C型臂引导下确定靶点予以穿刺,对比2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的疼痛程度以及穿刺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是(2.91±0.47)分,穿刺成功率是100.00%;对照组手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是(5.07±1.46)分,穿刺成功率是81.40%;2组观察指标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肯定,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且穿刺成功率较高,有借鉴意义。
神经导航;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三叉神经痛;穿刺成功率
据报道[1],在神经导航下行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的效果肯定,但缺乏大量实验依据。而本研究为进一步确定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将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在神经导航、C型臂引导下实施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现报道2组穿刺成功率和疼痛程度变化如下。
1.1 临床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均为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已经影像学等检查明确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并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凝血功能异常、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者,本组患者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随机将上述病例分成研究组、对照组,均43例。其中,研究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为33~80岁,平均年龄为(64.17±5.16)岁;病程是8个月~30年,平均病程是(16.87±7.14)个月;对照组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为34~80岁,平均年龄为(64.18±5.14)岁;病程是9个月~30年,平均病程是(16.87±7.1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其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术前均禁食8 h,进入手术后予以心电监测,开放其外周静脉通道,并予以乳酸钠林格氏液予以静脉输注,并静脉注射0.03~0.04 mg/kg咪达唑仑、0.05~0.10 mg芬太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其具体手术过程如下:患者保持仰卧位,将其患侧口角外3 cm处作为A点,患侧瞳孔下为B点,患侧的外耳孔前方2.5 cm作为C点。消毒铺巾,使用1%盐酸利多卡因予以麻醉点浸润,从A点穿刺,调整C型臂X线机后前位的透视角度使卵圆孔可视,或连接A点和B点、A点和C点为AB线、AC线,并参考上述两线缓慢进针8 cm,射频针尖进入卵圆孔时,患者有放射性疼痛,术者有穿刺针落空感,随后继续进针1.5 cm,完成穿刺后连接射频电极予以方波电刺激。
研究组以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予以头颅矢状位薄扫,将影像资料输入手术导航系统予以重建,于半月神经节内确定其靶点位置,并设计穿刺点与穿刺路径。依据手术计划,于神经导航界面所显示穿刺通路上瞄准靶点予以穿刺,并经导航界面的实施虚拟图像明确穿刺针尖四周解剖结构及其与靶点之间距离,确保穿刺位置准确。三叉神经节第一支行120 s的65 ℃射频热凝处理,而三叉神经节中第2支、第3支行200 s的75 ℃射频热凝处理,术后保持1 d平卧。
1.3 观察指标:参考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2]评估2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的疼痛程度,VAS量表评分范围是0~10分,其分值高低与疼痛程度成正比;统计2组患者穿刺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资料均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其组间率(%)对比则以χ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计量资料对比则接受t检验;P<0.05表示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2.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手术前,研究组、对照组的VAS疼痛评分分别是(7.84±0.94)分、(7.79±1.05)分,其对比无统计学差异(t=0.362,P=0.511);手术后,研究组VAS疼痛评分是(2.91±0.47)分,对照组VAS疼痛评分是(5.07±1.46)分,其对比有统计学差异(t=4.041,P=0.046)。
2.2 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研究组43例患者中,穿刺成功者43例,无失败者,其穿刺成功率是100.00%;对照组43例患者中,穿刺成功者35例,失败者8例,其穿刺成功率是81.40%;其对比有统计学差异(χ2=4.93,P=0.02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理特征是头面部位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目前,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术为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常用手段,通常在CT后C型臂引导下,经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实现,其穿刺时的靶点是颅底卵圆孔,但C型臂引导下的穿刺成功率比较低。根据本组研究结果得知,研究组患者中无穿刺失败者,总结其原因如下:①神经导航系统将头颅MRI影像作为导向,而头颅MRI薄扫影像学资料不但可显示患者颅内三叉神经和Meckel腔,同时还可清晰现实其颅内卵圆孔予以相毗邻的解剖结构,从而显著提升其穿刺准确性,避免其在穿刺期间发生组织受损等不良事件;②靶点可视化。半月神经节的体积大约是2.58 mm×4.18 mm×12.39 mm,经头颅MRI薄扫,Meckel腔与半月神经节均清晰可见。在神经导航系统中输入患者的头颅影像学资料,可在半月神经节中直接定位其可视化靶点,提升了神经节穿刺精确度[5]。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如果合并两支级以上病变,则其射频术临床疗效则依赖穿刺靶点的准确性。因X线影像学资料不能准确识别患者神经组织,在C型臂引导下,其射频针盲探进颅后,经电刺激测试结果确定其射频靶点,如果射频靶点增多,则无法准确判定射频靶点,从而影响其手术疗效[6]。如果靶点是在患者三叉神经根上,其术后可出现神经纤维脱髓鞘,导致其疼痛症状缓解极慢,且容易复发,而神经导航下的射频靶点均有“可视化”优势,定位准确,对痛觉神经元的毁损更为彻底,因而可快速解除其疼痛症状,并避免其复发。由本次研究结果得知,研究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充分证明了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突出效果。综上所述,三叉神经痛患者采取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其疼痛感,且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较高,值得推广。
[1] 丁卫华.经皮下颌角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15.
[2] 陆丽娟,韩影,槐洪波,等.3D打印经皮穿刺导航系统在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12):914-918.
[3] 彭胜,刘军,刘垒,等.C形臂或CT靶点定位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2816例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1):59-62.
[4] 黄爱钧.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医药前沿,2015,5(6):135-136.
[5] 习建华,丁卫华,孙建良,等.神经导航下经皮圆孔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10):797-798.
[6] 林劲芝,王墨,罗唯师,等.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心血管反应[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1):67-71.
R745.1+<1 文献标识码:B class="emphasis_bold">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2-0139-021 文献标识码:B
1671-8194(2017)22-0139-02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7)22-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