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学和免疫学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

2017-01-15 10:13:36于晓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检测值乙型肝炎定量

于晓丽

(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 检验科,辽宁 丹东 118002)

乙型肝炎病毒学和免疫学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的前瞻性研究

于晓丽

(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 检验科,辽宁 丹东 118002)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HBV-LC)、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定量分布特点,以及二者之间相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在病程不同阶段的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丹东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150例、肝硬化(LC)100例、肝癌患者50例,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定量动态检测HBsAg水平,荧光PCR定量动态检测HBVDNA载量,并对HBVDNA水平及HBsAg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BsAg定量值大小: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CHB中检测值最高,其次为肝硬化,肝癌组检测值最低,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DNA定量和HBsAg呈现相同的规律,即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HBsAg定量值和HBVDNA定量值一样在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中呈逐渐下降渐下降趋势。②HBsAg与HBVDNA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可以使用HBsAg与HBVDNA互补评估HBV病毒复制情况。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是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近1/4的病毒患者最终死于肝癌或肝硬化[1]。慢性乙型肝炎已成为严重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造成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正在逐年上升。本研究通过定量检测CHB、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中HBsAg和HBVDNA的水平,分析HBsAg和HBVDNA在乙型肝炎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分布特点,寻找判断HBV相关性疾病的病情程度及治疗疗效更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丹东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为CHB的患者150例,和LC患者100例,肝癌患者50例,其中:患者年龄分布在33~72岁,年龄以50~59岁为多见,平均年龄为(57.34± 14.23)岁,本次研究所调查的患者病例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治指南》[2],肝癌患者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排除标准:排除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合并酒精性、药物性、自身免疫性或代谢性肝病。

1.2 方法:HBsAg定量检测使用雅培i2000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仪及配套专用试剂。HBVDNA使用厦门安普利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及PCR扩增仪,用使用安普利专用配套试剂。

1.3 参考标准:HBsAg阳性参考范围≥0.05 IU/mL,高于检测上限(250 IU/mL)的样本用雅培专用HBsAg稀释液稀释500倍后再检测;HBVDNA检测下限为1.0×103拷贝/mL。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分布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和分位数间距[M(QR)]表示;两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s分析,若P<0.05则视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患者的分组情况及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男性82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在(45.44±11.4)岁。HBVDNA定量为5.04 copies/mL,HBsAG定量为5301.0 IU/mL。

肝硬化患者100例,男性5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在(45.20± 10.14)岁。HBV-DNA定量为4.11 copies/mL,HBsAG定量为1138.4 IU/mL。

肝癌患者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在(52.01 ±9.98)岁。HBV-DNA定量为1.52 copies/mL,HBsAG定量为601.4 IU/mL。

2.2 HBsAg定量值在CHB、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中的分布: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血清HBsAg定量值分布不同,分别是:5301.0(70.5~18735.3)IU/mL、2138.4(14.52~2471.7) IU/mL、989.4(49.0~1175.2)IU/mL,CHB中检测值最高,其次为肝硬化,肝癌组检测值最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2.3 三组患者HBV DNA对数值的变化分布:在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值分别是:5.07(4.01~6.91)log10copies/mL、4.11(0.00~5.81)log10copies/mL、(0.00~4.69)log10copies/mL,CHB中检测值最高,其次为肝硬化,肝癌组检测值最低,三组中HBV DNA呈逐渐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中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与肝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硬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HBsAg与HBVDNA在CHB、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三组之间定量值的相关性分析

可以看出:HBsAg与HBVDNA在CHB中r=0.287,P=0.043;在肝硬化中r=0.316,P=0.003;在肝癌中r=0.449,P=0.001;因此,HBsAg与HBVDNA在CHB、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三组中均呈正相关。

3 讨 论

亚洲人群普遍对肝炎病毒具有基因水平上的不耐受[3],我国更是典型的乙型肝炎易感地区。作为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人们对乙型肝炎的了解却不是很多。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并且随着病情发展可以导致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有研究报道[4],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性疾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年发生率大约为2.3%,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病毒科,电镜下呈现球形,具有双层蛋白衣壳。常见的病毒颗粒形式有3种,即大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以及管型颗粒。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主要是由病毒衣壳外表的表面抗原HBsAg、Pre S1、Pre S2组成。其病毒表面的特异性抗原是参与人体免疫识别的关键媒介。HBV感染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抗体和免疫细胞。借由检测抗体和免疫分子来诊断是否罹患乙型肝炎,是目前主要的检测手段之一,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检测转氨酶来判断乙型肝炎病情。

HBsAg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筛查和诊断乙型肝炎疾病的一项重要的实验指标,并且在感染乙型肝炎后最先出现的血清标志物,作为HBV感染的稳定、可靠的血清标志物,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HBsAg是HBV被发现的第一个蛋白[5],是由混合糖蛋白组成的外膜蛋白,有HBV包膜基因转录和编码,在感染HBV的患者血清中,作为感染HBV颗粒的外膜蛋白。HBsAg的合成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以宿主基因中溶原性的病毒核酸片段为模板,经细胞内翻译后产生;另一条途径是以具有转录活性的CCCDNA为模板翻译后产生。因此;HBsAg常作为HBV感染的标志。研究发现[6],HBsAg清除可降低肝硬化及HCC的发生率。

HBV-DNA(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位于HBV核心内,其绝对数量的多少直接显示了病毒繁殖速率的大小,这被认为是评价HBV的金标准[7]。但由于DNA检测技术要求严格,准确率没有保证,检测下限不尽如人意,因此寻找一种能取代旧方法而又稳定标志物,对评估HBV患者病情有着重大意义。

那么,HBsAg的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中是如变化的,以及HBsAg与DNA的关系,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HBsAg定量检测在CHB中检测值最高,其次为肝硬化,肝癌组检测值最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HBVDNA也呈现相同的规律,即随乙型肝炎疾病进展呈现逐渐下降趋势。HBsAg与HBVDNA在CHB、肝硬化、原发性肝癌三组中均呈正相关。分析原因可能为:HBV侵入机体,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从而引起肝细胞严重损伤。HBV感染的时间越长,免疫应答就越持久,肝细胞破会的就越严重,结果造成肝细胞广泛的坏死,进而导致依赖于肝细胞产生的HBsAg合成和分泌减少,依赖于肝细胞产生的HBV病毒的复制减少。

HBsAg水平下降则是机体启动调节并逐渐清除HBV的表现[8]。HBVDNA载量下降是评价抗病毒有效的指标之一,通过动态监测二者的变化,可有效预测抗病毒的疗效,判定个体化应答治疗策略,以指导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提高疗效,警惕发展为肝硬化和(或)肝癌。

[1] 刘平,胡义扬,刘成,等.扶正化瘀胶囊干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作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24-32.

[2] 游晶,庄林,陈红英,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9):921-928.

[3] 崔琨,范公忍,姬胜杰,等.阿德福韦酯联合丹参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21-23.

[4] 徐峰,于莹,杨永红,等.IL-28B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24(12):1812-1818.

[5] 朱明添.叶下珠复方联用ADV治疗LRHB的疗效及抗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6] 周霞.阿德福韦酯耐药模式及其免疫选择特性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7] 寇惠娟.三种抗病毒药物在中国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8] 辛桂杰.替诺福韦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治疗过程中宿主的免疫应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R512.6+2

B

1671-8194(2017)06-0097-02

猜你喜欢
检测值乙型肝炎定量
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对降钙素原的影响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2018年全国省级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结果分析》图版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中成药(2018年12期)2018-12-29 12:25:44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