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森
(山东省沂水县崔家峪镇兽医站,山东沂水 276400)
兽医防疫
不同日龄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王新森
(山东省沂水县崔家峪镇兽医站,山东沂水 276400)
猪腹泻的原因很多,不同年龄、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腹泻,其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也完全不同,必须引起养猪场(户)的注意。
发病时间 1~3日龄仔猪。
发病原因 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通过病猪和带菌猪,经消化道感染。C型魏氏梭菌主要存在于部分母猪肠道中,随母猪粪便排出之后,污染周围环境、猪场用具和垫料,并部分附着于哺乳母猪乳头上,在仔猪吮吸母乳或吞入污染物后引起感染。该病发病急促,有时甚至未见临床症状即迅速死亡,急性病例可见红褐色血性粪便,气味腥臭,致死率很高。
防控对策 一是搞好猪场卫生和消毒。产房、仔猪舍及地面、用具、垫料等应定期进行全面彻底清理消毒。母猪进入产房前,温水清洗腹部、后躯皮肤、乳房,并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彻底消毒。哺喂初乳前,先挤弃少量乳汁,然后让仔猪哺乳,以降低红痢的发生和传播几率。二是加强免疫预防。母猪怀孕期间,可用C型魏氏梭菌苗免疫,初产或第二胎怀孕母猪,产前30 d和15 d各免疫一次,肌注C型魏氏梭菌苗5~10 mL/次;3胎以上经产母猪,可在产前15 d每头肌注3~5 mL/次。三是药物预防。初生仔猪未哺初乳前,每头口服青霉素钾和链霉素各20万IU,连服2~3 d,1次/d,或可口服强力霉素、复方阿莫西林等药物。在该病多发猪场,仔猪产出后,可立即给整窝仔猪肌注硫酸头孢喹肟、止血敏等,1~2 mL/头,2次/d,连用3 d,并适当口服人工补液盐或葡萄糖,防止机体脱水,增强抵抗力。如条件允许,每头肌注抗仔猪红痢血清3 mL,可获得良好保护作用。
发病时间 2~3日龄仔猪。
发病原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患病母猪常出现发热、流产、早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胎等临床症状;感染仔猪排糊状稀粪,呼吸困难,多在出生后很快死亡;因病早产仔猪往往因严重腹泻而在产出后不久迅速死亡。患病仔猪体温升高,呼吸异常困难,出现糊状腹泻或排出灰色、黑色焦油状稀粪,有时便中带血。
防控对策 对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只能对症采取退热、抗菌、净化病毒等措施。使用疫苗免疫预防是目前控制该病的最有效方法。国内外已研制出了多种灭活苗和弱毒苗。对没有发生过该病的养猪场户,使用灭活苗于母猪配种前1个月、产前1个月各免疫接种1次,种公猪每年接种3~4次,每过3~4个月接种一次;对正在发生本病或已发生过该病的养猪场户,如果疫情难以控制,可使用灭活苗,于母猪配种前1个月、产前1个月各免疫接种一次,仔猪断奶后1 d和断奶后1个月,再各免疫接种一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疫苗在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仅限3~18周龄仔猪在疫情难于控制时才可应用,断奶后1 d和断奶后1个月各免疫接种1次。
发病时间 1~7日龄仔猪。
发病原因 仔猪黄痢是由特定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初生仔猪急性、致死性的腹泻病。多发于出生后数h至7日龄内仔猪。主要以排黄色黏液性稀粪和急性脱水、消瘦、高致死率为主要特征。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温度较低,舍内卫生条件较差时最易感。
防控对策 发病后,调理母猪乳汁至关重要。母猪日粮要合理搭配,完善日粮营养,配种后最初1个月内要限饲,配种80 d后更要关注日粮营养的全面性。母猪产前1周到产后1周,每天都要坚持用热毛巾擦拭、按摩母猪乳房。严格消毒制度,加强猪舍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控制好分娩舍小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最有效的防控方法是免疫接种,可使用大肠杆菌三价苗,母猪产前30 d免疫接种1次,产后15 d再注射1次,即可对仔猪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对腹泻脱水仔猪,可喂服补液盐(10%葡萄糖盐水10 mL,10%维生素C 2 mL)补液。
发病时间 1~10日龄仔猪。
发病原因 1~10日龄仔猪,多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出现腹泻。一般先见呕吐,继而出现急性水样腹泻,粪便多呈黄绿色或灰褐色,伴有絮状凝乳块。患猪快速脱水,消瘦,食欲减退或废食,预后不良,多死亡,即便不死仔猪,也因生长停滞而成僵猪,生长发育受阻。
防控对策 冬春季节,所有待产母猪分娩前30 d,使用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后海穴免疫注射3 mL,可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一旦感染该病,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但在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消炎的同时进行补液,是控制死亡的好办法。补液可用 5%葡萄糖生理盐水20~30 mL,维生素C 250 mg,维生素B6250 mg,一次静脉注射,每天早晚各1次。
发病时间 8~15日龄仔猪。
发病原因 仔猪感染球虫后,可出现腹泻症状,且多在10日龄前后排出白色、黄色,粥样或水样稀粪,一般未见粪便带血。腹泻仔猪逐渐消瘦,生长停滞,同窝仔猪生长发育不均匀。
防控对策 仔猪与成年猪应分群、分舍饲养,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治疗该病可口服或肌注增效磺胺,剂量为25~30 mg/kg体重,连用5~7 d。此外,使用盐酸氯苯胍、莫能霉素、马杜拉霉素、三字球虫粉等驱球虫药,也有较好效果。
发病时间 10~30日龄仔猪。
发病原因 该病系由某些特定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腹泻性疾病。患病仔猪严重腹泻,粪便呈灰白色,糊状,腥臭,并污染肛门周围及后肢,病猪食欲减退或废食,脱水,逐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防控对策 一是加强母猪饲养管理,合理调配饲料。二是加强母猪产前护理,临产前后和哺乳时最好用0.1%高锰酸钾液洗刷乳头。三是母猪产前3 d和产后15 d免疫接种大肠杆菌三价苗,可对仔猪起到良好保护作用。
发病时间 10~60日龄仔猪。
发病原因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尤以寒冷的冬春季节多发,患猪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食,常有呕吐,出现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暗黑色腹泻,迅速脱水等症状。成年猪与育成猪多为隐性感染,是引起猪胃肠炎的常见病因。
防控对策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使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减少继发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死亡。发病后停止哺乳,立即自由饮用含葡萄糖-甘氨酸的电解质流液,或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3%~10%碳酸氢钠溶液,以最大限度防止脱水与酸中毒。构建并保持良好的猪舍小环境,防止贼风侵袭,维持相对恒定的猪舍温度,预防效果良好。
发病时间 15~90日龄猪。
发病原因 仔猪类圆线虫病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寄生于患猪小肠所引起的一种寄生线虫病, 15~30日龄仔猪感染率较高,60~90日龄猪逐渐减少。多流行于雨季和夏季,猪圈不洁且潮湿时更易发生。大量幼虫寄生于仔猪肺部时,常会出现咳嗽、支气管炎症状;大量成虫寄生于仔猪小肠时,则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患病仔猪逐渐消瘦、贫血,有时便中带有成虫,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充血、出血和溃疡。
防控对策 加强卫生消毒,保持猪舍环境干燥、清洁。治疗可用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伊维菌素、噻苯咪唑口服或拌入饲料中投服。
发病时间 断奶后。
发病原因 该病多由患非典型猪瘟的母猪感染所致。患非典型猪瘟的母猪所产仔猪,哺乳期内多无异常,但在断奶后,仔猪便会表现经常性未知原因的体温升高,一般可达41℃以上,食欲不振,顽固性腹泻,粪便恶臭,黄褐色,继而排粪失禁,粪便沿后腿自然流下,迅速脱水,消瘦,多种抗生素治疗均不见效果,病程约1周后死亡。感染伪狂犬病的断奶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腹泻、呕吐,致死率达10%~20%。
防控对策 两种疾病均有病毒引起,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加强免疫接种工作是预防该病的根本。可根据当地疫情规律、抗体水平、猪群健康状况、所选疫苗类型等制定适合本场实际的“个性化”免疫程序,并规范免疫操作,做到不漏免。有条件的地方和猪场,可及时进行病原抗体检测,评价免疫效果,不断修订和完善免疫程序。
发病时间 50~90日龄猪
发病原因 猪痢疾又称猪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肠道传染病,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虽然各种年龄、品种猪都可感染,但主要侵害50~90日龄猪群。最急性型病例,往往未见任何临床症状就于数h内死亡;急性型病例则先见腹泻,粪便稀软,黄色或灰色,食欲不振,体温升高,有时达40~40.5℃,随着病情发展,粪便变稀腹泻,含有大量粘液或血丝,弓腰驼背吊腹,逐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亚急性和慢性型病例症状较轻,多表现为持续性腹泻,粪便呈灰白色,带粘液,随病情时间延长,病猪逐渐消瘦,严重脱水,生长发育停滞而成为僵猪。
防控对策 可用0.5%痢菌净,肌注,0.5 ml/kg体重;或红霉素,肌注,1~3 mg/kg体重,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2~3 d。同时进行补液、强心。
发病时间 60~120日龄猪。
发病原因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急性患猪多呈败血症,临床多见慢性型坏死性肠炎。该病多发于180日龄以下的生长猪,特别是60~120日龄猪。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阴雨潮湿、寒冷和季节交替时节。病猪体温升高,出现间歇性腹泻,粪便呈淡黄色、黄褐色或绿色,腥臭,有时混有血丝和坏死的假膜,部分病猪出现咳嗽,皮肤疹块等临床症状。
防控对策 30日龄以上猪,可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肌内注射1 mL,发病猪可用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等,治疗效果良好。
农业部要求坚决做好兽医卫生工作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近期,受“厄尔尼诺”现象等影响,我国部分地区连续出现强降雨过程,部分省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农业部高度重视洪涝灾区兽医卫生工作,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洪涝灾区兽医卫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兽医主管部门坚决做好兽医卫生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兽医部门要切实加大灾区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和举报核查制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果断处置突发疫情。要加强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布病、炭疽等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江苏等湖区五省要重点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防止疫情反弹;东北三省特别是嫩江流域地区要重点防范炭疽等人畜共患病发生,要指导养殖场(户)加强环境消毒,及时消除疫情隐患。
《通知》强调,要严格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及相关检疫规程开展检疫工作。加大畜禽养殖、流通、屠宰等环节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收售、加工病害畜禽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加强巡查,严格按照“四不准一处理”等规定做好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督促指导屠宰企业落实屠宰安全生产制度,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提升安全生产能力和保障水平。受灾地区兽医部门要加大对重点兽医实验室的监管,全面开展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排查,及时消除灾后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严防病原微生物泄露、扩散。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一旦发生动物疫情,及时报告,迅速反应,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浙牧》摘
2016-07-16
S858.28
B
1005-7307(2017)01-002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