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昂 赵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沈阳 110022)
甲型肝炎
赵启昂 赵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沈阳 110022)
文章对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内容进行介绍。
甲型肝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简称甲型肝炎)系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肝大及肝功异常,病初常有发热,临床经过常呈自限性,绝大多数患者在数周内可恢复正常。
1.1 传染源甲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期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可延长至起病后30 d (有相关报道在起病前2~3周也可通过输血传播甲肝病毒)。
1.2 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受污染的食物、水源、物品等均可引起流行,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源或食物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如食用受粪便污染的未煮熟的毛蚶、蛤蜊等是我国甲肝流行的一种主要传播方式。
1.3 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在我国大多在幼儿、儿童、青少年时期获得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
HAV经口进入人体后,由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约1周后进入人体的肝细胞中,并开始复制,约2周后经由胆汁排出体外。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感染早期HAV的大量复制引起肝细胞的轻度损伤,随后HAV抗原激活特异性CD8。
潜伏期:2~6周,平均为30 d。
甲型肝炎为急性肝炎表现,一般不转为慢性。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依据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3.1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较为明显,可分为三期。
3.1.1 黄疸前期 起病较急,约80%的患者可有发热伴畏寒,体温可在38~39℃之间,主要表现为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呕吐、腹胀、肝区不适、尿色加深等症状,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为主,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肝功改变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本期持续5~7 d。
3.1.2 黄疸期 本期患者多自觉症状较前好转,患者出现尿色加深,皮肤及巩膜黄染。1~3周内黄疸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可有短期便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有压痛及叩痛。肝功提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
3.1.3 恢复期 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2个月。
3.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通常起病较缓、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不适,肝区可有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转氨酶升高,恢复较快,一般在3个月以内痊愈。
4.1 流行病史①发病前2~3周有不洁饮食史;②与甲肝患者有密切接触史;③当地有甲肝流行;④甲肝流行地区旅行史。
4.2 症状及体征参照临床表现。
4.3 实验室检查①ALT明显升高;②总胆红素>2倍正常值上限;③抗HAV-IgM阳性或抗HAV-IgG两份血清4倍以上升高(确诊依据)。
4.4 鉴别诊断①其他病毒所致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可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学、特异性血清学(血清抗HAV-IgM)检测进行鉴别。②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均可出现肝脾肿大、皮肤及巩膜黄染、肝功异常等,通过特异性血清学检测可鉴别。
多数急性甲型肝炎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经适当休息,合理营养及药物辅助治疗,病程大多可以自限。对于少数重型肝炎,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加强支持疗法,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急性黄疸型肝炎建议住院隔离治疗,至隔离期(起病后3周)满,临床症状消失,血清总胆红素(TBIL)在17.1 μmol/L以下,ALT在正常值上限2倍以下时可以出院,但出院后仍应休息1~3个月,恢复工作后应定期复查0.5~1年。主要治疗措施如下。
5.1 休息黄疸型肝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黄疸基本消退。重型肝炎应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活动。
5.2 营养支持急性期应清淡饮食、以低脂、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食物为宜。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时,应限制蛋白饮食,以减少肠道中氨的产生。
5.3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一般不推荐过多用药,以避免增加肝脏负担。对于肝功及胆红素明显异常患者可予非特异性护肝药和降酶药。
非特异性护肝药包括维生素类、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异甘草酸镁、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注意部分患者停药后可有ALT反跳现象,故显效后应逐渐减量至停药为宜。
例1: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①适应证:用于脂肪肝肝内胆汁淤积,一般肝功障碍;用于急慢性肝炎、肝肿大、早期肝硬化。②药理:改善肝细胞的能量代谢;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功能修复,提高组织细胞呼吸功能及氧利用率;提高脂肪酸的代谢活性,加速脂肪酸的氧化,为肝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③用法:静脉滴注,40~80 mg/次,1~2次/d,以适量注射用水溶解后,再用5%或10%葡萄糖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适量(50~100 mL)。④不良反应:有头痛、眩晕、腹痛、口渴、食欲不振、皮肤干燥、牙龈肿胀等,可自行消失。⑤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例2:异甘草酸镁。①适应证:慢性病毒性肝炎,改善肝功能异常。②药理: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可阻止血清转氨酶升高,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肝组织损害。③用法:1次/d, 0.1 g/次,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如病情需要可用至0.2 g。④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可出现乏力、肌力下降等表现的低钾血症,存在血压上升,钠、体液潴留、浮肿、体重增加等假性醛固酮症的危险。少数可有心悸、眼睑水肿、头晕、皮疹、呕吐等表现。⑤禁忌证:严重低钾血症、高钠血症、高血压、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患者禁用。
甲型肝炎患者多数在3个月内临床恢复,预后良好,病死率约为0.01%,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其他嗜肝病毒时,病情可加重甚至发生重型肝炎(肝衰竭)。重型肝炎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7.1 控制感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隔离期满(发病日起21 d)。
7.2 切断传播途径①搞好环境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②做好食品卫生及餐具消毒工作。甲肝病毒在100℃条件下1 min才能完全灭活,所以注意杜绝生吃、半生吃等不良饮食习惯,尤其是食用螺蛳、贝壳、毛蚶等易富集HAV病毒的海产品时更应如此。
7.3 预防接种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R512.6
A
1672-7185(2017)03-0003-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7.03.002
201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