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霞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镇兽医站256600)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诊治
卢霞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镇兽医站256600)
母猪繁殖障碍是母猪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养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在诊治时明确病因,有针对性的治疗尤为关键,本文对该病症状、病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治措施,与同行们交流。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分析;预防;治疗
母猪繁殖障碍在母猪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母猪患病后大多表现出不孕、流产、仔弱多病、死胎等现象,导致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较多,通常包括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等。在进行诊治时,首先需要明确病因,然后有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较好。
患病母猪在流产前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体征变化,少数情况下有体温升高或饮食减少现象,但通常持续时间较短。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母猪流产一般发生在妊娠初期,病毒以猪细小病毒、猪瘟病毒为主,患病母猪体内胚胎因不能正常吸收营养而死亡;细菌性感染引起的母猪流产发生在妊娠后期,患病母猪产出死亡胎儿。
患病母猪未出现流产现象,但正常分娩的新生猪仔大多体弱多病,活动量较小,甚至存在个别猪仔不能正常吃奶、站立等情况。新生猪仔体温偏低,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猪仔在出生2~5d后死亡。
患病母猪整个妊娠过程无明显病症表现,且分娩过程顺利。但所产猪仔中有不同数量的干尸化胎儿。胎儿基本成形,但体表呈现出棕黄色或棕黑色,伴有腐臭气味。木乃伊胎可以在胎儿成型后的任何阶段死亡,死亡后的胎儿由于不能从母体吸收养分、水分而形成木乃伊胎。
常见的导致母猪患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毒有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细小病毒病不仅会危害母猪并导致母猪出现流产、死胎等症状,而且还会使公猪患病,导致公猪失去育种能力。由于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症状,因此,很难通过观察等方式及时发现,必须借助于血清诊断才能确诊该病。
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该病症不仅在家畜之间传播,而且还会感染人群,必须要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母猪患有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后,往往表现为突然流产,给后期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猪群间广泛传播的流行性疾病,主要危害猪的生殖器官,患病母猪大多表现为流产、死胎;患病公猪患睾丸炎,失去育种能力等。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猪群对布氏杆菌病的抵抗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妊娠母猪是布氏杆菌病的高发群体。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母猪患病后,初期表现为体温升高,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血尿、黄疸现象。怀孕母猪感染钩端螺旋体后可能发生流产,流产率20~70%,流产胎儿有死胎、木乃伊胎,也有衰弱的胎儿,常于产后不久死亡。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致病原因具有多样化特点,因此,必须要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之上对症下药,最大程度的降低危害。除此之外,由于养猪场养殖模式、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导致细菌、病毒交叉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诊治难度。兽医人员应当明确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不同形式引发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机理,通过血液分析、流行病学特点观察、临床症状诊断等途径,准确判断导致母猪患病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首先,猪舍应当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尤其是在夏季,必须要按时做好猪舍内粪便、污物的清理,消除蚊蝇、细菌滋生环境。同时要适当进行通风和消毒处理,彻底杀死残留细菌、病毒以及其他寄生虫等。保证饮水和饲料干净,尤其是妊娠母猪的饲料可以适当添加一定数量的脱霉剂。养猪场管理人员要配合兽医做好驱虫、接种疫苗等工作,提高生猪的抵抗力。
病毒性疾病目前尚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除了给母猪注射病毒灭活疫苗外,仍然需要以预防为主。细菌性疾病可以使用一些恶抗菌类药物,常用的有金霉素,泰乐菌素,红霉素等敏感,疑似病例可采用上述药物治疗。营养代谢性疾病可以根据营养元素的缺乏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如在饲料中添加鱼肝油以补充维生素A,也可以肌内注射维生素A,但要注意剂量不宜过大,以免造成中毒。可采用0.1%亚硒酸钠注射液,成年猪10~15ml, 2~6 月龄猪 3~5ml, 仔猪 1~2ml,肌注。饲料日粮中适量添加亚硒酸钠,可提高治疗效果。
[1]黄炳朝,姚文海.猪细小病毒分离株感染母猪及胎猪的体内组织分布及病理变化[J].辽宁畜牧兽医,2013(7):131-133.
[2]邓文群,刘华茂.湖南永州市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5(15):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