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杰
(辽宁大连庄河市中心医院脑外科,辽宁 大连116400)
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及预后分析
张庆杰
(辽宁大连庄河市中心医院脑外科,辽宁 大连116400)
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及预后评估,为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接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36例,根据所选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临床护理路径组及常规护理干预组,各68例。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及患者3个月后的预后分析。结果临床护理路径组人均住院时间(9.79±2.64)d、人均住院费用(4854.63±374.74)元及并发症率(10.29%)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组(14.49±3.97)d、(5297.56±432.89)元、(22.06%),P<0.05;干预后,临床护理路径组FIM评分为(59.78±6.25)分,常规护理干预组(47.69±5.95)分,临床护理路径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急性脑出血疾病护理中可缩短病患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同时减少了部分住院费用,具有短期预后效果好的特点,为当前可行的重症护理方案之一。
临床护理路径;急性脑出血;护理体会;预后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以图表方式明确护理内容及职责的标准化护理方法,其特点是将医疗、护理中的主要措施、重点事项集中编制起来,制定一套较为适用的流程,按时按需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护理,不仅促进了护理人员的综合性、知识面,也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检查安排、疾病进展,促进了护患关系的良好互动,是一套预见性高、参与性强的整体护理方案[1-2]。而急性脑出血作为脑血管疾病多发病,具有起病急、患者精神状态差、病死率高的特点,不仅较难治愈,对临床护理造成较大难度。随着医学护理技术的发展,临床护理路径逐步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并获得一定成效,现结合我院实际,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接诊的13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①达到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出血诊断准则,入选病例均行MRI或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出血;②入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③入选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全程配合护理干预,且个人信息保存完整;④入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排除标准[4-5]:①合并重大心肺、肝肾组织疾病者;②病患处于深度睡眠期或合并脑疝;③合并精神意识障碍者;④合并重大血液疾病或免疫功能障碍等其他重病者;⑤病情危重或合并创伤、休克者。本研究经医学研究伦理道德委员会通过,护患双方对护理内容均全部知情同意。将上述病例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组和临床护理路径组,各68例。常规护理干预组男患37例,女患31例,年龄幅度34~75岁,均值(59.41±8.49)岁,平均出血量(13.74±3.48)mL;临床护理路径组男患42例,女患26例,年龄幅度36~71岁,均值(60.28±9.03)岁,平均出血量(14.21±3.43)mL。经比较,两组出血量、年龄幅度等基线信息较为均衡(P>0.05)。
1.2 护理方法: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由神经内科护理人员采取轮班护理制度进行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不同,遵医嘱采取不同药物保守治疗;按时通知病患例行病理检查、体征检查等常规检查;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安静,适当通透新鲜空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饮食指导,适时为患者宣教健康知识,对患者情绪变化有初步认识并加以劝解,记录各项指标动态,做好交接工作,并适时为患者制定出院计划。临床护理路径组基于常规护理干预组的护理方式,包括:①责任护理者按照《护理入院评估表》[6]对患者病情实施护理检测及系统评价,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讲解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细则及作用,获取患者的依从性,然后在《护理入院评估表》上将已完成的项目的打勾并签字;②交接班的护理者也应按照护理路径内容,每日定时定量完成计划内容,达到规范化护理的标准;③护理组长或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状态与患者目前病情发展,出现疑难问题时集体开会商议,以确保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干预;④于患者出院前对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结果加以评定,全面分析患者病案疗效和疗程进度,评测是否达到预期水平,并登记偏差情况。
1.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人均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及人均住院费用。于干预3个月后进行随访,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者预后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该量表包含运动功能与认知功能两大板块,其中运动功能包括转移、括约肌控制、行走及日常自理能力4个维度,认知功能包括交流及社会认知2个维度,满分为126分,分值越高,患者独立性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临床资料加以分析,FIM量表等计量数据以(±s)显示,采用t检验;并发症例数等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评判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标准。
2.1 两组临床指标的比较:临床护理路径组人均住院时间(9.79±2.64)d,常规护理干预组(14.49±3.97)d;临床护理路径组人均住院费用(4854.63±374.74)元,常规护理干预组(5297.56±432.89)元;临床护理路径组并发症7例(10.29%),常规护理干预组并发症15例(22.06%)。临床护理路径组三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组,P<0.05。
2.2 两组预后情况评估:干预前,临床护理路径组FIM评分为(19.46±4.21)分,常规护理干预组(20.18±5.42)分;干预后,临床护理路径组(59.78±6.25)分,常规护理干预组(47.69±5.95)分。两组FIM评分均显著上升,P<0.05,组间相比,临床护理路径组改善显著,P<0.05。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急剧,心脑血管疾病逐步高发。急性脑出血以其发病人数多、病情发展急、危害后果重等特点成为医学护理难点和重点,常规护理模式已不能较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及早有效的新型护理干预便成为多个医疗中心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临床护理路径为上世纪末美国一家护理中心研发的新型护理模式,由专业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检测、治疗、康复计划,制定每日工作流程,施行倒班制,严格规范的执行计划,加强护理者之间及护患之间的沟通性,为综合性强、科学性较为严谨、护理内容较为广泛的护理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广泛好评。本院基于前人研究,将临床护理路径加以进化,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取得了一定效果。研究发现,临床护理路径组人均住院费用(4854.63±374.74)元、人均住院时间(9.79±2.64)d、并发症率(10.29%)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5297.56±432.89)元、(14.49±3.97)d、(22.06%),P<0.05;干预后FIM评分比较,常规护理干预组(47.69±5.95)分,临床护理路径组(59.78±6.25)分,临床护理路径组改善明显,P<0.05。试分析其机制为临床护理路径的规范化措施刚好适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每日定时对不同护理内容的需求,完善及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也作用,也增强了患者克服病情,配合治疗的信心,对患者临床效果及短期预后均有良好辅助作用。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凭借护理安全度高、人文关怀度高、健康知识普及到位、出入院安排完善等诸多优点,应用于急性脑出血疾病护理具有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费用、预后效果好等特点,是临床可行的护理方案之一。
[1] 吕华,陈沛华.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3):156-157.
[2] 程晓霞,王淑会.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1):1481-1482.
[3] 黄月勤,李翠娥,张玉华.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547-548.
[4] 翟丽芳.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1(6):258-258.
[5] 罗凤云.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14):747-748.
[6] 霍云云,刘华,师雪娇,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10):75-77.
R473.74
B
1671-8194(2017)32-0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